黃省舟 周蜀溪 于敏章 楊 柯
(1 成都師范學院教育與心理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2 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目前,國內外的學者都沒有提出手機依賴的明確概念,已有的研究對手機依賴概念的界定也是混淆不清的,大家對手機依賴均未形成統一、公認的明確概念。關于手機依賴的定義,不同領域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侯春[1]在“網絡成癮”的基礎上歸納出手機依賴的定義:手機依賴是由于個體對手機的過度使用而產生的一種習慣性使用行為,從而導致用戶心理和生理上的強迫式的反常動作,并對個體產生消極影響。任爽[2]認為,手機依賴簡而言之就是對手機產生了依賴心理,是指個體由于頻繁使用手機,從而無法控制對手機的使用沖動,出現了明顯的上癮癥狀;大學生手機依賴是指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使用手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依賴行為,當手機不在身邊時,個體產生心里發慌、煩躁等狀態,我們認為這個個體對手機產生了依賴心理,出現手機依賴現象。馬蘭[3]認為,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本文結合已有研究對手機依賴提出了相關概念,認為手機依賴是由于大學生長時間沉溺于手機應用而導致個體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受損情況,并使個體產生依賴心理,對個體有著消極影響以及各方面的危害。
1.1 外部原因
1.1.1 社會環境原因。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豐富多樣的電子產品逐漸出現在大眾眼前,而智能手機便是其中一員,手機也不再是以前的奢侈品了,它逐漸平民化,人手一部是很正常的現象。而手機是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前提,如果沒有手機,那也就沒有所謂的手機依賴了。
1.1.2 手機的強大功能和極大吸引力。手機以其自身小巧便捷、功能強大、極具吸引力等優點迅速成為人們“手掌上的寵兒”。手機的各種特性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多種需求,如能在手機上學習知識技能、購物、交友、導航、看電視電影、看小說、了解世界信息等等,正是因為這些強大的功能,手機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必需品,對于大學生有著極大的魅力與吸引力[2]。手機中的軟件具有很大的誘惑,比如短視頻軟件豐富的色彩、驚艷的視覺效果、動聽的音樂等,交流軟件可愛多樣的表情包、發送消息的便捷、交往的方便性等,視頻軟件涵蓋各種電視劇、電影、動漫等,這些都吸引著大學生,讓他們拿得起手機但放不下手機,讓他們深陷其中卻無法自拔,最終形成手機依賴。
1.1.3 學校環境原因。現在很多高校為了提升就業率,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設置的課程大多都很簡單,而且“水課”比較多,教學形式單一,課堂較為枯燥乏味,教學內容也是比較老舊。這些都會使大學生對大學課程提不起興趣,也無法主動的融入課堂之中。當大學生感覺課堂枯燥無聊時,他們是聽不進去課堂上所講解的知識的,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學業中,這時手機會把大學生的注意力拉到它的身上,因為相較于枯燥的課堂手機明顯更具有吸引力。大學對大學生的評價方式仍是以課堂成績為主,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以這種評價方式來考核大學生,對于成績不是很優異的學生來說,他們會產生挫敗感,缺乏成就感,喪失自信心,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由此他們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會沉迷于網絡游戲、虛擬交往、視頻等,長此以往,他們很有可能對手機產生依賴。
1.1.4 家庭環境原因。家庭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等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人際關系的建立、身心的健康發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例如一個父母教養方式良好、家庭氛圍好的家庭,這個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多半也會很好,能與周圍人相處的十分融洽,在知情意方面發展的更好,與社會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有較強的自控力、自知力,也不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心理,因為他能有計劃的、合理的使用手機,手機于他而言只是一個工具,沒有很大的誘惑力。與之相反,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教養方式很差、家庭氛圍差的家庭,他在家庭中未感受到溫暖和諧,他對親情的渴望會轉化為對手機中各種應用的依賴,會沉溺在手機中無法自拔,對外界也沒有良好的感知,性格可能很孤僻、憂郁,不喜歡與他人交往,導致沉浸在自己的手機世界里。家庭成員使用手機的頻率及方式也會對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產生影響,如果家庭成員對手機愛不釋手,無法抑制住對手機的渴望,那么身處這種家庭環境的大學生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也會無法放下手機,也會養成時時刻刻使用手機的不良習慣,最后對手機產生依賴。
1.2 內部原因
1.2.1 人格特征。有研究表明,有手機依賴問題的大學生普遍具有性格孤僻、性情陰郁、愛好很少、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等人格特質。而具有以上人格特質的大學生,若盲目、不合理使用手機,極易形成手機依賴。
在人格特質領域中,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是人格結構中較好的范型,該理論的五因素有神經質、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認真性。神經質得分高的人,其特征是煩惱、不安全、憂郁、情緒化等,這樣的人更容易向手機尋求安慰,也更容易沉迷于手機;反之得分低的人,有平靜、放松、安全等特點,這類人對手機并沒有較強的依賴性,他們更愿意靠自己來抒發煩惱、悲傷,所以手機于他們而言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宜人性得分高的人有脾氣好、信任人、直率、助人為樂等特點,他們與外界聯系緊密,與周圍人也相處的融洽,生活很是多姿多彩,他們很愿意在外面走走,如旅行、郊游等,對手機并不依賴;而得分低的人有報復心重、殘忍、易怒、憤世嫉俗等特點,這類人更愿意在手機里面抒發他們的怒氣,好發評論來表達自己對世俗的憤慨,同時他們也是更容易被手機所誘惑的。
1.2.2 從眾心理。隨著智能手機的平民化,現在的大學生幾乎是人手一部,甚至有的學生還有好幾部。在課堂上玩手機是常見現象,再加上大學生控制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周圍人的影響。有些大學生在課堂上看見周圍其他人都在玩手機,自己也很無聊,在從眾心理的驅動下也開始玩手機。寢室里面也存在從眾現象,例如寢室里面有六個人,其他五個人都在看電視、刷微博等,而自己如果要是學習或做作業就會顯得格格不入,所以自己也拿出手機來看電影,避免與大家不同。
1.2.3 個人需求。首先是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社交需求。大學生通過手機可以打電話、發短信、發微信和QQ 信息,他們利用這些手機軟件傳遞信息、表達感受、與社會聯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這種方式是便捷迅速的,大學生會更愿意選擇手機來實現自己的社交需求,但久而久之他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會增加,最后也許會離不開手機。
其次也可以滿足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因為大學生在手機里會更容易獲得成就感、滿足感,他們會通過打游戲來滿足自己,并在其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不能給的,所以他們任由自己陷入其中,最后演變成對手機形成依賴[3]。
1.2.4 自制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是導致大學生形成手機依賴的重要原因之一。剛進入大學的學生生活經驗不足,他們會更容易向手機尋求幫助。還有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的高中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當他們進入到大學這個充滿包容、自由的環境中,難免會有所迷失,自制力會有所下降,而且大學課程相對較少,自由時間也多,有些大學生面對這些空閑時間時沒有合理的計劃,對大學生活也沒有很好的規劃,再加上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所以他們選擇了利用手機來打發閑暇時間,長此以往就養成了手機依賴的習慣。
1.2.5 缺乏個人理想。個人理想及目標規劃對于大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人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他會有強大的動力去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這樣的人是不容易被外面各種誘惑影響的,所以他也不會被手機誘惑,也許手機于他而言只是一個比較智能的機器。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理想,那他的人生也是較為無趣的,他會整天無所事事,大家都在學習時,他可能會學習,但當其他人在談論理想時或者在為實現理想而奮斗時,這類人是茫然的、不知所措的。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理想,更不會為其而奮斗,所以更容易陷進手機之中的,因為他覺得手機里的“花花世界”會比現實生活好得多、精彩得多。
2.1 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針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問題,有關部門必須要加強監管力度,強化手機應用市場的管理,優化手機虛擬環境。可以聯合手機軟件平臺實施強制性下線,即如果用戶登錄軟件的時間過長,如一天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此軟件上,那么軟件平臺就要強制性讓用戶下線;也可以讓各軟件平臺以年齡、身份等限制條件來限制用戶過度的使用;同時還要加強實名認證的力度,力求讓每位用戶都要進行實名認證。
2.2 學校方面。首先,學校要加強管理力度及校規校紀的約束力,比如實施“無手機課堂”策略,要求教師與學生在上課期間不得使用手機,除非有特殊情況或緊急情況。在每個教室里可以安置一個專門放手機的地方,要求教師與學生上課前主動將手機放入規定的地方。如果發現還有學生在玩手機,學校可以就情節嚴重程度進行一定的懲罰,還可將遵守手機使用紀律情況與校級獎學金或其他獎項的評定掛鉤,在評定要求中規定手機使用紀律良好的才能有資格參加獎項的評定。還可以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管理,如在上課期間進行網絡屏蔽。
其次,學校應該提升課堂的吸引力,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提升課堂吸引力,教師要在教學上做出一定的改變,如教學內容中可以增加一些現實、鮮活、風趣的事例來講解知識點,教學形式上更加靈活,教學方法更加多樣,提高大學生上課的興趣,也可以適當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校園運動會、各大高校的聯誼會、歌唱比賽、繪畫比賽、體育賽事等等趣味性強且面向校內全體學生的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參加這些有趣的活動,減少使用手機時間。最后,學校定期舉辦一些科學使用手機的知識講座,加強合理使用手機的宣傳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加強對將有或已有手機依賴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力度,并對手機依賴學生提供援助。
2.3 家庭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起榜樣或帶頭作用,減少自己使用手機的次數和時間。家庭里要盡可能的時常有家庭活動,要營造和平民主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多鼓勵孩子的表達需求,以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如果孩子將有或已有手機依賴方面的問題,家長要適當改變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疏導,幫助孩子分析產生手機依賴的原因,及時抒發他們的消極情緒,要讓他們正確認識手機,通過旅行、郊游或爬山等活動來轉移他們對手機的渴望。同時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多聽聽孩子的想法,要讓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愛與溫暖,讓孩子不必向手機尋求安慰。
2.4 自身方面。首先是大學生玩手機要保持正確姿勢。長時間玩手機會導致頸椎問題,因為大部分大學生在玩手機時都習慣性的低頭,所以大學生玩手機時要注意時常活動一下脖子,按一下肩上的穴位,也要經常向遠處眺望,不要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玩。
其次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樹立正確目標。玩手機要有時間規劃,不能一直玩、時時玩,要合理科學的使用手機,要正確的運用手機里面的各種應用。大學期間一定要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不能荒廢學業,一定要樹立好自己的目標,這樣才有前進的方向,不會過度依賴手機。
最后要提升社會實踐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前了解社會的所需所求,同時可以推動大學生在校的學習,不會輕易的被手機所迷惑。大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加校園各種活動來鍛煉自己,增強交際能力,這樣也能避免自己因為孤獨而陷入手機依賴之中。同時大學生也要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如可以在音樂、繪畫、足球、手工藝等方面發展或找尋自己的愛好,從而減少對手機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