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智,張紅萍,燕菊萍,趙銀雙,王 芬,熊思敏
1.武漢輕工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湖北武漢 430023;2.武漢市中心醫院,湖北武漢 430014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神經系統病變,以黑質多巴胺神經元變性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特征,病情進展緩慢,主要表現為運動遲緩、靜態震顫、肌肉強直及姿勢步態障礙等[1-2],在高收入國家中發病率為14/100 000,65歲以上人群可達160/100 000[3]。藥物及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患者靜止性震顫和肌強直癥狀,但對姿勢不穩和步態異常無明顯療效[4]。康復治療對改善帕金森姿勢步態障礙有一定作用[5]。研究指出人的認知系統容量有限,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會導致注意力分散,影響步態的穩定性[6-7]。雙任務訓練是增強平衡障礙患者姿勢穩定性的新興康復技術[8],可改善帕金森患者步態障礙,但需選擇合適的任務進行訓練[9-10]。目前雙任務訓練對帕金森患者步態障礙干預效果仍在探尋之中,為了客觀評價雙任務訓練對帕金森患者步態的影響,本研究進行高質量雙任務訓練治療帕金森患者步態障礙文獻的篩選及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以期明確雙任務訓練的干預效果。
計算機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VIP)等多個數據庫。英文檢索詞主要為dual task training,osecond task,cognitive motor interference,parkinson’s disease,paralysis agitans,primary parkinsonism,Lewy body parkinson disease,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PD。中文檢索詞主要為雙任務、認知運動任務、帕金森病、特發性帕金森病、震顫性麻痹。所有檢索詞均采用結合主題詞與自由詞,同時對被引文獻和相關系統評價納入的文獻進行追溯,檢索時間限制為從數據庫建立至2020年4月。
1.2.1文獻納入標準
7.1.1 苗期猝倒病:苗床嚴格消毒,方法同上。底水澆足后,基本不大澆灌,出苗后噴施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殺毒礬5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
研究類型為國內外公開發表的隨機對照和自身前后對照研究;研究對象符合國際運動障礙學會(MDS)臨床診斷標準且具有典型癥狀及體征的帕金森患者[11],Hoehn-Yahr分期為Ⅱ~Ⅳ期,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價無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能獨立行走;干預措施為雙任務干預;資料完整的原始文獻;結局指標:主要指標為步速、步頻、步長、跨步長。
使用NoteExpress提取、保存文獻,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標題和摘要,對納入文獻閱讀全文后進行再次篩選,如有不一致則與第三方評價員裁定后達成一致。1名研究者利用資料提取表提取相關資料,另1名研究者進行復核。提取內容包括研究設計、研究地點、納入與排除標準、研究對象、干預措施、對照措施、結局指標、結果。
1.2.2文獻排除標準
3.2.1雙任務訓練有助于提高帕金森患者步速
3.1 腦癱兒童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概述 本研究顯示,腦癱兒童父母較正常兒童父母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的問題,更易出現軀體化障礙、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癥狀等不同表現形式的心理障礙。腦癱兒童父母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分別為26.56%、38.28%,強迫25.78%、敵對31.25%、人際關系敏感28.90%。以上結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