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莘榮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實施鄉村振興是一項長久而偉大的工程。鄉村振興需要精準發力,通過挖掘特色村落文化、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古村落是包含以歷史為著重點的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也是多年來鄉村人民留下的智慧果實。保護古村落就是保留住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使人們記住這份中國人不一樣的鄉愁。
沙井灣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5年末沙井灣古民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湘南地區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的沙井灣村古建筑群富含濃厚歷史文化以及科學合理的構建,也是非常罕見的一種建筑形式,是非常值得研究與建設的鄉村。
根據“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目標,堅持鄉村全面振興計劃與城鄉結合發展計劃是其中重要的策略之一。目前大多鄉村文化正在慢慢銷聲匿跡,在當前形勢下的村民搬遷是將所有村民轉移到統一建造的房子里,但村民們的居住環境依舊是臟亂差,并沒有解決生態短板的根本問題,所以形成了目前農村不是農村,城鄉不是城鄉的局面。鄉村振興首先應了解村民的生活需要,在保留原址民俗文化基礎上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并提升村民素質。全面脫貧是鄉村振興的前提,精準扶貧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脫貧應該與鄉村振興同時進行。然而鄉村旅游開發和休閑農業的開展一定能夠成為部分民族地區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優質途徑。
目前,全國各省市都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基本形成了“開發類型、產業類型、運營類型”3大框架模式。開發類型主要體現在治理結構模式上,包括村集體參與帶動模式、村集體加社會資本帶動模式、外部企業資金帶動模式;產業類型主要體現在依托地方稟賦資源對細分產業做精做強,如精品民宿模式、田園綜合體模式、傳統文化復興模式、特色電商模式;運營類型主要體現在發展運營進行整合和創新,目前發展比較好的有三變模式、綜合發展模式等。由于國內地方縣市(或鄉鎮)等農村農業產業差異較大、地域文化不同,所適合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應對鄉村進行前期調研再制定相應解決策略。
項目位于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石堰鎮沙井灣村。占地面積約1.2hm2,建筑面積在10000m2以上。沙井灣村距離最近縣城直達公路20km左右,與省道S218相鄰交通便利。西北部為神仙嶺、東部為寺塘岐、南部為棗子塘、西部為五家毛坪。氣候上,祁東縣地處衡陽西南部、湘江中游北岸,東狹西長、北高南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豐富,4—9月降水量較多。沙井灣古民居分上沙井院與下沙井院。上沙井院坐落在華龍町東部,西面平坦開闊、萬頃良田,東面玉峰山聳立,在上沙井院前有一小河,后有小丘環繞,樹木蔥茂,山丘南側有成片黃花菜田。下沙井院為上沙井院后裔所續建,與之一條馬路相隔,位于上沙井院南部。
莊院建造精致,門窗都有木雕裝飾,或穿花,或浮雕,或木刻,綴以花草蟲魚圖案。廊前屋首、柱基等石件上雕有龍、鳳、麒麟、獅子、喜鵲、畫眉等飛禽走獸圖形,也有祁劇戲劇的場景,至今圖像依稀可辨。這些仍存留的裝飾花紋見證了沙井灣村源遠流長的鄉村文化。祁東縣的祁劇、漁鼓傳承至現在已經經歷了400a多,祁劇也是全國優秀劇種之一。
祁東特色產品眾多,如酥脆棗、黃花菜、檳榔芋、燒豆腐、魚凍、草席、紅碎茶、藕柿、馬蹄等。因此,可在設計策略中有意挖掘文化特色與產業特色,旨在幫助消費者了解與體驗祁東特色。
2.2.1 上沙井院
房屋屬磚木結構,高2層,120余間房子。莊院呈長方形,建筑布局完整。南北長約200m,東西縱深約50m,總面積約1萬m2。天井四合院,青石排水溝,中軸對稱,多進相聯、采光通風、防火防盜、源于自然而又勝于自然,滄桑間滲透著濃郁的湖湘文化氣息。但部分房屋年久失修破損較大,需要進行維護整修。且村內衛生環境較差,沒有完善的垃圾分類以及處理設施。
2.2.2 下沙井院
下沙井院建筑風格與之相近,規模略小于上沙井院。坐北朝南、環境清幽、屋宇井然,房屋構架、木刻、石雕保存較好。下沙井院內環境較好于上沙井院,但仍缺乏觀賞性植物。
2.2.3 景觀植被
上沙井院南側有成片黃花菜田,在河流旁有一片荷花池,可成為村莊周圍特色景觀。上沙井院西側閑置山體還未開發設計,山內含大量茂密喬木灌木等。村內與山體植物種類單一,缺少具有觀景類植被,無法形成豐富的四季景觀。
2.2.4 水系
上沙井院西側河流處于未規劃設計模式,無法欣賞觀光。且村內排水性能差,排水溝未整理規劃導致村內環境不夠整潔。景觀水渠與排水水渠未區分,導致村民使用不便。
鄉村景觀規劃原則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村落物質文化保護方面上,具體表現為保留原有空間格局、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增加鄉土植物種植,這樣能使鄉村環境和景觀建設的特色得到更好的體現。
鄉村景觀規劃原則提倡推動社會發展,在保護原有傳統文化基礎上繼續挖掘鄉村內特色文化,從而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使其更好地體現鄉村振興這一著重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營造一處能給村落發展帶來效益的含教育、娛樂、現代及經濟4種性質集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景區。規劃設計中以以下5點為設計主旨。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在規劃設計中,主要以生態性、特色化、安全性為主要設計思考項目。這一設計主旨應在不破壞原有生態植物的前提下,結合現代植被設計手法,運用植物本身生命色彩為大家展現鄉村原生態魅力。基于生態規劃理念的園林景觀設計還要遵循低碳環保原則,盡量采用節能、環保型設備,如太陽能、風能等。在規劃設計中避免出現土壤污染問題,將化學肥料替換為綠色肥料來改善土壤狀態和植被生長環境。另外,在設計園林景觀時還要融入植物學、美學等知識,更好地展現園林景觀的環保性原則。
針對祁東縣鄉村豐富的歷史、人文、產業資源展開規劃設計,借用現代設計的效果促進鄉村發展振興,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祁東古村落名居沙井灣,并能通過設計的手段最大化傳承沙井灣古村落文化。具體方向為上沙井院古建筑參觀、村內開展祁劇演出、漁鼓演出與開展關于沙井灣村內特色文化一系列活動。
針對祁東縣鄉村豐富的歷史、人文、產業資源開展設計,借用設計的效果促進鄉村發展振興。祁東縣產業豐富,是沙井灣村旅游業開發的有利基礎。在后期規劃設計中將特色產業與設計方案充分整合,從而推動周邊相關附帶產業發展民宿、餐飲等項目。此次山體規劃設計中增設露營項目,而國內露營體系還不夠成熟,此項目也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內露營體系。計劃將“鄉間漫步”中部分區域交給村民負責,從而更好體現沙井灣古村落的產業支撐和突出沙井灣古村落鮮明的特色,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現代化的園林服務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除了娛樂休閑的功能外,也應含有教育意義。現在城市中的青少年缺少對自然的體驗,鄉村與大自然的體驗也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應試課程。鄉村景觀是人們感受鄉村生活氣息的其中一種途徑,也是提供農業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積極鼓勵青少年體驗這種鄉村生活,沙井灣村也可作為學校外出研學或父母帶領孩子游學的一處研學基地。將學生帶到鄉間進行研學,讓學生自由活動、鍛煉孩子的體能、培養其探索能力。這一設計原則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心智、方向感和自信心,并能增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歸根結底,以以人為本為主要出發原則。從質量角度來看,景觀生態設計可直接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有效進行景觀生態設計可加強對生活環境的保護,對已破壞的環境進行改善,提高生活環境質量、減少生活環境中的隱患。所有的設計應基于根據村民的意愿以及村民日常生活方式進行,在不破壞改變原有的村民生活環境和方式以及原有地理地貌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現有狀況進行詳細分析策劃,制定適合沙井灣村發展的規劃設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重要的設計原則之一。
山體景觀規劃設計要做到遵循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尊重自然生態設計理念。結合鄉村原生態景色,本設計為沙井灣古民居村落定制了一套適合的旅游模式。具體方案為對閑置山體進行開發規劃設計,建設“鄉間漫步”,打造一處集休閑、娛樂、觀景,且含教育意義的現代原生態森林徒步公園。此設計從體驗、親近、觀景3方面入手,以游客體驗需求為前提,基于植物的生長特性,增種季節性植物,使游客能深刻體驗“一步一景”的設計感覺。并且在整體游覽路線中設置植物迷宮、花圃觀賞區、多功能就餐區、廊架穿越區、露營區、采摘區、下山觀景步道7大區,讓游客可選擇進行一日游路線或露營路線,更符合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休閑觀景加露營的模式是包括觀光、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綜合體,既經濟舒適又節約能源,從而更能凸顯鄉村景觀設計原則。
根據沙井灣古村落地形特點,設計一處沿河流為線路的景觀體系,其中設置充滿意境的文化長廊、趣味水上觀光區、親水平臺等濱水景觀,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并且要做到合理搭配沙井灣村周圍農作物景觀,協調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的分布形式以及種植密度與層次關系,從而打造具有鄉土氣息、繽紛多彩的植物景觀,在帶領游客觀賞原汁原味鄉村景觀同時也為村民的生活環境增添了色彩。同時進行水系保護管理,達到生態理念的融合目的。
維修中堅持文物修復原則,不破壞文物價值、保持風格統一、排除損壞的根源隱患、盡量利用舊料等原則依法依規推進。保留原有房屋建筑外貌特征,將村內環境整理歸納。將村內外垃圾清理干凈并設立垃圾分類設施,確保村內外環境干凈整潔,增種觀賞性植物,提高村民生活環境質量。對村內進行祠堂修復,為村民提供一處聚集點。
對下沙井院進行特色民宿改造設計,優化旅游系統。具體方案為對房屋內部進行軟裝設計,此設計應做到結合沙井灣村上沙井院建筑裝飾特色和現代設計要素進行相關軟裝裝飾設計,并能依據祁劇場景故事定制主題房間。建筑外部設計風格應保持與建筑內部設計、整體村落風格統一。為前來沙景灣村的游客提供住宿選擇,從而帶動鄉村內的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深入建設美麗鄉村強化居住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實現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加快城鎮發展速度。鄉村旅游業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部分鄉村發展,但應對鄉村制定合適的發展計劃。在給當地村民和政府帶來效益的同時,過度的開發極可能導致古村落受到損壞,所以要用合理、科學的方法來保護與傳承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努力實現傳承與發展雙贏的局勢,處理好生態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為加快湖南省全面脫貧速度,預設3a、5a、10a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在進行鄉村振興計劃設計的同時還要考慮經濟性原則,在設計中從根源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降低材料成本、節約景觀規劃設計開支。這一原則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極為重要的一點。鄉村振興應該是全方位的振興,不但是經濟的振興,也是文化的振興,希望本研究能為其它村落的鄉村振興計劃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