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愛萍 王瑞濤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并作出重要部署。“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亦成為重要的戰略規劃,寫入了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愿景規劃,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在此意義上,需要長期的制度、資金、政策乃至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的投入,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為此,必須搞清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才能更好地實現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重要轉變和有效銜接,脫貧攻堅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也是最基礎的經濟工作。
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地區,基礎設施落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全國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大石山區、邊境地區于一體的跨省交界面積最大、貧困對象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所轄縣數最多、民族自治縣最多的片區,是全國扶貧攻堅中重點幫扶的14個連片特困地區的“硬骨頭”。如果能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那么對于整個石漠化地區實現鄉村振興將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總面積42.62萬km2,聚集了4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2000萬,總人口超過1億,為我國南方的主要貧困地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成立于1987年,全縣總面積為4572km2,轄6鎮6鄉,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毛南族人口為6.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4.38%,縣內居住著漢、毛南、壯、苗、瑤、仫佬、水、侗等14個民族。擁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江木論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九萬山自然保護區與文雅天坑群。西南喀斯特地區地勢起伏,地形復雜,自然條件導致交通基礎設施薄弱。該地區以山地為主,坡度較大,不利于耕地農作。且石漠化嚴重,適合種植的作物較少。因為地形地勢的原因,加之交通不便,機械化程度低且運輸、銷售極為麻煩。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使得工業發展基礎緩慢。因此國家在對這些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以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優先,以特色產業發展作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撐,以合作化的組織經營模式構建當地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經營模式,三措并舉,助力滇桂黔石漠化地區的精準扶貧。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石漠化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要優先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即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必須在不損壞乃至修復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生產搞扶貧。通過對該區域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考察,量化為地形地貌G、土地利用類型T、地理區位L、社會因素S等數據指標,科學化地評估石漠化區域開發的敏感程度,根據不同的結果,對低、中敏感度地區采取適度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和修繕村莊環境為主,對較高、高敏感區域以保護為主,采取易地搬遷的脫貧政策,由此實現精準科學的開發利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作為石漠化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貧困區域,季節性缺水是千百年來困擾毛南族發展的最大難題。打狗河引水工程的順利完工,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在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采取道路硬化、教育優化、易地搬遷、基本醫療保險、醫療對口幫扶、巡回醫療服務、定向培養本土化醫療和教師衛生人員,充實鄉村醫生和鄉村教師隊伍等綜合性方式改善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當地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在打造特色產業方面,有了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鋪墊,產品運輸通道打通了,特色產業的重點就放在了如何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優勢生產出優質的產品。環江因地制宜,在該縣黨委、政府的產業發展資金支持下,引導了當地群眾多元化發展產業,種植特色水果、核桃、油茶、食用菌、蔬菜、香豬、香牛、香鴨。獨創了“山上種樹、山下種果、地種牧草、樹下養雞、周邊綠化、欄中養牛”石漠化治理模式,“茶中藥、樹中藥”立體種植模式。引導群眾植樹造林,森林管護、林產品加工,發展林下經濟,在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經濟發展。深入推進產業融合,建設了特色種養結合、農旅結合生態循環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蔬菜、優質水果(柑橘、沃柑、砂糖橘)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從合作組織類型來看,廣西環江主要以“產業鏈型”為主,其特點是生產技術,管理方法,銷售渠道等依托企業,企業一般為生產商或加工銷售商,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延伸來穩定農產品銷售收購,產業鏈整體協作緊密,企業一般會派出專人協助生產運營,提供技術銷售等方面的服務。存在的缺點則是合作社成員之間可能會導致企業依賴癥,不利于組織的民主化建設。有必要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精準扶貧中的領導作用,建立“黨建+產業發展”,“公司+合作社+黨員+貧困戶”模式,讓基層黨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2020年5月,環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綜合全國毛南族脫貧情況,毛南族已實現整族脫貧。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希望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能松。傳統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扶貧項目對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提出了較高要求,而水土流失、土壤極度貧瘠正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區農業發展最大的瓶頸。由于受體制影響,地方政府在發展產業上看中了短期的經濟利益,未充分考慮到當地生態環境資源的適用性,從而加深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大規模種植建設連片經濟林果、速生用材林等人工林,不同程度出現了生態服務功能較為單一、缺乏可持續性等問題。
扶貧暴露出的問題是單純的數字、指標性考核讓扶貧流于表象,沒有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未能充分調動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往往是政府單向型主導重大工程項目)。
第一產業為主,分布散、規模小、品種少、產業化低、市場化程度低。技術知識亟需進一步加強,綠色生態農業產業為首要。著力解決區域性、整體性、集中性產業發展難題。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新的局部土地退化,扶貧開發的長效性和可持續性不足。
外出打工、易地扶貧搬遷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對立。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落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低、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落后及文化素質低等,造成長期以來農民增收緩慢和貧困發生率居高難降。對留守農民、失地農民和進城農民工等新型貧困群體關注不夠。村莊基礎設施落后和公共服務滯后,以及個體性的家庭結構功能殘缺不足。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足。進城務工人員的收入不穩定性,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缺乏激勵機制,廣大企事業、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不夠充分。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
由廣西百色市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梅林村的案例分析了解到,石漠化治理的第一步是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通過對石漠化地區的土地改造,因地制宜種植竹子、皂角樹、松樹等植物。除此之外,治理后的石山土地上還長出了火龍果、竹子、構樹、蘇木、桑樹苗等適合當地土質的綠色植物。該村秉承的石漠化綜合治理理念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就是讓生態治理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政府部門,而要吸引社會主體的參與,整合扶貧、農發、農業、水利等部門資金和社會資本,理順現代農業投融資機制。通過多部門、多主體的合作,將綠色的資源變成一個個優質的特色產業區(松樹林、水果林、山貨林、蔬菜園等)。產業發展生態化指的是在當地產業發展的理念當中,要牢記綠色,把經濟效益與生態、社會效益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產業發展的綠色可持續化道路,同時產業的建立要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資源相適應,不能以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產業。讓農民有收入、荒山披綠裝,田東縣因地制宜種植經濟林果,將桑蠶產業列入2017—2025年全縣產業布局規劃。石漠化治理改善了石漠化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起了林果產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
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的劣勢是農業生態資源匱乏和農村勞動力流失。特色和優勢在于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觀、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原始農業人文景觀。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具有融合自然生態、民族社會文化、地域風情等要素的特點。發展文化創意旅游、文化創意農業等文化生態經濟。引領傳統自給自足的生產性農業向現代文化創意農業、服務性農業轉變。通過文化保護、文化創意與開發帶動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修復,滇黔桂石漠化片區鄉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要實現傳統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鄉村振興的核心環節是文化振興與生態振興的協調互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的農業現代化是在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創意開發的基礎上,建立既要突出本地特色和優勢,又要與生態環境具有友好和諧關系的新型農業體系,是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創意經濟相融合,自然原生態農業與現代文化素質、文化理念相融合的新型現代化之路。
紅色旅游作為新時代弘揚革命精神與文化的重要的手段,參觀者可以緬懷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紅色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革命紀念地、標志物以其所承載的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紅色旅游資源包括長征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時期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事跡和精神。紅色資源以紅色遺產為核心,紅色文化遺產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時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資源。一些石漠化地區作為革命老區、紅軍長征的重要遺址,保留了大量革命戰爭時期的物件,傳承下了無數“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感人故事,打造一批具有紅色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資源,維護和保留好鄉村紅色文化遺產,如歷史名鎮(在革命歷史上發生過重大事件,或曾為革命政權機關駐地而聞名于世,或在歷史上發生過抗擊外來侵略或經歷過改變戰局的重大戰役以及曾為著名戰役軍事指揮機關駐地)、革命紀念建筑物、革命戰爭遺址、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不可移動文物、革命博物館等,搭配革命老區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將山水觀光、鄉村旅游、民俗文化體驗、農業休閑等相結合形成復合型、互補性的旅游基地、產品、路線。推出“紅綠”結合的紅色旅游加生態的典型模式,把豐富的革命歷史遺址等紅色人文景觀與綠色自然景觀,如林海、日出、瀑布、險峰、杜鵑花等聯合起來,其綠色自然景觀和紅色文化景觀交相輝映,使游客在接受革命教育的同時欣賞到美不勝收的風景。除此之外,紅色根據地主要在廣大鄉村,其革命遺址往往與鄉土建筑、民間文化、民俗生活結合在一起。一些紅色景點處于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在空間上的重疊,將紅色旅游與多彩的民族風情結合起來,為紅色旅游增加了內容和魅力。紅色旅游目的地形象越鮮明,就越能提升其資源價值,提高其紅色旅游知名度和認可度,立足市場,通過生態保護、旅游開發、基礎建設、環境整治,為紅色旅游的縱深發展提供了優良的軟硬環境利用資源的相對優勢,開發出受歡迎的紅色旅游產品。給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構建資源-產品-市場組合的高質量發展模式。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滇桂黔石漠化地區始終要秉承“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針對本地區石漠化這一特殊的生態環境,在全國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規劃與政策措施應該適當調整以增強政策與戰略規劃地區的適應性。無論是產業生態融合發展戰略、文化生態融合發展戰略,還是科技生態融合發展戰略,都要以“三生空間”有機融合的政策舉措重點作為支撐,從而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長效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在鄉村振興中探索出適合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特點的路徑選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讓該地區的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滿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得到重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