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彬,王波太,文鋒
(江西省萍鄉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醫院呼吸內科,江西 萍鄉3370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NSCLC)發生率占肺癌的80%~85%,早期NSCLC可通過手術成功切除,中晚期可通過放化療治療。近年來,組織病理和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肺癌精準治療提供了有力依據,血液檢測與各種體液檢測為動態監測腫瘤治療療效帶來希望[1]。有研究[2]發現,血清腫瘤標志物可應用于對晚期NSCLC治療療效的預測。腫瘤標志物主要包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g)、角蛋白19可溶片段(Cyfra21-1)、糖類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等,但對預測結果和療效的評價作用存在差異。有報道[3]顯示,血清微小RNA-210(miR-210)可能為診斷肺腺癌的新型腫瘤標志物,但在NSCLC中未見相關報道。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中腫瘤標志物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40例。A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5.51±4.24)歲;病程1~12個月,平均病程(6.15±1.15)個月;TNM分期:Ⅲb期20例,Ⅲc期12例,ⅣA期8例。B組21例,女19例;年齡23~73歲,平均年齡(45.11±4.28)歲;病程1~13個月,平均病程(6.18±1.28)個月;TNM分期:Ⅲb期21例,Ⅲc期13例,Ⅳ期6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內科學》[4]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生存期≥6個月;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基因檢測證實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RF)基因等突變并接受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治療。排除指標: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心、肝、腎臟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影響血清腫瘤標志物的疾病者;合并嚴重并發癥者。
1.3 方法
1.3.1 A組A組采取腫瘤基礎治療+靶向藥物治療。①基礎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輔助術前、術中、術后放療,將吉西他濱(遠大醫藥黃石飛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94,規格:0.2 g)1 000 mg/m2溶入250 mL的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次30~60 min;將順鉑(云南植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740,規格:30 mg)30 mg/m2溶入500 mL的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每次30~60 min,4周為1個療程,4周重復,治療2個療程。②靶向治療:口服厄洛替尼(Roche Registration GmbH,批準文號H20170143,規格:150 mg),每天150 mg,連續治療6個月。
1.3.2 B組在上述基礎上增加化療,使用60Co-γ射線照射病灶部位,一般以40~70 Gy為宜,連續照射3個月,每周照射5 d。兩組治療后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測定相關指標。
1.4 觀察標準①兩組分別于治療前(T0)、治療后3個月(T1)、治療后6個月(T2)時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后用化學發光法測定NSE、SCCAg、Cyfra21-1、CA125、CEA,設計miR-210的上下游藥物,進行血清總RNA提取和miRNA逆轉錄,經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miR-210指標。②于6個月隨訪結束后參考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指南[5],利用CT測量腫瘤直徑判斷遠期治療效果:所有病灶消失且維持4周為完全緩解;腫瘤直徑減少>30%且維持4周為部分緩解;腫瘤直徑減少<50%或增加<25%為病變穩定;腫瘤直徑增加頻率≥20%,或出現一或多個新病灶為病變進展。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③根據治療效果的不同分別測定所有治療有效及無效患者的miR-210指標,繪制ROC曲線,評估miR-210對治療療效的預測價值。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將miR-210水平作為狀態變量,組中治療效果為自變量,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觀察曲線下面積(AUC),檢驗miR-210水平對NSCLC患者治療效果的預測價值,AUC≤0.5說明無預測價值,0.5<AUC≤0.7說明預測價值較低,0.7<AUC≤0.9說明預測價值較好,AUC>0.9說明預測價值很好,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T0時,兩組血清NSE、CA125、Cyfra21-1、SCCAg、CEA、miR-210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T2時,B組血清NSE、CA125、Cyfra21-1、SCCAg、CEA、miR-210水平均低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T0,治療前;T1,治療后3個月;T2,治療后6個月。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CA125,糖類抗原125;Cyfra21-1,角蛋白19可溶片段;SCCAg,鱗狀細胞癌抗原;CEA,癌胚抗原;miR-210,微小RNA-210。與本組T0時比較,aP<0.05
?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B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miR-210預測價值隨訪結束后,兩組治療有效58例,miR-210為(95.33±9.45)ng/mL,無效22例,miR-210為(138.65±15.26)ng/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OC曲線結果顯示,miR-210預測NSCLC患者治療效果的AUC為0.863(95%CI:0.743~0.973),預測價值較好。最佳截斷值取126.38,可獲得的特異度與靈敏度分別為0.953、0.969,見圖1。

圖1 miR-210預測NSCLC患者治療效果的ROC曲線Figure 1 The ROC curve of miR-210 predic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SCLC patients
早期NSCLC可通過手術成功切除,中晚期可通過放化療治療,5年存活率為15%[6]。近年來,肺癌的傳統化療未見突破性進展,且不良反應嚴重。作用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1)信號傳導途徑中不同靶點的一系列靶向藥物治療的開展,將肺癌的治療提高至分子水平[7-8]。
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重排等靶點相繼發現,有利于通過靶向藥物多個途徑治療腫瘤。2014年,吉非替尼首次被批準應用于臨床治療并獲得良好療效。僅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EGFR-TKIS藥物有第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第二代阿法替尼、達克替尼;第三代奧希替尼、艾維替尼。但肺癌仍無有效的靶向藥物被批準用于治療。由于受傳統化療和綜合治療的影響,基層NSCLC靶向治療通常分為單純靶向治療和聯合靶向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A組(P<0.05),表明聯合靶向治療NSCLC的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T1、T2時,B組血清NSE、SCCAg、Cyfra21-1、CA125、CEA、miR-210水平均低于A組(P<0.05),表明經靶向治療,患者血清NSE、SCCAg、Cyfra21-1、CA125、CEA、miR-210明顯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療效果。有研究[9-10]表明,血清CEA、CA125、CYFRA21-1、SCCAg等腫瘤標志物水平可有效反映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指導依據。ROC曲線結果顯示,miR-210預測NSCLC患者治療效果的AUC為0.863,預測價值較好。表明miR-210在肺腺癌組高表達,可成為預測肺腺癌治療效果的新型腫瘤標志物。miRNA在人體血清中可穩定存在,利用實時定量PCR檢測其表達水平,能有效反映肺癌患者機體癌變程度,而在進行靶向治療后明顯降低,提示療效顯著,可用于預測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miR-210可作為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的新型腫瘤標志物,預測治療效果的價值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