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維,吳東輝,孫興安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慢病門診,遼寧 沈陽110006)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病中一種常見傳染性疾病,患者易出現乏力、腹脹、低熱、肝區疼痛等癥狀,若在前期治療中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嚴重者可發展為肝癌[1]。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常采用核苷類似物等抗病毒藥物,但用藥過程中易出現耐藥菌株,導致慢性乙型肝炎達不到理想治療效果[2]。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是一種新型的核苷酸逆轉錄酶抑制劑,在替諾福韋的分子結構上增加了酰胺鍵,從而有效提高藥物代謝率和生物利用率[3]。目前,關于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與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和安全性比較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與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1例。觀察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50.1±13.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5±1.3)年。對照組男10例,女11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51.4±13.5)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0±1.1)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表現癥狀;病情對核苷類似物等抗病毒藥物無效;無其他重大疾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對實驗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拒絕參與本研究;患有其他嚴重疾病。
1.2 方法兩組均給予甘草酸二銨和雙環醇等保肝藥物。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加用替諾福韋酯(天津葛蘭素史克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53090)治療,每次300 mg,每天1次,餐后口服,連續治療6個月。觀察組加用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英國Patheonlnc,進口藥品注冊證號:JX20180150),每次25 mg,每天1次,餐后口服,連續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乙肝病毒載量、治療后肝功能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根據慢性病毒性肝炎相關標準[4]評價治療效果。完全有效:患者血清谷內轉氨酶正常,血清乙肝病毒基因、血清乙肝E抗原及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均呈陰性;部分有效:患者血清谷內轉氨酶正常,血清乙肝病毒基因、血清乙肝E抗原及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部分呈陰性或患者血清谷內轉氨酶未達到正常狀態,而血清乙肝病毒基因、血清乙肝E抗原及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呈陰性;無效:患者血清谷內轉氨酶,血清乙肝病毒基因、血清乙肝E抗原及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均達不到相關正常標準。治療總有效率=(完全有效+部分有效)/總例數×100%。②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載量。患者療程結束后取患者清晨空腹血20 mL,肝素抗凝,分離外周血單核細胞。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使用全自動分化儀檢測患者肝功能指標,包括總膽紅素(TBIL)、血清谷草轉氨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評估患者肝功能。乙肝病毒載量采用上海復星長征醫學科學有限公司的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試劑盒檢測。③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腎小球濾過率(eGFRCG)下降、骨密度(BMD)下降。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9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載量比較治療后,觀察組TBIL、AST、ALT、乙肝病毒載量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載量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HBV loa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載量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and HBV loa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注:TBIL,總膽紅素;AST,谷草轉氨酶;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感染性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由于治療時間較長,核苷類似物等抗病毒藥物的頻繁使用導致機體易出現抗病菌株,明顯降低藥物的抗病性效果[5-6]。
隨著抗病毒藥物研究技術的發展進步,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療中引入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和替諾福韋酯,這兩種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機制相同,均為核苷酸類似物,但分子結構存在差異[7-8]。作為核苷酸類似物,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和替諾福韋酯均能干預病毒DNA合成過程,藥物有效成分與5’-三磷酸脫氧腺通過競爭與脫氧核糖底物相結合,進入DNA鏈后可使病毒復制過程受阻,抑制病毒生成。同時,保肝藥物主要有肝臟保護作用,與抗病毒治療發揮協同互補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5.71%,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9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兩種藥物治療效果相當。治療后,觀察組TBIL、AST、ALT、乙肝病毒載量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有效抑制HBV病毒活性,從而降低肝臟損傷[9]。與替諾福韋酯相比,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具有良好的腸道吸收性和較高的生物利用率,患者在長期服藥過程中藥物毒性蓄積量更低,從而保護患者的腎臟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9.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藥物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和替諾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效果相當,但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在減少肝功能損傷和藥物安全性方面更具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