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余
(新余第四醫院口腔科,江西 新余338000)
慢性根尖周炎作為一種慢性炎癥,不但影響患者進食,還存在繼續惡化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健康。根管治療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慢性根尖周炎治療方式,該術可有效祛除炎性牙髓和感染的壞死物質,促進根尖周病變愈合[1],但手術首次失敗率較高,無法一次性解決患者問題,導致患者需承受兩次及以上傷害。因此,重點關注并分析首次根管治療失敗因素對促進根管手術成功尤為關鍵。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成功治療慢性根尖周炎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33~62歲,平均(47.78±2.35)歲;雙尖牙84顆,磨牙45顆,前牙198顆。納入標準:經牙體檢查、X片檢查等確診為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初次進行根管治療且耐受治療的患者;根尖孔發育完成且根尖無明顯吸收的患者;全程配合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牙周病變的患者;合并全身性病變的患者,如糖尿病;牙根彎曲的患者;炎癥已累及繼承恒牙牙胚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收集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病程、根管治療手術時間、髓腔預備不當、根管預備不當、無菌操作不當、根管充填不當、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器械折斷、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由牙髓組織和牙周組織病變聯合引起的免疫和炎癥反應)、繼發齲(發生在原有牙齒充填物、牙冠修復體的邊緣或底部的齲壞)。
1.2.2 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判定方法依據全國根管治療技術規范和質量控制標準[2]:治療3個月后,牙齒出現感染的癥狀和體征;X線檢查時,可見根尖周病變或病變面積增大;觀察期內原有病損只有范圍縮小或完全無變化;出現牙根持續性吸收癥狀。當出現以上任意一癥狀時,代表首次根管治療失敗。
1.3 觀察指標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首次根管治療失敗情況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中首次根管治療失敗18例,失敗率為22.5%。
2.2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單因素分析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不受性別、病程、根管治療手術時間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受髓腔預備不當、根管預備不當、無菌操作不當、根管充填不當、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器械折斷、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繼發齲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單因素分析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root can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
2.3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是否失敗為因變量,失敗賦值為“1”,未失敗賦值為“0”,以髓腔預備不當、根管預備不當、無菌操作不當、根管充填不當、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器械折斷、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繼發齲為自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髓腔預備不當、根管預備不當、無菌操作不當、根管充填不當、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器械折斷、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繼發齲均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Table 2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root can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
根管治療術是臨床治療慢性根尖周炎的有效手段,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機械和化學方法祛除根管內的大部分感染物,利用充填根管、封閉冠部措施防止發生根尖周病變,或促進已發生的根尖周病變愈合,不但能消除牙痛,阻止疾病惡化,還能最大限度地保存患牙,重建患牙健康,避免拔除患牙。但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中首次根管治療失敗18例,失敗率高達22.5%。因此,探尋影響根管治療首次失敗的危險因素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髓腔預備不當、根管預備不當、無菌操作不當、根管充填不當、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器械折斷、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繼發齲均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為,①髓腔預備不當:主要表現是髓室暴露不足和敞開過度,開髓不足會導致根管遺漏,根管器械不能沿直線進入根管,甚至還會導致器械折斷;開髓不足導致牙髓組織不易祛除,且殘留組織會成為刺激源,引起根尖周組織炎癥,導致牙冠變色;而過度開髓則會喪失過多牙體組織,降低牙齒強度,導致牙折現象[3]。因此,根管治療時建議遵守布萊克備洞原則,預備具有一定外形、便利形、固位形與抗力形的良好髓腔,以提升根管治療成功率。②根管預備不當:根管預備階段常會出現遺漏根管、根管堵塞、根管偏移、根尖孔敞開、臺階形成及側穿等根管預備不當現象,嚴重影響根管充填質量和治療效果,從而導致根管治療失敗[4]。建議施術者熟練掌握牙體解剖形態,治療時嚴格按照X線片及絲偏移投照技術操作,提高手術成功率。③無菌操作不當:在根管治療過程中無菌技術尤為關鍵,未使用橡皮樟隔離術區、未嚴格使用滅菌和消毒器械等不當操作均可導致根管內微生物大量繁殖,細菌及代謝產物會刺激根尖周組織,從而影響創口愈合,增加治療失敗風險[5]。因此,根管治療時建議嚴格用橡皮樟隔離術區,使用合規滅菌及消毒器械進行無菌操作,以降低微生物感染發生率。④根管充填不當:主要包括根管充填不密合、欠填、超填。根管充填不密合:整個主根管三維充填不嚴密,通過X線片可顯示充填物與根管壁間或充填物內存在低密度影,會造成根管內極易殘留細菌等感染物質,導致根管系統感染,治療失敗[6];欠填:通常是操作長度不準確,導致尖周組織液與滲出液會回滲至未充填根管,且根管內無防御功能,進而造成滲出物分解、微生物繁殖,誘發感染,治療失敗;超填:發生原因是根管充填時未按操作長度執行,導致根尖封閉不全、細菌等感染物質推出根尖孔,從而引發根尖周炎癥。建議圍手術期時,醫生需結合使用X線片和電測儀得出準確操作長度,并按準確長度操作,以減少欠充填不當的發生。⑤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是導致根管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會造成根管與唾液(即溶解根充糊劑)及細菌的接觸,糊劑滲入進根管系統內,導致大量病原菌生成,污染已充填的根管全長,導致治療失敗[7]。建議對根充后的患牙盡早實行永久性冠修復,保證冠封閉完善。⑥器械折斷主要發生在根管擴大時,由于根管器械精細易損,反復使用易導致金屬疲勞,從而發生折斷。折斷器械通常很難取出,且取時易破壞根管壁,造成并發癥(如側穿、折斷器械被推出根尖孔等),增加治療失敗率[8]。建議選用速航鋒將EZ-PASS器械,并嚴格按照逐步深入法進行擴根,操作時勿跳號、勿用力過度,以減少器械折斷可能性。⑦由于根管內的滅菌藥物不具備殺死根管外微生物的能力,因此,完善充填的根管會因根尖周或牙周病原菌感染導致根管治療失敗。建議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時盡早進行綜合治療,以緩解病變,減少根管受感染程度[9]。⑧繼發齲會造成根管內充填物與口腔內微生物相接觸,導致微生物及代謝產物直接通過充填后存在的微小孔隙進入根尖周組織,形成感染,導致治療失敗。建議患者發現繼發齲盡快就醫,進行對癥治療,以降低感染[10]。
綜上所述,髓腔預備不當、根管預備不當、無菌操作不當、根管充填不當、冠滲漏或冠方修復體不良、器械折斷、并發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繼發齲均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首次根管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臨床可據此實施相關干預措施以降低根管治療失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