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龍華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江西 上饒334100)
頸椎退行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疾病,由于長期低頭使用電腦、手機等不良工作生活習慣,頸椎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患者會出現頸部酸脹疼痛,且可能會有頭部及四肢部位癥狀。而頸椎創傷多見于交通事故、壓砸、跌倒等情況中[1-2]。嚴重的頸椎退行性病變和頸椎創傷,需采用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治療,該手術方法也在長期的應用中被逐漸改良。目前,零切跡頸椎融合器是一種接受度較高的治療方法,設計合理,材料強度高,符合生物科學。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應用零切跡頸椎融合器行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的患者83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零切跡頸椎融合器在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應用零切跡頸椎融合器行頸椎前路減壓融合術的患者83例作為研究對象,置入111枚零切跡頸椎融合器,其中男60例,女23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6.8±10.5)歲;術前影像學顯示:脊髓信號改變13例,脊髓不同程度受壓65例,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28例;無骨折脫位急性頸脊髓損傷6例,急性頸椎間盤突出癥2例,脊髓型頸椎病49例,神經根型頸椎病10例,脊髓型與神經根型混合型頸椎病16例。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患者呈仰臥位,行全身麻醉,墊高肩部,使頸椎自然向后伸展,常規消毒鋪巾。根據手術節段數選擇頸部右側做橫切口,切開頸闊肌后充分暴露胸鎖乳突肌,在其內側緣沿血管鞘及內臟鞘的間隙進入,采用拉鉤,將頸動脈鞘、胸鎖乳突肌向外側拉開,氣管食管則向內側牽開。充分暴露椎體前緣及頸長肌,剝離椎前筋膜,由C型臂X線機輔助定位,當定位準確后,切開責任節段前縱韌帶,病變節段上下終板8 mm處應用Caspar撐開器撐開椎間隙。由前至后處理椎間盤,清理干凈病變椎體后緣的骨贅,切除椎間隙水平后縱韌帶,觀察硬膜囊是否受壓。選擇適合的零切跡頸椎融合器,取同種異體骨,或自體髂進行填充,將其置入病變椎間隙,緩慢松開Caspar撐開器,將自鎖螺釘打入患者上下位的椎體內,通過透視確認位置。沖洗傷口,止血,置入負壓引流管,關閉切口。術后給予常規預防感染、營養神經支持等對癥處理,在術后1 d可佩戴頸托,下床適當活動,術后24 h切口引流量<20 mL拔除引流管,頸托需持續佩戴6~8周。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隨訪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融合率、術后早期并發癥情況。應用日本骨科學會頸椎病療效評定標準(JOA)評分評估治療有效性[3],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疼痛程度,應用頸部殘障功能指數(NDI)評分評估有效性,記錄術前、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時椎間高度及頸椎曲度水平。末次隨訪時評估患者臨床效果,優秀:JOA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良好:JOA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尚可:JOA評分較治療前評分有改善但不明顯;較差:不符合上述情況;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隨訪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患者隨訪1~3年,平均隨訪(1.3±0.2)年;手術時間65~190 min,平均手術時間(125.9±23.8)min,術中出血量5~98 mL,平均術中出血量(50.6±16.7)mL。
2.2 術后融合率患者術后6個月融合80例,融合率為96.39%,術后12個月融合83例,融合率為100.00%。
2.3 術后早期并發癥患者早期吞咽不適4例,輕度聲音沙啞6例,術后早期并發癥發生率為12.05%(10/83),在術后6個月隨訪時發現,并發癥已完全消失。
2.4 不同時間段JOA評分、VAS評分、NDI評分、椎間高度及頸椎曲度比較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時,患者JOA評分、椎間高度均高于術前,VAS評分、NDI評分均低于術前,頸椎曲度大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末次隨訪時的VAS評分、NDI評分均低于術后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段JOA評分、VAS評分、NDI評分、椎間高度及頸椎曲度比較(±s,n=83)

表1 不同時間段JOA評分、VAS評分、NDI評分、椎間高度及頸椎曲度比較(±s,n=83)
注:與術前比較,aP<0.05;與術后6個月比較,bP<0.05
?
2.5 末次隨訪時的臨床效果優秀77例,良好5例,尚可1例,較差0例,優良率為98.80%(82/83)。患者在隨訪時未發生術后并發癥。
頸椎退行性病變及頸椎創傷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對于較為嚴重的病變一般需手術治療,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是治療該病的傳統方式,但內固定術可能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如應力遮擋導致的骨吸收,咽部不適和內固定失效。隨著醫學不斷進步,手術理念不斷革新,許多新興技術也逐漸應用于頸椎病的治療中,目前,零切跡頸椎融合器應用較為廣泛,且較為先進,治療頸椎病效果顯著[4-5]。
零切跡頸椎融合器,通過融合器嵌插入融合節段上下椎體,具有頸椎椎間固定板和融合器的優勢,由peek材料構成,因此,生物適應性好,具有良好的機械特性,還類似骨質彈性模量,可通過X線透視,多項研究[6-10]報道顯示,零切跡頸椎融合劑穩定性好,且可良好保持頸椎生理曲度和椎間高度,促進頸椎病恢復,改善脊髓功能。同時,零切跡設計還減少了內置物干擾頸椎前組織,整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是一種安全的頸椎病治療方法。零切跡頸椎融合器簡化手術步驟,減少對鋼板的處理,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同時也減少對喉返神經的干擾[11-12]。目前使用的零切跡頸椎融合器一般有自鎖設計,無需鋼板固定,可實現自我穩定,螺釘移位風險非常小,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平均隨訪(1.3±0.2)年,平均手術時間(125.9±23.8)min,平均術中出血量(50.6±16.7)mL。術后6個月融合率為96.39%,術后12個月融合率為100.00%。術后早期并發癥發生率為12.05%;術后6個月、末次隨訪時,患者JOA評分、椎間高度均高于術前,VAS評分、NDI評分均低于術前,頸椎曲度大于術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末次隨訪時JOA評分、椎間高度均高于術后6個月,VAS評分、NDI評分均低于術后6個月,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優良率為98.80%。表明零切跡頸椎融合器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零切跡頸椎融合器治療頸椎創傷和頸椎退行性病變效果顯著,患者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可明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