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鶴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院輸血科,遼寧 遼陽111000)
溶血是血液內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溢至血清,從而導致血液內物質升高或降低的現象[1]。在血液檢驗中,若發生溶血現象,會破壞血細胞,從而使其內的紅細胞、血小板及白細胞等釋放某些胞內成分,干擾血液檢驗[2]。而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可直接決定體檢者的健康狀況[3]。但現階段臨床對生化指標檢驗中,血液在采集、運輸、儲存過程中會存在操作不規范的現象,從而導致血紅細胞發生破裂,影響檢驗結果。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6—12月本院接診的65名接受血液檢驗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人工溶血對血液標本檢驗結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6—12月本院接診的65名接受血液檢驗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28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7.47±3.83)歲;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5~23.9 kg/m2,平均BMI(21.19±0.99)kg/m2;初中及以下學歷13例,高中學歷26例,專科及以上學歷26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健康體檢者;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者;理解、溝通能力正常者。排除標準: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多種器官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精神疾病者;合并感染性疾病、代謝性功能疾病、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自然分離將4 mL血液標本于室溫下自然靜置30 min左右,待血清析出后,3 000 r/min離心4 min,取血清,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糖(glucose,GLU)、血尿酸(urate acid,UA)、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膽固醇(cholesterol,CHOL)、鉀離子(potassiumion,K+)、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
1.2.2 人工溶血將4 mL血液標本置于-40℃的冰箱中冷凍20 min,然后再取出溶化,確保血清中血紅蛋白(Hb)濃度為4 g/L,采用無菌注射器快速抽吸凝血塊后再注入,反復進行10次左右可快速形成溶血情況,3 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不溶血血清,置于冰箱中保存待檢,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TG、BUN、GLU、UA、SCr、AST、ALT、LDH、CHOL、K+、ALP水平。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血清TG、BUN、GLU、UA、SCr、AST、ALT、LDH、CHOL、K+、ALP水平,其中血清K+水平單獨采用電解質分析儀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TG、BUN、GLU、UA、SCr水平比較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TG、BUN、GLU、UA、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TG、BUN、GLU、UA、SCr水平比較(±s)

表1 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TG、BUN、GLU、UA、SCr水平比較(±s)
注:TG,甘油三酯;BUN,尿素氮;GLU,血糖;UA,血尿酸;SCr,血肌酐
?
2.2 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AST、ALT、LDH、CHOL、K+、ALP水平比較人工溶血血清AST、ALT、LDH、CHOL、K+水平均明顯高于自然分離血清,但血清ALP水平明顯低于自然分離血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AST、ALT、LDH、CHOL、K+、ALP水平比較(±s)

表2 兩種檢測方法患者血清AST、ALT、LDH、CHOL、K+、ALP水平比較(±s)
注: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LDH,乳酸脫氫酶;CHOL,膽固醇;K+,鉀離子;ALP,堿性磷酸酶
?
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臨床對于血液檢驗結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血液檢驗的可靠性與準確性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溶血現象是干擾血液檢驗的重要因素之一[4]。溶血現象是指血液中紅細胞內外布滿某些特殊物質,從而使紅細胞內待測物質升高或降低,從而干擾血液檢驗結果[5]。
溶血可分為體外溶血和體內溶血,其中體外溶血主要由機械破壞、低溫冰凍的物理因素、血液接觸活性劑的化學因素及血細胞脆性增加的代謝性因素引起[6]。而體內溶血則由大血管手術、人工心臟瓣膜后的物理因素、瘧疾的生物因素、藥物毒性反應及配血不合引起輸血反應等因素所造成的[7]。然而細胞內液中AST、ALT、LDH、CHOL、K+等物質的含量是細胞外液中的22~160倍,因此,通過輕微溶血即可觀察檢測結果變化[8]。也有相關研究[9]認為,采用酶法檢測膽固醇時檢測結果會受到Hb的影響。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檢測方法患者血清TG、BUN、GLU、UA、SCr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人工溶血血清AST、ALT、LDH、CHOL、K+水平均明顯高于自然分離血清,但血清ALP水平明顯低于自然分離血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溶血現象對檢測血清TG、BUN、GLU、UA、SCr水平的影響較小,不會造成顯著干擾;而血液標本溶血后會嚴重干擾血清中各種酶的水平,另外,溶血現象還會影響血清CHOL、K+水平的檢測。因此,在血液檢驗中,若血液發生溶血現象,不宜繼續檢測酶類、CHOL、K+。為預防體外溶血現象,首先應確保針頭、注射器、試管的清潔與干燥,且針頭不應用酒精消毒,酒精可造成溶血現象,需嚴格遵守采血過程及檢測規范。同時,應注意止血帶包扎力度,不得過久、過緊、過松,避免發生血液回流而引發溶血現象;血液注入試管時,速度不宜過快,否則會產生過多血泡,使血細胞破裂[10]。采集血液標本完成后,應先靜置血液標本,使血清自然析出;并在標本離心前,使血液自然凝集;標本離心的時間應≤10 min[11]。不可將血液標本置于冰箱冷凍室內,因其融化后易造成溶血現象。血液標本采集后不宜放置過久,應盡早檢測,以免消毒液等其他物質進入血液標本內,引起溶血現象,影響血液檢驗結果[12]。對于溶血標本,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可能重新采集,以避免溶血對血液檢驗的干擾,從而可提高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另外,為避免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結果產生干擾,最重要的是有效預防溶血現象的發生,嚴格重視采血過程的各個步驟。因此,檢驗人員需具備精湛的采血技術,并能熟練把握血液檢驗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同時,檢驗人員需做好采血前的準備工作,如檢查器械與嚴格消毒等,以防使用不規范的器械,并嚴格進行采血與檢驗操作,從而盡量避免溶血現象的發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液檢驗的效率與準確性。
針對上述總結,需做到以下幾點:提高采血人員對標本采血的正確理論知識以及實際操作知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溶血現象對血液檢驗所造成的干擾;應加強規范采血的步驟環節,避免出現血液標本發生溶血;在對血液進行運輸或分析的過程中需盡量減少或避免對試管大幅度震蕩從而破壞血紅細胞發生溶血。
綜上所述,溶血現象可干擾血液檢驗,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應嚴格規范采血與檢驗操作,避免溶血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