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娟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中醫院針灸科,江蘇 南通226300)
面癱指突然發生的以面部一側口眼喎斜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無明顯季節性。發病后常表現為一側面部板滯不適,目易迎風流淚,蹙眉、鼓腮動作困難,額紋、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歪向健側等;部分患者伴耳后乳突區疼痛、味覺減退、聽覺過敏等。臨床多采用激素控炎消水腫、中藥祛風活血通絡、營養神經藥物等方法治療,而針灸是可靠、有效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傳統針灸以針刺結合電針、特定電磁波照射為主,本研究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采用溫針灸結合閃罐療法治療面癱,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針灸科門診接受治療的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9~67歲,平均(40.4±1.9)歲;病程3~28 d,平均(6.7±1.3)d。實驗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65歲,平均(41.6±2.2)歲;病程5~25 d,平均(7.1±1.6)d。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針灸學》[1]和《神經病學》[2]關于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年齡>70歲或<18歲;格列-巴利綜合征、外傷等所致的面癱;腦部占位性病變所致的面癱;中樞性面癱;面部皮膚病;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療;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嚴重慢性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取穴主選攢竹、陽白、太陽、四白、迎香、下關、牽正、頰車、地倉、水溝、承漿、翳風、合谷、足三里,發病7 d內淺刺,輕刺激,7 d后病情穩定加電針,分別接攢竹和太陽、迎香和下關、地倉和承漿3組,疏密波,強度以患者感覺耐受舒適為宜,留針30 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實驗組取穴和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結合溫針灸和閃罐法治療。急性期(發病7 d內)予患側翳風穴針柄上加灸艾柱2壯,恢復期(7 d后)改灸足三里,每次每側灸2壯,針灸結束取針后取口徑適宜的小火罐在面部進行閃罐治療,以攢竹、陽白、迎香、下關、地倉、頰車為主,每穴閃罐7~8次,以局部潮紅為度,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依據House-Brackmann分級量表(H-B分級量表)評價兩組療效:一級,面部無神經麻痹癥狀;二級,輕度功能障礙,面部活動時稍歪斜,靜止時兩側對稱;三級,中度功能障礙,有較輕的連帶運動;四級,中重度功能障礙,兩側面頰明顯不對稱伴功能減弱;五級,重度功能障礙,兩側面頰極不對稱,不可完全閉眼,無面部運動。痊愈:治療后,HB分級量表評定為一級;顯效:治療前后評級進步≥2級;有效:治療前后評級進步1級;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差異[3]。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周圍性面神經炎治療成績評分表(Portmann)評分:患者安靜時面部完全對稱2分,輕度不對稱1分,明顯不對稱0分;讓患者分別做抬眉、閉眼、噘嘴、鼓腮、示齒和張大鼻孔6組動作,觀察并記錄患側運動減弱程度,運動正常、減弱、明顯減弱和消失分別記3分、2分、1分和0分。③根據H-B分級量表療效評定標準中的痊愈標準,比較兩組痊愈患者治療時間。④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面部癱瘓、瞼裂變大、耳后周圍組織疼痛、味覺喪失。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痊愈率比較實驗組痊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痊愈率比較[n(%)]
2.2兩組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Portmann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實驗組Portmann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ortmann評分比較(±s,分)
?
2.3 兩組痊愈患者療程比較實驗組痊愈患者療程為(1.98±0.35)個,少于對照組的(2.76±0.26)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799,P=0.000)。
2.4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實驗組面部癱瘓、瞼裂變大、耳后周圍組織疼痛、味覺喪失癥狀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表3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
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該病發病迅速,一般情況下,發病時間持續12 h~2 d后麻痹會達到高峰,病情缺乏穩定性,體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在發病期間,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顏面不適、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及鼻唇溝變淺等癥狀。《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人體正氣的盛衰關系密切,正虛是發病之本,邪盛是發病之因。面癱的發生,多認為在勞累、疾病等情況下,自身正氣虛弱,脈絡空虛,衛外不固,復因受風感寒,致頭面少陽、陽明經氣受阻,經脈失養,筋肉遲緩不收而致病。西醫多認為疾病發生與寒冷刺激致局部血管痙攣缺血或病毒感染直接侵犯面神經等因素而致[4]。針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神經供養,促進炎性物質吸收和代謝產物排泄[5],利于面神經水腫的吸收和神經的修復、再生,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自身抗病能力,啟動“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調節機制[6],療效顯著。在急性期,患者出現神經水腫及脫髓鞘等,隨著病情加重,產生軸索變性。85%以上患者可在治療后恢復,但部分患者會后遺不同程度面部神經功能障礙,發生率高達8%~15%[7],危害較大,針灸治療雖能疏風散寒、補益正氣,具有起效快、不良反應少等優勢,但治療方法多樣,治療方案不一,影響整體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艾灸著重選用翳風穴和足三里穴,急性期注重疏風散寒通經,恢復期重在補氣養血通絡。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為手足少陽之會穴,位于耳后凹陷處,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在解剖上此穴后方即為莖乳孔,是面神經出顱的部位。刺激本穴,具疏風散寒,通經化瘀,調節少陽經氣的作用,且能直接刺激面神經干,增強神經興奮性,迅速喚醒麻痹的神經。急性期配合艾灸,能充分利用艾葉本身之辛散活血及灸法之溫熱效應帶來的祛風散寒溫通之效,共奏散風寒、通經絡、調氣血之功[8]。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針灸足三里,具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強壯身體,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恢復期針刺結合艾灸,可有效激發陽明經氣,以達健脾益氣、固本培元的作用,使氣血旺、正氣足而抗病力強。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痊愈率、Portmann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痊愈患者療程少于對照組,面部癱瘓、瞼裂變大、耳后周圍組織疼痛、味覺喪失癥狀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溫針灸結合閃罐治療面癱效果顯著,可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閃罐是反復快速吸拔某一部位的一種拔罐療法,其集“吸拔”“溫熱”“按摩”作用于一體[9],具有良好的驅邪、散寒和通經活絡的作用,李潔[10]認為,閃罐是以“面”刺激結合針灸的以“點”刺激,“點”“面”兼顧,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清除代謝廢物,消除神經水腫,并增加神經養供,恢復神經興奮性。
綜上所述,溫針灸結合閃罐療法治療面癱臨床效果顯著,可縮短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