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生金
(營口市120急救中心,遼寧 營口115004)
腦出血是常見腦血管疾病,是指原發于腦實質內的非外傷性出血性疾病,在腦卒中病例中占20%~30%[1]。有研究[2]顯示,高血壓是腦出血常見病因,高血壓伴腦內小動脈病變,血壓驟升,極易誘發動脈破裂出血。同時,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腦底小動脈發生玻璃樣改變,過高的血流壓力導致腦內小動脈壁變性、變薄,內膜和內彈力層形成無結構物質,若該處壞死小動脈壁無法抵擋驟升的血壓,則破裂出血[3]。高血壓腦出血好發于中老年人群,致殘率與死亡率均較高[4],需盡早急救處理。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中開展院前急救的效果及對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組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0~78歲,平均(62.2±4.9)歲;高血壓病程1~18年,平均(5.4±1.4)年。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3~77歲,平均(62.7±4.5)歲;高血壓病程1~19年,平均(5.9±1.1)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5];臨床資料完整;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惡性腫瘤疾病者。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院內搶救干預,由家屬將患者送往醫院,相關科室醫護人員針對患者的情況實施檢查與治療,根據院內搶救措施、步驟執行即可。觀察組給予院前急救聯合院內搶救干預,由120接診,接診后根據患者情況在入院前針對性治療與護理,具體流程如下:①現場急救,初步急救措施需參考急救原則執行,實施吸氧救護,之后建立靜脈通路,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異物,保障呼吸道暢通。20%甘露醇靜脈滴注,降低患者顱內壓。嘔吐者,將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嘔吐物;情緒暴躁者,予以鎮靜藥物處理。有心跳或呼吸驟停者,采取心肺復蘇手段干預。同時,在救治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②轉運急救,在轉運期間,積極做好患者的急救與護理,固定患者的下肢、胸部、臂、頭部并托起,維持患者水平狀態,平穩、安全地將其放到擔架上,在運送期間避免發生震蕩或搖晃,同時,持續予以吸氧治療,維持患者呼吸道暢通,持續監測生命體征,有任何異常及時記錄,便于后續處理。③入院急救,安全送入醫院后,及時做好初步的診斷與治療,聯系有關科室做好接診準備。通過急救綠色通道,將患者送急診科急救處理,到達急診科后,及時抽血完成血生化檢查,同時,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溝通交流,了解相關情況,便于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同意下完善相關檢查,從而順利完成后續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消失,血壓水平恢復正常,生活恢復自理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所改善,血壓水平與治療前比較下降>15%,<200/110 mmHg,生活需他人協助完成為好轉;治療后,患者失去自理能力為植物狀態;治療后,患者失去生命體征為死亡。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②并發癥:包括腦疝、氣道阻塞、偏癱、中樞性衰竭。③生活質量評分:包括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4個方面,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65.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發生腦疝2例,氣道阻塞2例,偏癱3例,中樞性衰竭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3.68%(9/38);對照組發生腦疝5例,氣道阻塞3例,中樞性衰竭4例,偏癱7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0%(19/3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655,P=0.017)。
高血壓腦出血作為臨床常見疾病,也是一種自發或原發性的腦出血,而非外傷所致的腦實質出血疾病,因動脈收縮壓或舒張壓驟增,導致動脈血壓突然升高,誘發動脈血管的破裂出血,因此,也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且與年齡呈正相關,即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發病后,多為一次性出血,且時間為20~30 min內,6 h后可能發生血腫并逐步擴大,壓迫時間延長,腦組織可能出現不可逆損傷,患者致殘率與死亡率較高[6-7]。有研究[8]報道,高血壓腦出血發病后,患者存在大量脫水、多次嘔吐、呼吸不暢、血壓持續升高等臨床癥狀,導致血腫的進一步增大。可見,高血壓腦出血后6 h內屬于救治的關鍵時期,若在該階段實施有效的治療,可保障臨床效果,若治療不及時,預后不佳,影響腦功能恢復,甚至發生消化道出血與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9]。因此,針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需開展有效的急救措施處理,才能改善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65.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開展院前急救干預,可進一步增強患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院前急救是指醫護人員達到現場開展急救措施至救護車將患者送入醫院前的緊急救治過程。對于高危患者,院前急救可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保障呼吸道暢通,可為院內急救打下良好基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出血后可能處于昏迷狀態,患者病情危重,復雜多變。因此,在院前處理時需綜合評估患者情況,針對性處理各種癥狀,如嘔吐、心跳或呼吸驟停、情緒暴躁等,及時分析與處理。在轉運期間,注意安全,減少碰撞、搖晃等,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有任何異常及時記錄并積極處理,從而避免延誤病情及治療。搬運時,患者宜選擇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且對頭部制動處理。有出血者,將其頭部抬高15°~20°,且放置冰袋,移動時注意輕、慢、穩[10]。治療操作中,醫護人員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后期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發生。同時,患者家屬可能存在擔憂、害怕、恐懼等負面情緒,為此需對他們進行疏導,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認知程度,從而協助患者積極做好配合,提高治療依從性,可進一步改善預后。此外,轉運中與醫院急救中心及時聯絡,告知患者的基本情況,提前做好準備,便于入院后,快速進入綠色通道,及時搶救患者生命。
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中開展院前急救干預效果顯著,具有較高安全性,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