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遼寧省阜新市中醫醫院檢驗科,遼寧 阜新123000)
需輸血的患病人群以創傷患者居多,該類患者不僅病情危急,傷勢嚴重,且失血量較大,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則會因失血過多而死亡。有研究[1]指出,對于嚴重創傷類患者,早期大量輸血為主要救治方法之一,可明顯降低患者死亡率。然而,有研究[2]指出,給予患者輸注大量膠體液、晶體液體及紅細胞,能稀釋凝血因子,易引發輸血性相關并發癥發生,如機體凝血功能障礙,影響患者預后。基于此,選取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需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大量輸血患者凝血功能、纖溶系統指標的變化及對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需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早期輸血量分為少量輸血組(n=63)與大量輸血組(n=87)。少量輸血組男41例,女22例;年齡22~56歲,平均(38.63±2.23)歲;致傷原因:機械傷21例,墜落傷15例,交通傷27例。大量輸血組男53例,女34例;年齡22~56歲,平均(38.71±2.25)歲;致傷原因:機械傷29例,墜落傷21例,交通傷37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為因創傷性失血而需輸血者;年齡>22歲者。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白血病癥狀者;伴有心、肺功能嚴重障礙者;無需進行輸血治療的創傷者;精神功能嚴重障礙者;不配合本研究者。
1.3方法兩組均進行吸氧治療,給予心電圖常規監測,同時還需掌握患者血氧飽和度、中心靜脈壓和有創動脈血壓等情況,予以靜脈通路常規開放,選擇2~3條通路,給予乳酸鈉林格溶液進行血容量維持。若患者失血量≥1 000 mL時,可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與濃縮紅細胞,同時維持血紅蛋白水平80~100 g/L;如患者失血量≥80%,可輸注5~10 U冷沉淀和1.5~2 U/10 kg血小板,維持中心靜脈壓12~15 cmH2O,隨后將患者送至ICU。
1.4 大量輸血的診斷標準[3]12 h內輸血量不低于患者總血量;輸血量在短時間內能達到循環量的3/4;1次持續輸血量>血容量的1.5倍;在6~8 h內輸入的血量為全血容量;24 h內患者輸血量為5 000~7 000 mL。輸血方案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執行。
1.5 觀察指標于輸血前后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樣本,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儀器型號:CA1500)檢測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時間(TT)和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化酶時間(APTT);同時,檢測纖溶系統指標中的D二聚體(D-D)、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水平。應用發色底物法檢測患者纖溶系統指標中的蛋白C(PC)水平。輸血后,采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力4個方面,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輸血前后纖溶系統指標比較輸血前,兩組PC、FDP和D-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輸血后,大量輸血組PC低于少量輸血組,FDP、D-D均高于少量輸血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前后纖溶系統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輸血前后纖溶系統指標情況比較(±s)
注:PT,凝血酶原時間;FDP,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D,D二聚體
?
2.2 兩組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輸血前,兩組TT、PT、FIB、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輸血后,大量輸血組TT、PT、FIB、APTT均高于少量輸血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TT,凝血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FIB,纖維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化酶時間
?
2.3 兩組輸血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輸血后,兩組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輸血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輸血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
輸血是目前臨床救治創傷患者的主要方法,因創傷嚴重者多存在大量失血情況,因此,需對患者進行大量輸血。近年來,隨著醫療研究的深入及技術水平的提升,雖能一定程度提高需大量輸血患者的生存率,但總體生存率仍偏低,分析原因為,大量輸血易發生嚴重并發癥,如凝血功能紊亂和酸中毒、低體溫和循環衰竭等,從而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增加患者病死率[4]。有研究[5]表明,凝血功能紊亂與纖溶系統、血小板、凝血系統及內皮系統等動態平衡相關。因此,針對大量輸血后患者,密切觀察纖溶系統、凝血功能等指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大量輸血組PC低于少量輸血組,FDP、D-D均高于少量輸血組(P<0.05)。輸血后,大量輸血組TT、PT、FIB、APTT均高于少量輸血組(P<0.05)。D-D屬于繼發性纖溶特異性標志物,能指示高凝狀態與血栓形成;PC能充分發揮互促纖溶與抗凝的作用;FDP則能有效反映纖溶系統的激活情況[6]。針對需輸血患者,短時間內大量失血易導致患者纖溶亢進與凝血功能紊亂。另外,針對需輸血患者,大量輸血后改變患者纖溶系統狀態和凝血功能指標的原因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一般情況下,需輸血的患者失血量較大,輸血前FBI、血細胞和互血小板等均能一定程度改變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水平;②血液大量輸注,不含凝血因子,能稀釋血液,從而降低PLT與FIB水平[7];③失血過量后,組織間液向血管內轉移,稀釋血液,且血小板的趨附性能使其在患者出血部位聚集,進而減少血小板消耗;④大量輸注未加溫的血液后,可一定程度降低患者體溫,減少FIB分泌,同時也能一定程度降低患者血小板功能及數量[8];⑤創傷后通過激活蛋白C途徑,能形成互纖溶亢進與抗凝,具體表現為PC水平降低,FDP和D-D水平增加,嚴重時還會有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情況出現。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輸血后,兩組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輸血量對患者生活質量無明顯影響。
綜上所述,對需輸血患者予以大量輸血,可在短時間內影響患者纖溶系統與凝血功能,通過實時檢測患者凝血狀態,可避免凝血功能障礙情況發生,提升輸血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