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因素與空間因素關系的學科。將經濟地理學知識應用于我國工業化發展,可有效解釋其發展歷程并加以分析。通過分析,可得到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工業化發展往往較好的結論。
關鍵詞:經濟地理學;工業化;發展
引言
經濟地理學是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一門學科,它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包括經濟活動的區位、空間組合類型和發展過程等內容。其研究對象主要有經濟活動內容、經濟活動區位、經濟活動空間組織、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簡而言之,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其實就是研究如何對現有資源進行地理空間配置而獲得最大效益。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化發展迅速,我國從幾千年的傳統農業國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工業國。提及中國工業化進程,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可將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后。
目前,對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研究較多,但從經濟地理學角度對于我國工業進程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從經濟地理學角度,分析我國工業化進程。
1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前,中國學習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重工業優先戰略,率先發展重工業。重工業產品是實現社會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條件下,就社會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發展關系來說,重工業的增長速度一般要快于輕工業和農業,這是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一般規律,也是重點發展重工業的原因之一。
基于重工業優先戰略,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工業化取得了較大成就。但由于此時中國政治運動頻發,我國政策并不穩定,而且對于輕工業發展不重視,導致了我國工業無法進一步有較大發展。
2 改革開放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工業化發展新歷程。
我國的工業化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走區別于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的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這是十分符合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國情的發展戰略。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近年來,中國工業化發展以新型工業化為根基不斷進步。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號召下,中國對全球化的影響日益深遠。從工業化視角看,“一帶一路”的提出,表明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的工業化進程正在產生更大的“外溢”效應。中國的工業化經驗將對大多數“一帶一路”國家具有借鑒意義。中國通過工業產能合作以及其它各個方面的更廣、更深層面的區域經濟合作,從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對世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意義巨大[1]。
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通過三句話概括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工業化的成就。“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我們國家用40年時間就走完了從工業化初期到工業化后期的過程,而就連發達國家也往往需要上百年的時間[2]。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中國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制造能力的國家,現在我國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雖然我國工業化發展喜人,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工業化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國一些低水平產業(如鋼鐵、建材等)產能過剩問題長期存在,而高端產業發展緩慢,一些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等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1]。我國的工業化是發展極不平衡的工業化,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產業結構失衡、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巨大、經濟增長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工業化和城市化不協調。本文主要就區域工業化水平差異方面進行分析。
海南、浙江、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地區工業化發達;吉林、內蒙古、河南、湖北、安徽作為中部省份,近年來工業化發展突出,吉林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隨著政府政策傾斜以及資金、技術的不斷投入,工業產值不斷增長;內蒙古作為我國的能源大省,煤炭、鋼鐵產業發展突出,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省份及能源輸地區;河南、湖北、安徽在中部崛起的戰略指導下,以農業為基礎,強化農產品深加工理念,拓寬食品加工渠道,出現了一批以雙匯、科迪為代表的大型企業,成為帶動區域工業化發展的領頭羊;新疆、重慶和云南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近年來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新疆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成為國家能源工業領域的重要支撐,同時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工業的崛起也使得當地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重慶、云南位于我國西南地區,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煙草業、釀酒業發展突出,且基于良好自然環境,旅游業較為發達;福建作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海洋水產加工業和制造業方面比較突出;湖南位于我國中部地區,雖在全國范圍內工業化水平發展有限,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傾斜,結合本省實際情況,不斷拓寬新領域,工業產值明顯提高;四川的工業化發展水平在該地區相對較高;貴州氣候條件優越,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煤炭、有色金屬冶煉、釀酒產業較為突出,但就全國范圍工業化處于劣勢;遼寧作為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在鋼鐵、煤炭、機械制造等方面具有優勢;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青海、江西、廣西、陜西、甘肅結合自身資源環境特點,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工業化水平較全國來看處于下游,水貧困與經濟貧困的雙重壓力導致該區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改善;上海工業發達,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社會經濟及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均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予以支撐;天津作為我國的重要城市,人口密度大,近年來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工業化發展進程加快;山西作為能源大省,為我國整個工業的飛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3]。
我國工業化未來如果想持續向好發展,需要考慮以下問題:如何積極推進高質量的工業化?
在總體發展思路上,我們需要弱化重點產業和領域選擇,突出新一輪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通用技術創新和產業統籌部署。其中,著重需要考慮的有以下五點:第一,強調強調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應用所涉及通用技術和使能技術的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第二,強調對于新技術創新和應用(而非產業)的統籌部署;第三,在具體重點任務上,技術創新導向的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高端制造,更加突出管理創新導向的服務型制造和制造業品質革命;第四,在具體政策措施上,弱化選擇性產業政策,突出既有利于促進中國制造業效率和能力提升又具有競爭中性特征的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
3 結語
將經濟地理學知識應用于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等發展,可以有效解釋其發展歷程并加以分析。在工業化較發達地區,城市化發展往往較好;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不能只依賴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來判斷,更應該通過對其經濟因素與地理因素分析后得出結論。
經濟地理學可以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如可以應用相關知識預測地區經濟發展等。應用經濟地理學知識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在進行合理地理配置基礎上追求利益最大化應該是研究經濟地理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黃群慧,賀 俊.未來30年中國工業化進程與產業變革的重大趨勢[J].學習與探索,2019(8):102-110
[2]黃群慧.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階段、特征與前景[J].經濟與管理,2013(7):5-11
[3]孫才志,湯瑋佳,鄒 瑋.中國農村水貧困與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協調關系研究[J].經濟地理,2013(7):86-100
作者簡介:
白蘊睿(2001—),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學歷:本科,從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