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英漢翻譯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尤為重要,翻譯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仍然是許多教師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學生在英漢翻譯中遇到困難,多是由于缺乏英漢思維和文化差異的教育和培養。語言學習者習慣先將英語單詞解釋成漢語單詞,然后將漢語單詞串聯成句段,翻譯效率不高且文學性不強,為此,我們需要基于英漢語言對比理論進行語言翻譯學習。英漢對比語言學對翻譯學習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大學英語課程也應該從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角度下,創新翻譯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為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英漢語言對比;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1、語言與翻譯相關概述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和電子通信的迅速發展,英語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要學好英語,還要加強對兩種語言的理解,能夠自由切換兩種語言。大學英語翻譯是英漢翻譯整個框架的基本方法和理論,學生們通過反復的學習與實踐,可以培養他們自身的獨立翻譯能力,提高翻譯水平和可譯性。在英語翻譯實踐中,英漢對比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的語言結構。因此,翻譯意味著理解原文并通過自己的解釋來表達[1]。英語強調用詞和短語解釋句子,強調語言之間的轉換。英漢語言的差異主要是由于英漢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習慣形成的主要來源,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英漢文化的差異也源于兩種語言背后不同的歷史和思維方式。
2、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2.1校方缺乏對大學英語翻譯的重視
目前,高校英語教育中,單詞語法學習仍為課堂教學和考試考察重點,英語翻譯能力培養往往采取忽視態度。例如,大多數課程側重于英語閱讀和英語聽力。不進行專門的翻譯訓練,翻譯只是在課堂上解讀文章的時候被稍微一提,這意味著忽視英語翻譯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將英語翻譯課作為選修課,學生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英語翻譯,學生更容易將英語翻譯的重要性拋之腦后。
2.2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落后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方式一般為教師帶領學生翻譯逐個英語單詞,隨后串聯成語句,學生被動的跟隨教師學習。日常翻譯作業就是一篇閱讀,下一節課教師帶領學生對照翻譯答案。此外,由于學院中英語學生數量多,教師需要同時面對多個學生,在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教師無沒有時間一一檢查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學習障礙,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也很少。這不僅導致學生失去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自己也難以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生找不到改進的方向,當然也難以取得進步,這對提高英語翻譯技能有很大負面影響。此外,英語翻譯教學中缺少對英語文化的滲透,在翻譯過程中也經常感到吃力,影響交際能力的提升。
2.3英語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大學英語教師是英語翻譯教學的關鍵力量,但由于目前高校英語教師多為年齡較大的講師或者教授,在教學內容上偏重基礎知識教學,欠缺對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上仍然采用傳統情景教學方法,缺乏教學方法創新,教師在翻譯教學方面缺乏經驗。然而,語言學習與教師素養密不可分。只有不斷豐富英語教師翻譯教學經驗,才能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2]。
3、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善路徑
3.1加大大學英語翻譯的重視程度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注重學生的英語閱讀和聽力技能的訓練,為英語翻譯提供了一定基礎,但對缺少對翻譯能力訓練,導致學生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也存在一定障礙,因此,英語教學也應該重視英語翻譯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考試中翻譯的比例,增加學生對英語翻譯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翻譯的理論知識,還要給學生更多的翻譯和實踐機會。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技能,提高翻譯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情境訓練等實踐環節來緩解學生對翻譯學習的疏離感和緊張感,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此外,在實際翻譯中,教師應注意解釋英漢對比。由于英漢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一些學生可能會因為缺乏對翻譯理論的理解而出現在“中式英語”的翻譯中。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英語角色扮演或團隊建設。簡而言之,它應該允許學生靈活運用翻譯技巧。
3.2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英漢語言的翻譯差異原因在于英漢語言有其各自的文化發展史。因此,英語文化教育與英語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英語教師不僅要掌握英語翻譯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還要熟悉英語語言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等。由于英語與漢語背后的文化差異,翻譯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的說法和異議,許多學生無法理解,老師也缺少語言背后的文化積累,解釋不清楚,最終結果要么是不了了之。基于此,教師可以使用英漢語言對比法,幫助學生掌握翻譯規律。例如,當一個朋友從遠方來到中國時,他總是禮貌地說幾句話,比如“下次再來玩”。在中國,這是分別時歡送友人的“客氣話”,但當你和外國友人分別時,他們會誤解為這是對他們的下一次邀請。
3.3豐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
不少語言學習者認為英語翻譯是一種語言與另一種的簡單轉變,事實并非如此。在翻譯“慢走”時,在簡單語言轉換思想的指導下,會自然而然的將其翻譯為“慢慢的走”,但如果了解這句話背后的中國文化,你就會發現“慢走”是一個敬語,意思等同于“再見”,正確的翻譯是“Goodbye!”。為此,在教授翻譯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要注重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例如講故事或者介紹語言背后的文化歷史,通過插入一些有關文化差異的趣味性的內容,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教育氛圍,加深學生對英漢語言對比理論的理解。此外,放學后布置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督促學生從英漢語言對比的角度下完成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翻譯實踐能力[3]。
4、結語
新世紀,英語交際能力是評價人才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英語教學水平是評價高校整體辦學水平的一個硬性指標。要保持英漢對比的意識,鼓勵學生找出語言之間的相互差異,以達到翻譯的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賀光輝.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分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2):164-165+170.
[2]張敏.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翻譯與教學研究——評《英語翻譯與教學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9):228.
[3]茍巧麗.英漢語言對比法在大學英語課文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19(39):7-8.
作者簡介:
郭雁,貴州貴陽人,畢業于英國利物浦大學,碩士研究生,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