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桐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正發生著巨大變化,生活越來越便捷,在低碳環保的倡導下,出現了共享單車這種新的出行方式。隨著共享單車的推廣和普及,帶來方便的同時,法律問題也隨之而來。法律滯后存在規制不足的現象、在實際行政管理過程中缺乏針對性、于共享單車經營企業或者使用者個人都存在救濟不到位的情況,急需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靈活的策略,以切實保護好企業、個人的權利,保障共享單車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共享單車; 規制; 規范性
1、共享單車的含義
共享單車是一種新興技術,它同時結合了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與實體自行車兩個要素,在企業生產并完成后線上設計后向市場投放,根據大眾所需在商業區、住宅區、公交站、地鐵站、校園等地增設公共服務區,以方便大眾出行的計時租賃服務。這種將互聯網與單車租賃服務相結合的新的經營模式,正是迎合了當下推進的“互聯網+”的理念。
2、我國現階段共享單車行政規制存在的問題
共享單車的投入受到了大眾的青睞,它利用了互聯網技術,將單車資源進行調動和利用,充分省去了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未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麻煩,加上取用便捷、服務點的分布密切,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出行,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同時共享單車無能源消耗、無廢物排出,符合當下倡導的低碳環保,達到了單車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以及社會發展共同獲益、各取所需、一舉多得的效果。但伴隨著共享單車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亟需我們重視。
2.1指導意見缺乏規范性
當下就共享單車的行政立法的依據主要是互聯網領域的有關行政法律規范,但共享單車問題的出現不止于網絡方面的規范,更多是現實方面的問題,如果直接照搬照抄互聯網方面的法律規定,定會與社會現狀相脫節。但就現有的法律規范體系,我國并未對共享單車領域作出具體而明確的、全局的指導意見,缺乏規范性,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共享單車使用人、共享單車企業、行政監管部門方面的問題仍未能體現。拿共享單車企業來說,其行業準入并無明確的依據,這明顯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同時還加劇了共享單車行業的無序竟爭,阻礙了其良好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法無授權不可為,就監管共享單車的行政機關而言,目前,違法違規使用共享單車的人以及不顧市場需求無序投放共享單車的企業很多,其行為有時涉及違法,倘若沒有明確的行政規范作為依據,其監管的主動性及其時效性都會大打折扣。
2.2行政監管不足
現階段,共享單車存在許多不良或者是違法的情況,如在使用共享單車過程中,一些單車使用人隨意丟棄甚至破壞單車,如有的單車被扔入河中、海里或棄放在山林中,還有部分人在網絡上公開征詢共享單車二維碼的破解技術,這類行為無疑是對共享單車的綠色健康發展極為不利的。相關監管的缺失使得這些現象得不到及時解決,行政機關的無序監管也會促使以上行為的蔓延。
趙盼以共享單車的用戶協議為例,提到共享單車平臺收集的用戶信息有比較強的隱秘性[1],細看現行的共享單車平臺監督機制,不難看出監管部門對平臺收集用戶信息的規定有著較強的原則,通過分析性,其可操作性較低,沒有具體的規范商家收集用戶信息范圍和程序,現實是這些共享單車企業均通過用戶服務協議收集用戶信息才允許用戶使用。所以,對用戶服務協議監督不足容易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
3、我國共享單車行政規制的建議完善
3.1加快共享單車的行政立法
共享單車的行政規制措施能否及時準確地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相應的行政立法。正所謂行政規制,立法先行。目前,有關共享單車的規制依據,主要是政府指導性文件,如北京市交通管理行政部門制定了《北京市鼓勵規范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部也制定了相關的指導意見,但這種指導性意見的規定比較籠統且不夠具體明確。但我國目前的行政法體系不夠統一,沒有共同的行政立法方案,如果行政監督管理機關監管共享單車過程中,依據了某行政監管部門發布的指導意見,但該指導意見本身與上位法沖突,這樣,這種行政行為是無效的,這就會給行政監管活動帶來極大的困擾。所以,在今后共享單車方面的行政立法中,應當在內容及形式上將指導性意見上升為規范性行政立法,這樣為行政部門的行政執法提供更加明確的指引,保障了其執法行為的合法性,可以更好地進一步開展共享單車監管工作。
3.2完善執法經驗反饋確認機制
立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穩定性,其也帶來了滯后性,這在互聯網時代更為凸顯。就共享單車而言,中央行政立法機構因其行政資源有限、信息的收集有限,很難看到共享單車帶來的相關問題,對此可以建立一套的共享單車聽證制度,將共享單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問題歸納起來,建立有限的行政立法訴求反饋制度,提高行政立法的前瞻性。這樣,行政機關扮演信息傳播平臺的建立者角色,利用其天生的職權優勢,在信息平臺之上,推動共享單車行業的信息反饋機制及監管的實現。
3.3規范企業相關行為
目前,共享單車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我國尚未有相關的立法文件對投放共享單車的企業的準入進行一定規制。而對共享單車的有效規制不應只對車輛進行管理,更需要統籌未來,建立更有效的市場準入機制[2],對共享單車產業的長久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我們現行的行政許可制度下,行政機關對共享單車企業進行管理規制時,要根據城市本身情況限制一定的數量,這樣可以保證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又可以減少共享單車行業的不良竟爭。由于共享單車企業提供的不僅是互聯網服務,還提供了實體的單車租賃,因此對其資質應當嚴格審查和把控[3]。此外,行政機關還要對申請入市的共享單車企業進行嚴格的評定與篩選,對其行業資質進行嚴格把關。共享單車行業可以參照目前已經存在的一些行政許可的多元協作模式,比如互聯網協會產業自律規范、環境體系自律規范等做法。在共享單車協會被合法同意許可后,行政機關同樣可以探索與共享單車協會進行深入合作,把政府機關制定的行業標準、行業準則委托給共享單車協會執行,行政機關則負責監督,從而進行間接的監管,解決共享單車行業以及協會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更好地維護共享單車行業的持續良好發展。
3.4建立行政機關信用評價體系
這里所提到的共享單車信用評價體系,主體包括共享單車使用者及共享單車企業。共享單車作為新興的共享經濟的代表,同樣需以社會的誠信建設為根基,需要我們特別重視建立和完善共享經濟的信用體系。現實中,當共享單車企業對那些素質低、法律意識不強、用車不誠信的使用者的違約行為無法獲取補償時,就需要行政機關對這些不良使用者進行管理的時候,對其進行一定的信息評價,從而建立信用評價體系。行政機關可以將原有的信用系統與共享單車企業的信用系統掛鉤,將那些不守信用的使用者分離出來,從而更好地進行行政規制。對共享單車企業的規制,行政機關可以組織一個公共投訴平臺,單車使用者對于有些共享單車企業提供的不滿意的服務進行投訴,并制定相應的評分制度,久而久之,當共享單車企業的投訴量到了一定程度時,那么行政機關就應該對該企業約談并進行一定的評分減額,據此來限制其相應的權利。如此建立起來的信用評價體系,不僅會使共享單車企業主動提供優質服務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且也能規范共享單車使用人的負面行為,從而促進共享單車行業有序良好地發展。共享單車要想長足發展就需要政府與企業積極配合,著重解決信用體系、服務標準問題,同時應鼓勵共享經濟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共享網絡數據,以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必要的矛盾[4]。
參考文獻:
[1]趙盼.共享模式與個人信息處置:以ofo、摩拜單車用戶協議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7,(9):86-90.
[2]陳秀萍.共享單車的行政規制探析[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9,(2):94-100.
[3]宋姝凝.共享單車的法律監管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7,(7):66.
[4]李立娟.共享單車迎來監管潮[J].法人,2017,(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