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作為整本書閱讀的起始課,新書推薦課承擔的任務是激發閱讀興趣、制定閱讀計劃、提示閱讀方法、提出閱讀要求。其主要目的、基本的特性就是“激發閱讀興趣”。那么,如何上好推薦課,開啟學生的快樂閱讀之旅呢?下面就以趙旭老師執教的《中國寓言故事》推薦課(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要求推薦學生閱讀的書目)為例跟大家簡單交流一下。
《中國寓言故事》是一本由76個獨立的寓言故事集結而成的寓言故事集。面對這種匯編類的整本書閱讀,教師該如何去激趣,如何去優化策略,讓學生在充滿樂趣、情趣的閱讀中學習方法,提升能力,發展思維呢?趙旭老師的這節課精心設計了四個趣味盎然、層層推進的閱讀活動:觀封面,知信息——看目錄,找玄機——讀故事,探奧秘——定計劃,享悅讀。這樣的設計讓閱讀如同游戲,如同探秘,如同自己參與其中創造故事,讓學生體驗到閱讀帶給他的那份樂趣、那份情趣。
一、課內與課外關聯,趣讀單篇
孩子們試讀的第一個寓言故事是第一組中的《眉眼嘴鼻》,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擬人化的哲理故事。因為有課內學習《陶罐與鐵罐》這則寓言的方法與經驗,再遇到這種對話特別多的故事,學生們就能自主運用課內學過的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并能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自主地“角色代入”,從而體會到“互不服氣”背后的原因,這樣一來,“爭吵”的場景一下子就活了,而這就是將課內所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覺關聯到課外閱讀中。而且趣讀單篇的過程中,學生還借助以往的閱讀經驗,發現了寓言常用的擬人手法這一奧秘。
二、內容與表達關聯,悅讀多篇
試讀完哲理類寓言《眉眼嘴鼻》后,趙老師接著讓學生們進行三篇諷刺類寓言的閱讀大挑戰。對于學生來說,有了課內閱讀和剛才趣讀單篇的經驗,讀懂三個故事不難,但如何將三個故事關聯起來進行閱讀,發現它們在內容與表達上的奧秘,就需要我們老師的指導與點撥。
學生梳理匯報完這三個寓言故事的思維導圖之后,趙老師引導學生從尋找相似點切入,發現三個故事在內容上的關聯:三個故事雖然內容不同,但蘊含的道理是相似的;文章都是講述可笑之人做的可笑之事,讓我們從中得到啟示,文章的敘述結構也是相似的。
對于三個故事在表達手法方面的相似點,學生一般找不出來,趙老師就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真的有買鞋子只相信鞋碼,不去穿穿試試的人嗎?時間都過去三十年了,你還會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年輕人嗎?”這樣一點拔,學生就能認知到現實生活中見不到如此愚蠢之人,但在寓言中,就是通過把這些愚蠢、可笑的行為給夸大了,給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引發人們的思索。這三則寓言還有一個表達的相同之處,那就是夸張。而這也是寓言特別是諷刺類寓言常用的手法。
通過這樣從故事內容到文章結構再到表達手法的關聯閱讀,學生就會深化對道理的認識,從不同的人物身上發現相似的形象,從迥異的事件中發現相似的現象,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
三、文本與讀者關聯,聯系生活
當一個讀者將閱讀內容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的時候,故事讓讀者聯想自己的經歷,或者讀者根據自己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來理解文本,這個故事就會變得更富有意義。在趣讀《眉眼嘴鼻》這個故事時,趙老師先引導學生自主讀懂故事,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為集體付出,不貪功勞、不求回報,你想到了誰?”學生就開始夸贊身邊為集體付出很多卻從不爭功的好榜樣。這樣,學生就從文本關聯到自己的生活,更深入地理解寓意,指導自己的生活。
像寓言故事這樣的單篇文章往往只呈現單一情節、單一形象,學生很難對文章進行多元分析。把握寓言這一文體的特征,只有通過老師的“整本書閱讀”引領,學生才能更全面地對故事中的相關主題進行思考與探析。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有坡度地先進行單篇內的關聯思考,再進行多篇“異中求同”的關聯閱讀,最后能走出書外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關聯,產生共鳴,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這樣的閱讀才有生命,才是有價值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