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玨 彭柳
一、為什么要解讀“差序格局”
問世已經七十多年的《鄉土中國》盡管引用大量鮮活生動的事例、中西對比的典型,但仍因時空的隔閡造成了高一學生閱讀的障礙。差序格局是《鄉土中國》諸多概念中的核心,不知差序格局即未懂《鄉土中國》,盡管利用了諸如思維導圖、習題導練等方式促進學生閱讀,但收效甚微。
二、借助“過春節”情境的理由
“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其背后深藏的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以及中國民族習俗等均值得我們去思考,而且它以其強大的中華生命基因深深地印刻在中國人的內心。因此逢春節必有歸鄉之情,辭舊迎新、親人團聚的點滴事情,從古至今一以貫之,絕不含糊。為此,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也在現代中國人的“過春節”中呈現出它的特點與變化。
三、“年夜飯”與“走親訪友”洞察差序格局的變與不變
1.關于“年夜飯”和誰吃,過去到現在,城市到農村,生活于不同家庭的成年人和兒童,都有著不同的答案。學生普遍認為更為傳統的表現為“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家族聚餐,而現代中國社會多表現為“兩代”的家庭。同時我們也認同爸爸帶著媽媽和孩子去爺爺家正符合了鄉土中國社會“單系縱向”權威的特點,而這種晚輩拜望長輩的“長幼有序”正是體現了差序格局里的“序”。不僅如此,現代中國的家庭年夜飯依然保留著這個傳統。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部分家庭會到外公外婆家吃團年飯,也可能只有兩代人的小家庭吃團年飯。不管基于何種原因,現代中國的小家庭開始呈現雙向傾向,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上升,強化了家庭“夫妻主軸”的穩定性及獨立家庭的形成,盡管仍以父系為重。在這里,我們看到在差序格局中出現的“姻緣關系”與血緣關系產生了微妙的相互作用。
2.春節期間“走親訪友”讓我們看到一些“圈”的組織特點,比如學生會將“閨密群”“班級群”“籃球群”等列為常聯絡的圈屬范圍,而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親戚群”,甚至也不太認識一些較遠的親戚。這些聯系得多的組織多從陌生人的聚合開始,有的是以契約的形式走到一起,有的是基于地緣關系,像物業群等。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這些“圈”的出現具有了現代社會的特性,反倒是鄉土社會所欠缺的。這種現象讓我們感受到基于血緣關系的差序格局出現的伸縮性遠不如傳統的鄉土中國,家庭與家庭之間界限分明,因此很多年輕人不太認識家族的長輩。之后我們在討論走親訪友順序的時候,學生則又明確地表示,即使對父親那邊的親戚不甚了解,但仍不妨礙要先走親后訪友。這就充分地體現了伸縮性減弱背后仍有血緣關系的強大牽制力,差序格局下“內外有別”的特點仍很突出。當然那些打破這些規律的情況,如過年時要拜訪領導,毫無疑問是“利益關系”發揮了作用。
四、差序格局的變與不變
不變的是“內外有別”,富于伸縮的“圈子”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越推越遠,越推越薄的以“己”為中心的差序格局仍然存在于現代中國社會。現代社會中“姻緣關系”“業緣關系”“地緣關系”在差序格局中影響力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