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與時代的挑戰,教師在“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上要有清醒的認識。堅持把培養合格“接班人”擺在重要位置,切實做到專業知識教育與課程思政在培育時代新人上同向同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實現培養接班人與建設者的統一。
關鍵詞:專業教學 ?思政教育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只能靠自己,只能靠意志堅定且富有愛國情懷的人才,我們要站在對得起歷史、對得起民族振興的重任上培養好接班人,教師領會了培養人的政治要求后才能用心在教學中用心開展思政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才有希望。
一、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學校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教和身教相統一,堅持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正人先正己,教師自己要有愛國之心,要有崇高的信仰,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為學生成長奠定正確的思想基礎。科學知識雖無國界,但要弄清學生學習了科學知識為誰服務,教師要當好學生走正道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專業課程教學課堂也是“鑄魂育人”尤為鮮活的思政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課程教學要善于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愛國素材,滋養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的行為,讓文化自信成為課程教學靈魂,讓紅色基因在學生心里扎根。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與經濟發展,為教師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鮮活素材。作為專業課程教師,我們只有不斷推進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理念、采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創新手段等,才能在進行專業知識教學的同時也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這一優勢,用先進文化和思想占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用強大的正能量引領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有理想、有能力獻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因素是全方位進行思政教育。思政課教育是學校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環節,專業課堂融入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育的補充與全覆蓋,是義不容辭的政治任務、光榮使命,思政要謀劃,育人才有方向,教育才有力量,我們一定要讓專業課成為有靈魂、有情懷的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刻不容緩!
三、有力推進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
1.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考評范圍。一是考核政治立場和師德師風,二是考核課程思政的執行情況、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情況,三是通過學生的教學評價對教師課程思政進行考核,四是開展課程思政講課比賽,樹立典型,五是在評先評優中把課程思政作為重要內容進行考核。
2.黨組織活動與課程教研活動相結合。教師黨支部可以結合課程思政開展活動,一是將加強黨性修養與教學工作進行有機結合,二是通過豐富的活動交流打造課程思政的著力點、方式方法、閃光點,三是黨組織可以挖掘與輸送新的思政元素,充實思政教育最新內容。
四、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
專業課程是教育思想、目標和內容的主要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管理,但專業課的教學要結合我們黨、國家和中華民族走過的歷史,用那些輝煌燦爛的成就、生生不息的拼搏、苦難絕境中的奮起,來激發我們身為中國人的無比自豪和自信。
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專業課程建設全過程。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教育引導、實踐養成,把學生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在專業課程體系、教學規范、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等方面,真正以思政育人為導向。要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目標,規劃思政教學的要點和重心,并體現在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和實踐中,要將知識、技能傳授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講授專業課時,可以選取那些先進人物、技術領先的科技、典型事跡以及我國取得的成就、杰出的工匠、先進的制造工藝等,引導學生為國家、為真理奮斗;在講述學科的基本原理時,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歷史觀加以分析;在分析社會問題時,通過橫向和縱向的對比(解放前后,改革開放前后,中國與印度、臺灣等的發展對比,西方顛覆政權后那些國家的狀況等),讓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及成果。
五、專業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方法
1.運用國際形勢開展思政教育。打好“疫情”牌,運用西方國家漠視生命,到處甩鍋,推卸抗疫責任的鮮活事例,對比我國取得的抗疫成績,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感。
2.運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成就開展思政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我們一步步實現技術突破,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巨大成績,部分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在這方面開展思政教育的鮮活事例特別多,學生也特別感興趣,我們在這方面要多下功夫。
3.將 “工匠精神”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在繪圖、標注上注重細節,編程、接線、加工,一絲不茍,做到精益求精。
4.將 “創新精神”引入課堂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中國的5G技術、量子通信、載人航天、超級計算機、航母等,引領學生進行技術革新、技術發明與專利申報等。
課程思政內容很多,只要教師用心挖掘就不難找到切入點,問題的關鍵是教師是否有政治責任擔當,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許濤,高校怎樣全面推進課程思政[EB/OL]. https://www.gmw.cn/xueshu/2019-10/29/content_33273930.htm
[2]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EB/OL].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1/2016/1212/c78779-28942442.html
[3]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EB/OL].http://news.iqilu.com/china/gedi/2021/0705/4898469.shtml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12/c_1127647536.htm
基金項目:2020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思政教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140)
作者簡介:龐正剛(1965-),男,漢族,重慶南川人,現任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專職組織員/副教授,1986年畢業于四川工業學院水力機械專業,現從事機械設計與制造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