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萬銀忠 劉蓓
摘要:在英語的翻譯中,對于語法的理解至關重要,通常會影響對整個句子或通篇文章的理解。本文用篇章以依托,以語法為承載,結合例句,講述在英語的翻譯中,語法教學策略的意義,并選取在英語翻譯教學策略中難度較大的語法中的時態和語態的教學策略為依據點,進行深入淺出的研究,闡述和討論其理論及實踐方法,以對英語翻譯教學策略的語法中時態和語態教學策略有一定的認知。
關鍵詞:語法翻譯;教學策略;時態;語態;
一、語法翻譯教學策略的意義
在語言中,語法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體現了語言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也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點。通常認為,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一般可分為詞法和句法兩部分。英語和漢語是兩個不同的語言體系,在語法規律、用詞短語、句子成分組成、篇章段落結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同之處,語法翻譯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兩種語言在結構上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在此基礎上為克服語言之間的差異打下基礎,同時幫助學生攻克英語語法中的難點知識并掌握重點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英語語法的方法和良好習慣。
二、時態翻譯教學策略的意義及實施
英語語法當中,時態和語態是至關重要的兩個部分。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時態,在英語中,綜合時間的四個主要部分(即現在、過去、將來和過去將來),以及動作方面的四個主要部分(即一般、完成、進行和完成進行),當完成組合之后,可構成十六種時態,其區分較為細微,同時具有一定的習慣性。但是對比漢語而言,其基本是借助詞匯來表示不同時間和動作,有些情況下英語的時態無法完全用漢語的字面意思表示,也給翻譯增添了一定的難度。一般情況下,英語較多的是通過一些固定的語法手段準確和精細地將動作的進行過程與狀況描繪出來,有些情況下側重表達說話人的感情色彩和與當前情況的差異之處,這一點在翻譯中需要多加重視。
從下方例句中可窺見一斑:
例句1:It’s a long time since I lived here.
此句中的動詞lived用的是過去式,lived here在句中表示已經結束,也從側面反映說話人說話時已經不住在這里,而句中想表達的關鍵點也是因時間差異產生的不同情況和說話人的感情色彩。因此該句可參考譯為:我不住在這里已經很久了。
例句2: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I was a teacher.
和上一句相同,was a teacher表示當教師的狀態已經結束,現在已不再是教師,因此此句翻譯時要注意時間的變化,可參考譯為:我不當教師已十年有余。
從上述例句,不難看出,根據句中的動詞,英語中時態的翻譯是靈活多變的,有時往往不能僅僅從字面意思簡單做直譯處理,中文文化博大精深,雖然有些情況下沒有完全對等的詞匯,但是可以對比相似的含義,用成語或詞組替代,另有一番靈動意境。
三、語態翻譯教學策略的意義及實施
(一)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翻譯差異
語態是動詞的一種表達形式,表示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英語和漢語都存在主動語態(active voice)和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一個句子中的主動語態的主要結構是:主語+謂語動詞+賓語,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這種格式在兩種語言中是一致的。例如:
Yesterday the worker parked his truck outside the factory.
昨天那位工人把他的卡車停在工廠外。
主語the worker是動作parked的執行者,表示主動語態。
同理推之,被動語態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還以此句為例:
Yesterday the truck was parked by the worker outside the factory.
昨天這輛卡車被工人停在工廠外。
主語the truck是動詞parked的承受者,而動作的執行者用by引出放在其后,表達了被動的狀態,該結構被稱為被動語態。
從上述兩個例句中可看出,在被動語態中,英語和漢語的結構略有不同。英語的被動語態常由助動詞be+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在漢語被動語態的構成中,一般情況下動詞的形式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有時可運用一些標致性的詞語表示句子的被動結構,如常見的“被”、“受、“遭”、“挨”、“叫”、“讓”、“由”等。
(二)英語被動句譯為漢語主動句
對比兩種語言中兩種語態的使用可窺見,雖然英語里常用主動語態,但其被動語態的使用場合也不少,似乎比漢語用的稍廣泛一些。根據語境,英語被動句有時可選擇性地用漢語的主動句譯出。這是翻譯中的客觀現象,由英漢兩種語言的習慣表達特點所決定,同時也便于對原文的理解和研究。例如:
In spring, all the houses are painted white by the islanders.
如果將該句直譯為:在春天,所有的房子都被島民涂成白色,在漢語中顯得缺了些“入鄉隨俗”的味道,如果按照漢語的習慣和格式,將其用主動句的形式譯為:春天的時候,所有島民都將他們的房子涂成了白色,就會更加“漢語化”一些。
再例如:
The teacher was asked to explain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gain (by the students).
如果譯成:教師被(學生)要求再解釋一下這些難句,相比較譯成:學生們要求教師再解釋一下這些難句,在不強調執行者的語境下,較前一種譯法而言,后者也顯得稍流暢一些。
(三)不同語境和側重點下的翻譯比較
但是在一些不同語境中,或如果原句對于動作的執行者或承受者有特殊強調,則可對比不同翻譯形式,選擇忠于原文的語態結構。
1. 當原句中沒有體現動作的執行者時,例如: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可參考譯成:印刷術是由中國傳入歐洲的。
2. 當沒有必要提出或避免提出動作的執行者時,例如:Such things are not done twice. 可參考譯成:這種事不可再做!
3. 當原句更強調或側重動作的承受者時,例如:A good time was had by all. 可參考譯成:大家都玩得很盡興。
(四)英語的主動句譯為漢語被動句。
某些情況下,根據語境,為便于理解原文,也可將英語主動句轉譯為漢語被動句,例如:American values receive a warm welcome in the home. 即可譯成美國人的價值觀在家庭中受到熱烈歡迎。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不同語言有不同的時態和語態,其結構和組成往往也有諸多不同之處,有些情況下無法找到完全對等的以字面為基準的翻譯形式,或者無法充分體現原句的感情色彩和具體語境,這也是對不同語言進行翻譯時存在的難點。誠然,在翻譯中,通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翻譯的方法多種多樣,也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譯文形式,沒有絕對正確的翻譯結果,但是在翻譯中,尤其是時態和語態的翻譯策略中,若對于時間、結構、情感、語氣、語言習慣等多個方面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揣摩,結合漢語博大精深的優美詞匯、成語和典故,可使譯文更加靈活生動,在尊重原文原意的基礎上,于意境上更上一層樓,得到進一步升華。
參考文獻:
1.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2.薄冰、何政安,《薄冰英語語法》,開明出版社,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