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國家文化百花盛開,因此思考文化之間的交流有著重要意義。如今,我國教育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影響文化交流的潛在問題,如何協調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也成為課程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本篇論文中,作者結合其自身專業特點,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影響文化交流的潛在問題以及針對于此的改革舉措來探討課程改革與文化交流。
關鍵詞:課堂教學 文化交流 課程改革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如今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期、新階段,時代呼喚人才,發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
當前我們正處于全球化的洪流中,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作為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基本載體,也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和沖突的一個方面。全球化在帶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因為文化和信息的傳遞已經超越了國界,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外來文化給各個國家的教育注入了活力,但也帶來了壓力和潛在的風險和挑戰。20 世紀 90 年代初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威逼或購買而達到目的的能力,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軍事以外的第三方面的實力,主要是語言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1)。語言文化等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此思考文化之間的交流有著重要意義。
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不承載任何價值觀念、不展現任何意識形態的‘純粹語言’。(2) 縱觀中國教育發展現狀,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作為一門語言課,外語學習也必然面臨著中外文化的融合與沖突。
但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因其多樣性而美麗,因此關于文化交流的問題不是封閉自守,閉關鎖國,也不是如何消除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而在于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差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3),這被視為我國中長期外語教育的戰略性目標。而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其中把文化意識作為一項發展目標,要求“學生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強的良好品格,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能力”(4)。
因此,在本篇論文中,作者結合其自身專業特點,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影響文化安全的潛在問題以及針對于此的改革舉措來探討課程改革與文化之間的交流。
一.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影響文化交流的因素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第一,學習外語的人數眾多,現在學生們從小就學習英語,甚至很多孩子在母胎中就接受英語的熏陶,學生們在學習英語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英語教育已滲透到了中國各式各樣的教育培訓和學習之中。而對于某些處于特定年齡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英語語言,作為傳播西方文化的載體,很可能會對學生們的價值觀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如果從小過多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本民族文化了解不足,同時又不能夠協調和正確處理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關系,長此以往,可能會出現母語意識不強,重外語輕母語的語言態度,這無疑會對本民族文化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現在社會普遍認為語言是一種工具,是人們交流和溝通的載體和媒介。當前中國的英語課堂過于注重語言技能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文化內涵的傳遞,尤其嚴重缺乏文化意識的培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們可以輕易通過各種平臺和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源,加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美劇,電影,音樂等各種方式和途徑向中國輸出它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造成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片面性肯定和盲目式崇拜,甚至認為外來文化都是好的,是優于我們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正如英國學者哈里森指出:“文化帝國主義是陰險的控制形式,征服人們的心靈,使之惟命是從。文化帝國主義通過培植當地的買辦,通過‘比照集團行為’將某一個社會集團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作為標準,而使人可以效仿。通過教育、廣舍、傳媒在第三世界樹立一個‘比照集團’,引誘意志薄弱者效仿,從而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傳統”(5)。與此同時,在現在的課堂上,漢語和英文處于割裂的狀態,正如上文所說的, 過于注重語言技能知識的學習,同時又過于側重對同學們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輕視了語言作為載體的表達作用。因此大家的口語水平普遍不太高,因此這不利于漢語和英文,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融合和交流。
第三,目前的中國外語教學中大量吸收著別國文化元素,我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學習別國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文化等是有必要的,但倘若材料的選取都是關于外國的,甚至同學們一提起節日,名人,英雄等話題時下意識想到的都是外國的,這就值得人們深思和警惕了。現在有些學生說起外國文化來頭頭是道,但對本民族文化及歷史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憂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加強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學習也是進行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先決條件。
同時,海納百川,博采眾長。課程改革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盲目排外,實行狹隘封閉的民族主義,而是要求我們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理解并辯證看待不同文化的內涵,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我們需要接受國外先進的思想理念,但也要深刻了解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防范外來語言文化的入侵和滲透。就外語教育而言,既要包含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需要蘊含對外來文化的批判性接受,在此基礎上實現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師生們要保持對于外來文化滲透的警惕、也要給予本民族文化足夠的重視。在外語教學的具體實踐中,一定要保持我們本民族的特色,避免我國外語教育體系被西方教育體系同化或解構(6)。因此在新一輪課改中,文化意識被放在突出地位,我們有借鑒西方教育體系中的可取之處,但也結合本國具體國情加以改造,沒有生搬硬套,沒有直接地移植和嫁接,在介紹西方文化及價值觀的同時,也特別強調増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強調中國文化的有效輸出,強調向世界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政治經濟決定文化,我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否認,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有很多優秀文化需要大力弘揚,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其中也有不少落后腐朽以及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糟粕,比如傳統文化強調等級秩序,強調課堂中教師的絕對權威,強調學生對老師的絕對服從,與此同時,重理論輕實踐,重權威輕創新等也是傳統教育的一大特點,由此導致中國學生普遍動手能力不強,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這明顯地制約了個體乃至整個國家地發展。這種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對我們國家本身的進步和發展來說就是一種否定與阻礙。雖然我們如今已進入社會發展的新時代,但這并不意昧著所有人的思想也都與時俱進,跟著進入了新時代。因為人的思想觀念具有相對獨立性,舊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它們并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淡出人們的頭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傳統落后文化和現代文化觀念同時并存,也會造成學生在們在價值和行為選擇上的矛盾和沖突。
近些年,一直有新聞報道不同地區開設“女德班”的新聞,這些舊觀念無疑與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這已經遠不是文化差異的問題了,而已經上升到了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之間的博弈與沖突,因此我們需要的就不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了,而是對這種落后思想的舍棄。這種文化觀念的矛盾如果放任不理,可能會引發更深層次的沖突,這無疑對于我們國家文化的長遠發展又是一種威脅。
所幸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并及時采取了相關措施,因此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國家不但不斷對學生們的教材進行改編,而且對傳統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方面都進行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7)。
如今世界正處于全球化和信息化大變革時期,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領會新課改的理念,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系,培養同學們的文化意識,向他們傳遞正確先進的文化理念。同時,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多元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充分接納和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成果,同時又堅決維護和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 佟曉梅. 國家安全視閾下中國外語教育政策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報刊,2011(2): 223.
2.彭龍. 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J]. 中國高等教育,2017(7):8.
3.才亞楠,于淼. 文化安全視角下新時代外語教育的文化使命[J].邊疆經濟與文化, 2019(10):7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3.
5.保羅·哈里森. 第三世界——苦難、曲折、希望[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3.
6.胡惠林. 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如何定義國家文化安全?[J].學習與實踐,2020 (8):17.
7.張華,鐘啟泉. 課程與教學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463-466.
作者簡介: 王蕾,陜西師范大學2020級學科教學(英語)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