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摘要:根據職業教育領域的發展,作為未來職業教育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社會力量必將推動職業教育領域向多維發展。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滿足職業教育的現實,社會各界應充分認識參與職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管理的更好發展,并積極參與合理的學習促進手段,以形成穩定的職業教育長期機制。基于此,本篇論文將重點研究在職業教育中社會力量介入管理的必要性問題,并希望給廣大教育者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社會力量;職業教育管理;必要性
引言
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而職業教育可以培養出各種技術人才。要培養出更多的技術人才,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來增加職業院校的教育力量。在培養企業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使企業能夠履行社會責任。因此,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現有各類教育的完整性,而且對行業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1 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職業院校與傳統學校在基礎文化知識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職業院校更傾向于教育學生的職業技能,使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技能感興趣,從而擁有獨特的技能,培養他們實現終身就業的能力。所以職業學院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夠以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為主,更多的是要結合實踐教學,以此來讓學生在未來走出校園時能夠快速適應社會。
我國現階段的職業院校通常聽從政府的指揮,雖然社會力量也有所參與,但是參與的程度較低,因此,為了能夠讓社會力量更好的參與職業教育,必須要增加企業與院校之間的聯系。社會力量參與教學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就國家財政而言,也可以減少對職業教育的部分投資。就國家而言,需要國家層面資助的地方較多一般來說,教育經費主要用于各類重點學校,很難把所有類型的職業院校都考慮在內。職業院校不僅需要傳統的教材,還需要學校的職業設備。通過各企業與職業院校的緊密整合,在設備的投入方面,職業院校也可以減少部分支出。第二,當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后,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這將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機會。積極宣揚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有利于矯正社會上對職業教育觀念的偏差,矯正個人的社會定型意識與行為。社會力量的加入有助于提升職業教育的普及程度,并增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與實踐自信心。在社會力量的支持下,將不斷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技能,以提升個人實力。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個人能力的提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動力,同時也是構成整個社會人才良性循環的基礎動力。
2 社會力量發展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社會力量缺少參與積極性
盡管把社會力量投入職業教育中是一個必然的趨向,但從實際的角度而言,社會力量卻沒有很積極地投入。首先,將社會力量投入到職業教育領域的資金投入將逐步下降。其次,有很多職業院校在和企業開展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只將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不會對其進行專業的崗前培訓,這種情況與社會力量對參與職業教育管理缺乏認識直接相關。除了企業對職業教育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外,還由于高校在學生能力培訓教學與實踐上往往脫節,學生很難勝任更有價值的職位,同時專業能力培養也不足。
2.2職業教育對企業吸引力較低
由于一些職業院校自身缺乏特色的辦學特色、教學能力有限,從而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雖然學校與企業之間存在合作的機會,但缺乏相應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安排,不利于學生很好的勝任企業的工作。就企業方面而言,企業缺乏培養人才的能力,更不愿意投入過多的資源,甚至校企合作成為一種負擔,為雙方的深入合作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3 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管理的方式
3.1提高校企合作力度
在職業院校教育與管理過程中注入社會力量,不僅是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能夠增加學生實踐能力與經驗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根據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大部分職業院校都沒有良好的與企業的合作方式,從而導致企業在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時比較被動,通常都是由職業院校占主導地位,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時間較短,無法起到磨煉意志力的作用,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實習需求。為此,應建立社會力量為主導的校企合作制度,讓企業的參與不再被動,學生在學校時聽從學校指揮,在企業時聽從企業領導指揮,并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設置相對應的工作崗位以及實習時間,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閱歷。除此以外,企業不僅要保證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還需要確保體現出與職業院校合作時的公益性。為此,政府有必要對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進行監督和管理,在完善政策的同時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使社會力量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發揮其優勢。
3.2轉變職業教育模式
傳統的職業院校教育模式通常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從而導致學生無法正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甚至在走出校園時無法快速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崗位,因此,職業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提前了解未來工作崗位中的注意事項。在適當的理論知識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還需要開展更多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持續實踐的過程中擴大思維視野,擴大思維能力,并通過社會力量的注入,讓學生更快的適應工作崗位、適應社會,將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踐中,使其正確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在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以行業、專業的教學為主導,教師也要在課堂中有意識的滲透企業所需要哪種類型的人才,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技能進行完善,更加符合市場所需要人才的標準。
3.3完善職業教育結構
為了更好地整合社會力量并將其融入職業教育,職業院校必須調整現有的教育結構,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產權制度,明確投資者的管理權利和產權所有權。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更好地規劃社會力量的責任、權利和業務。例如,在商業模式方面,可以被委托和代理使用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和其他管理手段來平衡各種社會力量。只有建立合理的教育結構才能夠使職業院校的資金順暢,獲得更多社會力量的投入。除此之外,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還必須細化具體的合作方式,為此,學校可通過股份制形式,組成單獨的企業法人或公司治理架構,并根據社會力量的出資比例劃分股權占比,在維護社會力量的公益性原則的前提下,進行非營利性職業院校教育和社會資本力量的有機融合。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優化人才培養的制度,進一步推動職業院校教育與社會力量的有效融合。
3.4建立多元投資渠道
吸引社會力量投資的大學主要有二個類別,一種是民辦私立高校,一種是獨資高校,這些教育投入方式也有助于企業募集社會資本,社會力量也更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介入企業職業院校的決策流程。另外,社會力量也能夠直接投入于職業教育中,以股份制的形態參與高等教育發展的管理與決策,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優化職業院校的管理架構從而實現學校人才培養水平的發展。同時,地方政府部門也需要加強宏觀調控,并建立較為健全的政策機制,以幫助高職學院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的資源優勢。財政還將對向社會力量注入的這類職業院校進行資金補助,并引導社會企業融入職業院校的發展。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使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職業教育,提高國家職業教育產業的經營特點,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激發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學的積極性,以產業為導向,深化產學結合,提高教育質量,更好地為企事業單位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林蔚.關于社會力量參與和監督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7(14):191-192.
[2]尹文濤,李正,翟振東.關于社會力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2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