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言坤
(吉林開放大學通化分校,吉林 通化 134000)
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情懷。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為我國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創造和發展基礎,不同的時代不同年代特點的文化。在近現代中國革命歷程中,革命先輩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家國情懷,在革命征途中,用自己的勇氣和犧牲凝聚成獨特的紅色文化,為我們國家的革命實踐和新中國建設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中國紅色文化已經成為近現代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紅色文化擁有革命精神的根基和底色,是推動國家統一,實現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紅色文化是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程實踐中創造出來的,100 余年的革命實踐極大地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容。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總結出一種獨特的文化——紅色文化,并用紅色文化凝聚人心,為革命實踐和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紅色文化的內容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而豐富,她發揮的作用和時代任務也在隨時代的進步體現不同的主題。在筆者看來,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當前紅色文化需要在眾多內涵中兩個方面進行重點詮釋:一是認同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思想。二是堅強不屈、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愛國主義是紅色文化的旗幟,堅強不屈、艱苦奮斗是紅色文化的實現的途徑。紅色文化來源于革命實踐,也用于推動革命進程,必將成為時代的強音。
近現代的中國,形式上的大一統里充斥的是腐敗清王朝帶來的一系列的賣國條約。臺灣、香港、澳門的分離,巴黎和會的屈辱,軍閥之間混戰,東北的“滿洲國”,日寇鐵蹄下的土地以及舊社會反動統治階級所造成的民族隔閡、民族猜疑、民族歧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先人的感嘆已經讓革命者有了同感和刺痛。在一戰后所謂的“和平會議”上,中國的權益訴求和正義要求被拒絕,中國作為主權國家被實實在在的羞辱一番。喪權辱國的腐敗政府刺痛了國人,激發了國家和民族的覺醒,引發了青年學生五四愛國運動。從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五四愛國運動開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廣泛傳播,近代愛國主義思想崛起,為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進而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形成紅色文化奠定實踐和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革命實踐和革命思想為紅色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因,從此,愛國主義也成為紅色文化的起源和本質內涵。
文化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文化的作用體現在外在行為上。堅強不屈、敢于犧牲生命是革命者堅強不屈思想境界的最好體現。向警予、蔡和森不懼生死共患難的革命夫妻;“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堅持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堅強不屈,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慷慨赴死的夏明翰;為了心中的“可愛的中國”,堅持理想信念,堅強不屈的精神,把牢底坐穿,直至獻出生命的方志敏;“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烈火燃盡軀體,不為所動的邱少云;在心中已經聽到勝利鐘聲的重慶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還有千千萬萬為了新中國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萬萬千千犧牲生命的無名戰士,他們用熱血忠誠,堅強不屈,在天安門廣場上樹立起一座紅色文化的豐碑。
艱苦奮斗是紅色文化的精髓。革命者在動蕩不安、內憂外患,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舊社會中看到了自己肩負的革命重任,從農村走出來宣傳革命,從富裕的家庭走出來投身革命,他們沒有退路,義無反顧,克服困難,為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富強而奔走。革命是苦的,缺衣少食,革命是累的,缺醫少藥,艱難困苦沒有磨滅他們的革命斗志和希望。1934 年10 月~1936 年10 月的長征途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紅軍用大刀長矛,簡單裝備沖破了國民黨百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紅軍衣衫襤褸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穿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實現了主力的大會師,在土地貧瘠的陜北豎起抗日救國的旗幟。革命者在艱苦奮斗中負重前行,在艱苦奮斗中取得勝利,艱苦奮斗的精神已經融入革命者的血脈中,凝聚在他們創建的紅色文化中。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人們沉浸在革命勝利、建設新中國的熱情中,然而,二戰的勝利沖昏了帝國主義的頭腦,對中國進行核訛詐思想抬頭,剛剛起步需要發展空間和時間的新中國面臨新的威脅。“沒有現代的裝備,要戰勝帝國主義的軍隊是不可能的”,沒有蘇聯的幫助,我們就自力更生求生存。飛沙走石,渺無人煙的羅布泊是實驗環境;自然災害,缺糧少衣是生活條件;理論不足,技術落后是科技基礎。面對現實條件,我們的科技工作者于1959 年開始自主研發,三年后成功引爆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震驚世界。依靠的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的戰略決策,依靠的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依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國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就是紅色文化艱苦奮斗精神的偉大踐行者。
筆者工作生活的吉林省通化市,這里是歷史上東北抗聯活動的主要戰場。靖宇陵園和東北抗聯紀念館建在綠樹環繞的山坡上。后人懷著崇敬的心情來拜謁楊靖宇將軍,參觀紀念館,愛國主義精神油然而生,并為抗聯戰士堅強不屈,艱苦奮斗的精神而動容。楊靖宇將軍“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那堅強不屈的戰斗誓言,白山黑水民族魂的趙一曼和抗聯戰士臥冰踏雪、艱苦抗戰的英雄群像向我們詮釋了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我們可以說,抗聯戰士身上集中體現了紅色文化中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
人無精神不立,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自己可傳承的文化,國家將無法存續。中國有上下5000 多年的文明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自覺在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發展和傳承自己的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實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紅色文化,而以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為時代特征的紅色文化是我們勝當前一切困難、沖破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力量。改革開放40 余年來,國家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力增強、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們在看到發展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國家在發展中還面臨著許多國際困境和國內問題,我們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凝聚和傳承紅色文化,為解決現實發展問題提供精神動力。
傳承紅色文化,增強政治定力,實現和平發展。我國的和平發展進程正按計劃不斷向前推進,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面臨著霸權主義的威脅。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美國屯兵韓國、日本,對新中國虎視眈眈,幾條島鏈的圍堵,對我國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當我國的GDP 排名第二時,美國總想采取打擊日本經濟的“廣場協議”方式來套路中國,意圖打擊中國,實現“永續霸權”。西方一些國家被美國裹挾著,在經濟和科技上參與圍堵中國。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 億人口的新興大國,美國從其全球戰略出發是絕不會聽任中國順利地實現和平發展目標的,總會不遺余力地進行阻撓、干預和破壞我國的發展進程。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強權壓力,我國需要挖掘紅色文化,堅持文化自信,堅定大國的政治定力,堅強不屈,積極應對,實現和平崛起。
傳承紅色文化,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的局面。革命者用忠誠、信仰和犧牲成就的目標就是國家獨立自主,民族團結自強,這是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體現。浸染著紅色文化精神的中華兒女不會讓“港獨”和“臺獨”的圖謀得逞。民族團結是維護社會穩定、祖國統一、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我們必須完成歷史使命,我們要好好地傳承和展示紅色文化,讓全世界看到一個具有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堅強意志和行動力的國家和人民是如何不懼威脅,迎難而上的。
傳承紅色文化,激發工作精神動力。艱苦奮斗是一種人生態度,重點不是用于展示艱苦條件,而是時刻體現出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意志。毛澤東同志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強調了艱苦奮斗的重要性。當前,雖然我們沒有了革命時代的艱辛困苦,但卻不能忘記艱苦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改革開放,更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迎難而上。當前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供給側改革還在不斷推進中,求學、就業工作壓力大,部分民生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需要我們加倍努力。我們從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更多的資源可提供,這需要我們從先輩創建的紅色文化中,找尋前進的方向和力量,激發我們的工作動力和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而艱苦奮斗。
紅色文化需要不斷挖掘和豐富,紅色文化更需要通過傳承和傳播才能發揮作用。國家主流媒體需要堅守住挖掘和傳播紅色文化的主陣地,學校需要用紅色文化教育和引導學生,社會上每個人都要成為紅色文化的學習者、宣傳者和實踐者,讓紅色文化的星星之火相互照耀,照亮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紅色文化是在紅色中國的革命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由新中國的發展實踐傳承和豐富起來的,是中國主旋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們正走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國在發展道路上會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錯綜復雜輿論生態會影響我們前進的腳步,主流媒體要強化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牢牢掌握新聞輿論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挖掘和宣傳紅色文化,積極發揮正面宣傳作用,為國家建設服務,引導、鼓舞和激勵人們樹立國家意識,促進民族團結,艱苦奮斗干事業。
紅色文化是一面旗幟,發揮著教育和引領的作用。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形成的年齡,而正確“三觀”的樹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所接觸的知識和所受的教育。2019 年,參與香港暴亂的大多數人都是20 多歲左右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之所以會誤入歧途,被“有心之人”利用,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教育體系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現實告訴我們,有人在學校和我們爭奪青年人。毛主席曾說過:“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把握青年就能掌控未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因此,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成為青少年的必修課。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的思想利器,主導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戰場,打敗敵人,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紅色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學子,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育教學中,我們還要對青少年強化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新中國的奮斗史教育,增強他們的中華文化自信,提升他們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愛國、愛民族,知奉獻、懂奮斗的棟梁之才!
雖然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但是我們將努力成為中國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宣傳者和實踐者。我們要在今后的社會生活中,處處能接觸中國傳統文化,處處能見到中國紅色文化的身影。電視中、手機上可以隨時觀看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書籍中有英雄的事跡,革命遺址上有先輩的足跡。我們要以學習愛國者為榮,以艱苦奮斗為行為準則。我們要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傳承和實踐紅色文化的良好氛圍和環境,保護修繕好各種紅色文化建筑,推廣紅色旅游線路,推介紅色文化。創新拓展紅色文化載體,開發紅色文化產品,實現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紅色文化精神落實到我們的工作中,讓愛國主義思想和艱苦奮斗精神發揚光大,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世界大勢,風云變幻,浩浩蕩蕩,中國勇立潮頭,勢必引領世界。中國即將開啟“十四五”規劃,走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康莊大道。我們每位愛國者要肩負起歷史使命,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