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瀟瀟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全黨全國人民中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下這些激勵黨和人民持續前進的理想信念火種,任何時候都要謹記這些事關民族精神與革命事跡的文化象征。只有保持著與革命歷史的薪火相傳,堅守著與紅色基因的血脈相承,才能在價值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新背景與新形勢下,交織交融以構筑文化自信為己任的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
可以說,先進紅色文化中蘊含的超越時空的震撼力與感染力,也直接決定了其在當代思政教育中的話語權與主旋律,既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帶來優質的本源性教學資源,又能夠為思政教育實踐提振中國精神與灌注文化基因。然而,結合紅色文化與當代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探索結果來看,教育要素聯系不緊、價值實效性不強、內化行動性不高依然是不得不面對且亟需解決的問題。對此,需要深入思考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的實現要素與現實困境,并以此把握并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的路徑創新[2]。
紅色文化融合到思政教育教學實踐之中,需要涉及或厘清主體、客體、介體和環體四項實現要素。作為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實現過程,可以概括為由“潛在價值”向“顯性價值”的轉變,而這個實現過程也是四項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即客體透過介體與環體,向主體進行灌注的過程。
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首先需要認識到,紅色文化是作為客體并以教學資源的方式參與進思政教育之中的。作為客體要素,紅色文化既包括物質層面的教學資源,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教學資源。前者主要指革命遺址、紀念堂、紀念碑等,后者則指革命信念、理想、情操等。由于作為實現客體的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因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構成,并確保著價值構筑的實踐方向。
直接與紅色文化教學資源相對應的是進行價值構筑的教育主體,需要明確的是,將紅色文化灌注到思政教育的實現活動具有雙主體特性,即教師與學生均為主體,區別僅在教學活動分工不同。教師是直接組織者與管理者,而學生為思考者與體驗者。價值構筑的雙主體性決定了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性與持續性[3],即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具體展開實踐活動?以及學生應該以什么樣的學習態度對待其中的價值與意義?
紅色文化能夠充分拓展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但是,還需要考慮承載紅色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法,而這也正是價值構筑的介體要素。具體呈現手段同樣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如選擇組織學生參觀游覽革命遺跡、烈士陵園、博物館與展覽館的物質呈現方式,以及通過編寫紅色文化校本教材、成立紅色文化研究機構、借助新媒體構建網絡宣傳櫥窗等形式的精神呈現方式。可以說,想要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構筑,采取什么樣的介體呈現同樣至關重要。
而紅色文化在當代思政教育中能夠實現價值構筑,更需要綜合考慮時代環境背景以及教育環境背景,并以此展開針對性且具體的實踐路徑探索。也就是說,在全球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新時代,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認知判斷傾向個人化。此種背景與形勢下,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則必須將目光投注到作為環體的整體教育環境之中,在繼承與弘揚紅色文化資源純潔性與先進性的同時,將其納入到現代社會的文化語境之中,并與時代精神交織交融,確保紅色文化資源具備鮮明的現代特質與濃郁的時代氣息[4]。
紅色文化雖然拓寬了當代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卻沒有得到應有或者充分體現。這也是紅色文化灌注思政教育中面臨的最大困境。鑒于此,則需要理性反思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并以此為基礎繼續追問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和路徑破除這種困境?
思政教育重在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性內容,并在實踐方式上努力豐富紅色文化的物質性呈現,但是精神性內容與物質性呈現卻是脫離的,進而造成價值構筑的內容與形式結合不強。近年來,在介體呈現手段上,有關紅色文化的基礎性物質建設已經取得較大的成績,且在對客體精神研究上,也立項了諸多國家級和省部級紅色文化研究課題,然而在實際的思政教育中,卻不能很好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而且各類紅色文化的組織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因而在價值構筑上難免不盡人意。
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具有雙主體特點,然而在主體界定上則存在關系模糊問題。如選擇紅色旅游作為呈現手段的思政教育活動中,存在主體缺失問題,即在類似的實踐活動中,教師主體脫離了課堂教學的“舒適區”,進而存在導向性不足問題;而學生主體完全處在“自由天地”中,無法深入紅色文化的內部精神根基之中,進而陷入游離狀態[5]。再如,將紅色文化資源具體融入到思政課堂的情況,教師主體占據著絕對的主導權,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繼而引發教師“自說自話”、學生“神離貌合”的教學局面。
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還存在輕視教育價值,追求經濟價值的困境。在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觀念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相較于紅色文化教育價值的挖掘,地方或區域的重心更多集中在產業的經濟功能建設上。更為嚴重的是,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大有成為促進有些地方經濟效益“幌子”的不良局面,繼而難以建設純正的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環體。
總之,客體內容與介體形式結合松散、施教主體與受教主體關系模糊、經濟環體與教育環體角色迷失,是造成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實效性不強的重要原因[6]。
破解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實效性不強之難題,需要探索教育主體、客體、介體、環體四項實現要素之間的規律運動,深入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探尋與創新路徑之中,以此實現紅色文化健康可持續發展,適應新時代思政教育新要求。
破解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實效性不強之難題,需要創新紅色文化客體內容與介體表現形式,構筑物質與精神相融合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價值體系。換言之,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價值構筑的內在要求的主要內容,就是集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于一體的紅色文化創新。
在紅色文化內容創新上,需要理性把握或辯證看待紅色文化內容的傳承與發展,即需要將紅色文化的民族化與時代化相結合,確保紅色文化在具備鮮明的民族內容的同時,又攜帶濃郁的時代特點。就是說,紅色文化內容作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與崇高精神的最初形態,其在本質內涵上是辯證發展的,而將紅色文化融入當代思政教育之中,需要結合新的時代精神,挖掘紅色文化的生動素材,貼近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教育需要,以此實現紅色文化內容與時俱進。
在紅色文化形式創新上,則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具體狀態,綜合社會諸多價值表現形態,深入到新媒體傳播方式與技術之中,結合紅色文化創新內容進行介體呈現形式的創新,以此提升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的感染力與吸引力。例如可以結合現代聲光技術、視頻演示技術、場景模擬技術,實現紅色文化介體呈現的形神兼備,以此激活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教學活力[7]。再如針對紅色文化的實踐活動,可以采取兼具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組織方式,以此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價值構筑。
破解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實效性不強之難題,需要在教育主體上構建融合主導性與主體性的教育常態機制,即在具體教學途徑上,探索并構建紅色文化思政教育“活動與體驗”“灌輸與接受”“主導與主體”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并在施教主體與受教主體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紅色文化教育價值向個體意識滲透,且最終內化于個體價值行為與道德判斷之中。
具體層面,教師主體既需要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理論之中,又需要精心組織紅色文化課外實踐,繼而使得學生主體對于紅色文化既具有理性判斷又具有感性認知;而面對普通群眾主體,則需要借助基層文化平臺,并以貼近社會群體的組織方式,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創設紅色革命文化空間;針對黨員干部主體,則需要開展踐行紅色文化精神活動,制定組織紅色文化學習計劃,并最終將紅色文化投射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工作熱情之中。
為了能夠全面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還需要壯大紅色文化施教主體隊伍。即通過鍛煉加強紅色文化施教主體的教育資格,全面拓展紅色文化骨干隊伍建設,以此提高紅色文化價值構筑教育主體的整體素質。如教師主體應創新紅色文化研究內容,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氣息與現代特征,繼而提升自身作為“價值主導”的主體作用;學生主體則應深入到紅色文化那段艱苦奮斗的歷史進程之中,主動學習紅色文化的精神,積極參與紅色文化主題活動,進而在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中,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8]。
破解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實效性不強之難題,還需要結合先進的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環體建設,形成紅色文化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合力機制。這是因為想要充分實現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構筑,需要正確認識到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在整體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且需要明確紅色文化建設既具有教育價值的一面,同時也有經濟價值的一面。因此,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探尋與創新路徑,需要協調與平衡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與經濟價值。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寶貴而豐富的經濟資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較大的旅游價值與名牌效應。因而,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既需要保持經濟價值與教育價值良性互動,又需要將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放在首位,并以此為基礎優化紅色文化社會經濟環境。即在促進紅色文化革命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發揮好其作為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的重要作用。換言之,紅色文化資源經濟價值的提升與發展,是實現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物質保障,不能本末倒置,片面追求經濟價值而忽視紅色文化資源獨特而寶貴的教育價值。
實現紅色文化經濟價值與教育價值協調發展統一,具體途徑可以概括為優化傳媒環境、優化政治環境、優化消費環境等方面[9]。在傳媒環境上,需要明確各大媒體新聞傳播的價值導向,既需要始終把繼承、弘揚、發展紅色文化理想信念與革命精神作為傳播宗旨,又需要為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創設正確的輿論方向與文化氛圍;在政治環境上,則需要加強黨的廉政建設,制定相應政策法規,為價值構筑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氣氛與切實的制度政策保障;在消費環境上,則需要提升紅色文化地區市場規范與治安管理,做好新時代革命老區民風工作,繼而為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價值構筑奠定優良的社會之風。
面對當今世界價值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形勢,紅色文化作為我國革命歷史發展的見證與記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史料價值、政治價值,這無疑決定了紅色文化融入當代思政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即拓寬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形成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