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茹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上海 200080)
在我國悠悠的歷史長卷里,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并經歷了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對中華民族精神特質和氣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的忠孝仁義觀已成為考量人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的行為規范。除我國之外,儒家忠孝仁義思想還被日本、新加坡等世界諸多國家引入并成為其國民的主導價值觀。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作為培養國民道德的教學資源,我國高校如何將其融入思政教學,使之在培育和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高等院校乃至整個學界當下亟待回應和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儒家文化典籍中,忠孝仁義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在忠孝仁義四者關系中,忠、孝是邏輯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沒有忠、孝,無所謂仁和義。一個人只有做到了忠、孝,才能達到仁和義的精神境界?!跋惹厝寮业摹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間要互相尊重的思想,為現今執政者與老百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及相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1]從狹義角度理解和詮釋“忠”,這里的“忠”意指君與臣之間的倫理規范。而從廣義上,“忠”不只局限于君臣之間的關系,還指對國家忠誠和熱愛,包括忠于職守、愛崗敬業精神等。同時,儒家關于“忠”的思想并非只是單向要求臣忠于君,而且要求君主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自己才會像北極星那樣被群星環繞于周圍。由此可見,國家治理只有如此上下良性互動,社會才能呈現上下和諧狀態,這是“忠”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忠和孝二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內在邏輯關系,儒家的孝道在我國歷朝歷代千古流傳,經久不衰,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準則。關于“孝”,在《論語》中共有14章均有講到。其中有5章論及孔子與孝及有關孝的定義。論語中“百善孝為先”的至理名言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春秋《論語·學而第一》)意思是說,少年弟子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重和友愛兄長??鬃诱J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其它所有品行的教養都是由“孝”道衍生的。他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孔子把孝置于非常高的定位,他說:“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盵2]也就是說,孝悌達到了一定境界,就可以通達神明和光照天下的層次,到任何地方都能事事相通順達??鬃舆€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春秋《論語·為政第二》)他認為,人倘若不能做到孝敬父母的話,那就與飼養狗和馬這樣的動物沒什么區別。儒家的忠孝思想,在我國后來的諸如《世說新語·言語》《警世通言》等經典著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那就是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即在效忠國家和孝敬父母二者不能同時兼顧時,大丈夫就要以報效國家為重,如同今天講的舍小家為大家。在我國歷史上涌現了不少這樣的精忠報國故事,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誠然,儒家的忠孝思想在今天看來還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和愚忠的成分,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精華無論歷經多少歲月滄桑都會熠熠生輝,是值得代代傳承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忠孝仁義作為儒家思想的精髓及特質,在我國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忠孝仁義的邏輯關系中,仁與義是對忠孝的進一步升華。馮友蘭先生曾說:“關于人的德行,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盵3]“亞圣”孟子是儒學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仁者愛人”的觀點,意思是,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充滿慈愛之心的人,這就是所謂的“仁政”思想,后世許多朝代都將其作為治理國家的施政理念,并成為民本治國理念的理論來源。在儒家的仁學思想體系中,“仁”被認為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因而要運用仁愛之心來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以利于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且還需要把“禮”當成“仁”的行為準則,以此來健全個人的道德人格??梢?,仁學思想的核心內涵,是在強調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的治國理念,從而達到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的目標。
“義”與“仁”二者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叭寮抑v義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的義泛指道義,是道德的代名詞,如舍生取義;狹義的義則為五常之一,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和人們行為的價值準則?!盵4]同時,“義”不僅僅是指對朋友要有俠肝義膽的義氣和為人處世的忠誠心,更重要的是強調在該做或不該做的問題上保持清醒頭腦并能作出合乎“義”抉擇,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堅守正義和保持民族大義節操,當祖國需要的情況下能夠做到挺身而出,不惜犧牲個人的利益乃至生命。這就是儒家的“義”要求達到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境界。在“義”與“利”面前,儒家思想尤其倡導把“義”擺在第一位?!墩撜Z·里仁》中指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這段話表達的核心意思是,無論富貴與貧寒都必須堅守道義,要通過合道義的正當途徑追求富貴,否則寧愿守住清貧。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正義的事業,默默踐行者儒家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訓,成為民族英雄和時代楷模。
在儒家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體系中,涵養德性是根本性要求,所謂德性修養具體寓于忠、孝、仁、義四個方面,并以此作為根基和支撐。儒家的忠孝仁義之所以能在浩瀚的歷史長卷中生生不息地代代相傳,并迸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即使時代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忠孝仁義的思想精華卻依然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不僅在亞洲甚至西方一些國家也得到了普遍認同和接受。毫無疑問,忠孝仁義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性價值,也就是說,無論東西南北,都可以把忠孝仁義作為主流價值觀,亞洲的一些國家已將其作為國民教育的必修課程,新加坡十分注重兒童階段的忠孝仁義教育,并在世界首創把儒家倫理編撰成教科書之先河,向學生系統講授儒家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使忠孝仁義思想從小就植根于孩子的心靈。日本對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傳承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除了將其納入義務教育重要內容外,還格外突出以忠誠意識教育為核心來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使國民對自己的國家和未來供職單位始終保持較高的忠誠度。此外,西方一些國家也愈來愈認可和接受儒學思想,并把孔子視為萬世師表。盡管“儒學對于西方學術來講是一種異質文化,它在美國學術界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由‘儒學在美國’過渡到‘美國的儒學’,無疑為傳統的西方學術增加了新的內容。”[5]顯而易見,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國傳播開來且影響愈來愈大,是因為其思想價值具有普遍性特征,這在一定意義上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綜觀世界各國對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引進與傳承,并非教條主義的盲目照搬,而是揚棄其中的封建主義“愚忠”糟粕,吸收其思想精華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加以發揚光大。
儒家忠孝仁義觀的豐富內涵和思想精髓,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教育資源和生動的德育文本?!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春風化雨般無聲無息地滋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盵6]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精華融入高校思政課,不但可以豐富德育教學內容,拓寬大學生知識視野,而且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和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把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精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目的。具體而言,其現實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承忠孝仁義的思想精華,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明”“和諧”“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均與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深厚的儒家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教師如若能結合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源頭活水進行思政教學,不但可以使大學生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的理解,而且還能夠達到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增強文化自信的目的,從而收到一舉多得的良好教學效果。
第二,傳承忠孝仁義的思想精華,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和塑造民族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政課是面對全校文、理科不同專業大學生的公共課,他們的人文素養參差不齊。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思政理論的教學平臺,將博大精深的儒家忠孝仁義的經典文化與思政課的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學習儒家忠孝仁義經典文化的同時,塑造講求忠孝仁義的民族精神,并通過傳授有關忠孝仁義的儒家經典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使之能夠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來滋潤心田,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懂感恩、盡孝心、講仁愛和明正義的一代新人。
第三, 傳承忠孝仁義的思想精華,是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需要。就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的本質內涵而言,它屬于道德修養的范疇,是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同時在一定意義上,忠孝仁義也是衡量大學生思想道德水準的標尺。然而,在當下我國一些高校,有些大學生對傳統的忠孝仁義思想漠然置之,凡事都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不懂感恩父母,不講責任擔當,甚至變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現象雖不是當代大學生的主流,但其負面影響不可低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今社會,由于受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淡化或被丟棄的傾向。有鑒于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課充分利用思政教學平臺,將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內化于學生心靈,使之成為引領社會道德風尚的中堅力量。
高校思政課教學,關鍵是要解決如何才能做到入心入腦問題。如果學生對思政課提不起興趣,那么提升教學質量就是一句空話。因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改善和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思政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有效利用好儒家忠孝仁義這一珍貴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化、情感感化和知識內化。
首先,教師須結合思政教學深入研讀儒家忠孝仁義思想。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相關章節的教學要求,“挖掘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資源,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對接?!盵7]在教學中融入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旨在讓學生能在深刻理解儒家忠孝仁義思想意涵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儒家忠孝仁義思想。具體而言,就是要把儒家思想的“忠”升華為對黨、對祖國的忠誠,讓講“孝道”“仁愛”和“正義”深入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進而形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下功夫研讀儒家有關忠孝仁義的經典著作,弄懂弄通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核心要義,揚棄其中不合時宜的封建思想糟粕,吸取并傳承其思想精華,尤其要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有悖忠孝仁義的思想傾向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反躬自省中受到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熏陶和感化。另一方面,要正確把握和理解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儒家忠孝仁義思想融入思政教學,高校思政課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要為‘經師’而且要做‘人師’,要以‘學高身正’引領學生‘親師信道’,既要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又要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要具備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綜合品質。”[8]教師能夠通曉儒家思想經典,才能以“學高身正”引領學生“親師信道”,并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多方引導和激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關于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的書籍及其相關研究成果,教給學生學習儒家經典文化的方法,耐心為他們答疑解惑,使自己在教學相長中不斷積淀傳統文化功底。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方可達到厚積薄發的理想境界。
其次,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及方法。眾所周知,教學模式及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因素。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除了有效運用“線上”“線下”交互融合的方式方法外,還要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及方法助力思政教學提質增效。在教學模式上,應從傳統的單向教學向師生雙邊互動教學轉變。從高校思政課教師當下的教學現狀來看,“填鴨式”教學模式仍是主流,師生各行其是,鮮有互動,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師在把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融入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突破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要通過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創新翻轉課堂,傾情營造師生良性互動和交流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質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實現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境界轉變,讓他們在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互動中不斷升華對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及其時代價值的認同感和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感及責任擔當意識。在創新教學設計方式上,應當根據文理科及專業的不同并結合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實際情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力求把有關忠孝仁義方面的教學資源,在比較、分析和精選基礎上運用于思政教學過程,把講授與收看“云課堂”視頻有機結合起來,以利于他們對忠孝仁義思想精華的消化與理解,從而提升授課的感染力和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搜索閱讀有關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方面的好書或視頻學術講座,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演講報告會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學習體會和心得。在師生角色轉換中,教師要當好“導演”,并對學生演講報告給出高水平的點評,讓他們在充分展示自我的教學情境下切實體驗到學習傳統經典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第三,改進思政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高校思政課教學,其根本教學目的是要求掌握比較系統的政治理論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思想道德修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思政課融入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可以為思政課實現這一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在思政課評價體系中,迫切需要納入有關忠孝仁義優秀傳統文化考核要素,并將其作為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的重要教學內容,尤其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體系考核體系中應占有較大的分值比例,以突出思想道德修養的考核重點,同時還應借鑒國外經驗把儒家忠孝仁義優秀傳統文化寫進文理科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規格普遍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
第四,創建思政課實踐活動教學平臺。課程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將忠孝仁義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關鍵性教學環節。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融入高校思政課,其最終落腳點就是要求和鞭策學生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思政教學應當結合儒家忠孝仁義思想悉心設計和組織課程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課程實踐平臺上將忠孝仁義道德規范學以致用。其一,充分利用假期開展社會調查。本著就地取材原則,組織和安排學生深入城鄉社區調查孝親敬老的現狀,并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孝親敬老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進行分析,再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完成具有一定價值的調研報告。這樣一來,他們經過親自收集素材和撰寫調研報告,不但能夠迸發出思想火花,而且有助于把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其二,大力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融入思政教學,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活動,譬如,舉辦專題演講報告會、校園學術沙龍以及傳承傳統文化藝術節等,讓他們通過實踐活動深刻感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脈,把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以及中國價值永續傳承。其三,組織開展敬老助老活動。儒家所倡導的孝道,其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這是我們今天特別值得傳承的一種傳統美德和大愛的情懷。因此,高校思政課應當結合儒家忠孝仁義的思想內涵設計和制定敬老助老實踐活動方案,要利用周末或假期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托老所以及社區等參加敬老助老義務勞動、舉辦文藝演出或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自我檢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培養他們敬老愛老孝老的情懷,從而助推整個社會加快形成人心向善的新風尚。
綜上所述,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融入思政教學,是傳承中華文脈、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和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增強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通過把儒家忠孝仁義思想精華融入思政教學實現傳承和延續中華文化基因、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學目的。同時,思政課教師還要把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作為自己的“必修課”,努力提高自身人文情懷和素養,再通過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及方法、改進思政課教學的課程評價體系以及開展踐行忠孝仁義道德規范的實踐活動等途徑增強大學生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使之成為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時代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