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興梅
安徽工業大學 商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3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位,深化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精神動力。1986年我國開始成立專門的減貧工作機構對農村貧困有針對性的消除,扶貧工作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1993年)、八七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年)、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階段(2001—2012年)、精準扶貧階段(2013年—至今)。
有關精準扶貧理念大致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世界各國的扶貧政策普遍由普惠式扶貧向瞄準式扶貧轉換[1-3]。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貧困縣的設立和各種扶貧政策的傾斜,都是精準扶貧理念的體現。精準扶貧立足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高校幫扶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致貧環境、貧困戶貧困誘因的異質性特征,運用科學程序對扶貧對象精確識別定位、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即誰貧困就扶持誰。
作為中國農村土地改革的發源地,安徽農村反貧困實踐一直得到學術界關注。近期的典型研究涉及壽縣實施因戶施策的六種精準模式,包含合作社(公司)帶動模式、“貧困戶打工”帶動模式、“逐戶選項”幫扶模式、“金融扶貧”模式、“光伏扶貧”模式、“雙包扶貧”模式。安徽農村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區和皖北地區,區域致貧環境復雜、農戶居住分散、貧困誘因具有異質性和多樣性特征。實施精準扶貧是破解長期以來扶貧效率較低、扶貧手段單一的重要切入點。
精準扶貧是相對粗放扶貧而言,它與粗放扶貧不同,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4]。這種扶貧是針對貧困居民而言的,簡單地說就是誰貧困就扶持誰,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如何”等問題的不確定性,導致幫扶工作存在很多盲點,而真正的貧困戶和貧困居民卻未得到幫扶[5]。因此如何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考核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問題。
在精準識別中,貧困對象的選取、貧困程度的比較、貧困原因分析都是精準識別的重要方面。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在精準識別中,通過何種方式將貧困居民識別出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精準識別才能進行精準幫扶,在精準幫扶中,誰幫扶、幫扶誰、怎樣幫扶是需要在精準幫扶中解決的問題。精準幫扶是精準扶貧的關鍵,一般是政府、企業、社會等幫扶。精準管理包含農戶信息管理、陽光操作管理、扶貧事權管理等。誰管理、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采用何種模式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精準管理是精準扶貧的保證,通過建立貧困戶的信息網絡系統,將扶貧對象的相關信息錄入到系統,包含基本資料、動態情況等,同時實施動態管理。在精準考核方面,如何構建考核體系,對結果做出合理評價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精準考核是精準扶貧的深化,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6]。
安徽省各地區情況不同,優勢不同,困難復雜多樣,在扶貧措施、致富項目等的選擇和落戶上要因地制宜,如此才能實現量體裁衣,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使得脫貧攻堅穩定提升。精準考核是針對扶貧的專項考核,必須精準到位、細致到點,將扶貧績效作為考核的指標,用“精準”檢驗工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對工作成績的準確評價。
精準扶貧的作用主體包括政府、企業、村兩委、扶貧工作隊、貧困戶等,這些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脫貧目標,實現全部脫貧;目標的完成與基層干部的政績相關聯,企業通過吸納貧困就業人口,進行扶貧救助的同時實現盈利;村兩委根據實際情況落實相關脫貧任務,協調農戶之間的關系,服務于村民;扶貧工作隊需要落實扶貧任務、動員符合要求的村民脫貧,避免村民為了相關利益而不脫貧現象,最終實現貧困戶能夠脫貧,實現共同富裕。這些主體之間發揮各自作用的同時,又存在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關系[7]。
在貧困戶脫貧過程中,各種主體發揮不同的作用,政府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扶貧政策,提供資金扶持,完善相關的服務信息;企業提供平臺和技術管理,產業在村中經營,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將獲得的利益進行分配;村兩委運用生產要素信息及整合和鏈接相關要素,根據資源情況進行產業選擇,引進適合的企業,與貧困戶進行對接;扶貧工作隊通過獲取外部資源、聯系企業,幫扶貧困戶,同時利用外部信息、資源、技術等,為貧困戶提供土地、勞動、資金等;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就業支持、項目參與等方式增加收入,最終達到貧困戶脫貧致富,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從精準扶貧的內在機理及作用機制看出,影響精準扶貧的因素很多,針對精準扶貧的策略選擇,必須明確精準扶貧的貧困對象及致貧原因等問題,結合國家扶貧政策,發揮相關主體的作用。
按照政策規定只有明確了致貧原因,才能精準扶貧。基于安徽省X縣547戶貧困家庭調研數據顯示,因病致貧是其貧困的重要原因,解決農村居民的健康狀況,是減少貧困人口的重要方式;其次是因學致貧,雖然九年義務教育保證了農村兒童能夠完成初中的教育,但高等教育仍需要承擔很大費用。再次為因殘致貧、缺勞力。由此看出,教育扶貧、健康扶貧仍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面,加強這兩方面的扶貧,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技術水平,減輕農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貧困發生率;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導致農村所剩人口主要集中于老人、婦女、兒童,很多村莊已是“386199”村,這就導致勞動力不足是貧困的重要原因[8]。
導致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按照致貧原因對微觀貧困戶進行分類,根據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給予不同宏觀扶貧政策,如因病致貧可以增加慢性病種申報、降低醫保補償門檻、提高醫保補償比例、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增強綜合醫保“三保障一兜底”和“180”補充醫保等;因學致貧可實施不同程度的教育救助。同時將貧困戶按照一般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等不同類型的農戶進行分類,對于一般貧困戶,按照不同致貧原因進行幫扶,對有重大疾病的家庭進行醫療救助;對有教育困難的家庭進行教育扶貧;對住房困難的農戶為其提供危房改造項目,對于高山地區的村落實行移民搬遷,統一居住;對于低保戶、五保戶等收入困難家庭需要實施民政兜底,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需根據實際情況設定相應的目標,制定不同的政策,對于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術培訓,增強其就業機會。企業可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而作為國家政權建設載體的社會基層組織,其運行效率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執行力度與效率。作為需要扶持對象的貧困戶,處理與政府、企業、社會基層組織、貧困戶之間的關系,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問題,縣機關干部、黨員通過聯系貧困戶,實施一對一、一對多扶貧,通過幫扶人不定期地到貧困戶家庭中進行訪談、慰問,切實掌握貧困戶的基本條件、貧困程度,了解致貧原因。
安徽省實施精準扶貧最終扶貧目標是實現全部脫貧,階段性扶貧目標是降低貧困發生率,提高扶貧績效,安徽省貧困的發生已不僅僅是收入方面的貧困,非收入方面的貧困更為突出,或者說深度貧困更為突出,短期內貧困主要是由經濟因素所導致,長期內不僅僅是經濟因素還包含能力貧困等非經濟因素的貧困,而處于深度貧困的貧困戶很難獲得持久脫貧,導致脫貧難、返貧易等問題。在扶貧政策和措施上,注重非收入貧困的降低,如教育貧困、能力貧困等,將扶貧目標與扶貧績效相結合。根據不同農戶制定不同的扶貧績效標準,結合扶貧目標,將扶貧績效最大化。同時將扶貧績效與扶貧考核相結合,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和扶貧績效,設置不同的考核指標,將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和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作為上級部門幫扶人的考核工作指標,根據基層組織工作狀況量化打分,評定對扶貧戶和貧困村識別、幫扶和管理的成效,獎優懲劣,督促工作切實落實,提高幫扶人的工作積極性。
隨著扶貧程度的加深,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人口更加顯現,扶貧難度加大。在部分地區脫貧成果需要穩固、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及脫貧人口收入不穩定的情況,需要建立健全返貧機制,貧困和返貧在發生機制上存在一致性,貧困誘因消除,返貧就失去存在的條件。因此考慮貧困的同時,還需防范返貧問題,由此提出以下反貧困路徑。
針對不同的貧困原因,逐步改善各維度的貧困,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設施,提高生活水平,積極發展地區教育,改善教育水平,完善農村社保制度,強化醫療體系,這就需要加大國家惠農惠貧政策,改善農戶非收入能力[9]。多維貧困發生率的下降,緩解了與收入貧困的矛盾,提高貧困戶的多維發展能力,這些與惠農惠貧政策密切相關。
安徽農村貧困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征,新時期農村貧困致貧原因也呈現多樣化特征,因此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不同農戶特征有針對性的扶貧,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考慮收入貧困,還需考慮多維貧困。僅僅依靠救濟式扶貧已不能降低貧困程度[10],因此需要將救濟式扶貧方式向多元化扶貧方式轉變,不能僅僅依靠資金、物資等直接輸入的方式改善貧困,還要依靠產業規劃、設施規劃、教育規劃等方式改善貧困,同時更要讓貧困村、貧困戶轉變思想,調動貧困村、貧困戶的主動性。
部分地區部分人口存在返貧現象,這就需要構建防范返貧機制,提前謀劃關鍵政策。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反貧困尤為困難,很多貧困家庭依靠救濟才得以脫貧,特別是五保戶、低保戶,這就造成只要不進行救濟式扶貧,將導致這些家庭再次入貧,針對這些家庭防范返貧,需提前謀劃關鍵政策。通過增強內生動力,構建防范返貧長效機制,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