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中共安陽縣委黨校,河南 安陽 455000)
“楓橋經驗”是解放初期對于敵對勢力的矛盾的處理辦法,尤其在基層為更好地開展工作,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更好地處理敵我矛盾而采取的很符合當時情境的有關問題,即就是堅持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堅持就地化解矛盾,實現捕人少、治安好,引起高層領導的重視并批示,得到很好的效果,繼而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取得良好成效,一直沿用至今,并作為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傳家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是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的需要;其次又能體現公平、公正;再次可激發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讓其能夠參與到社會治理中,更好地保證社會的穩定發展。最后能對國家制度的理解貫徹執行的重要途徑,更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法寶。楓橋經驗的意義重在于對新時代的基層建設與管理的穩定性,保持和諧社會穩定大局觀念,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對于基層的新要求的體現,尤其在農村基層各項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的重要舉措。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農村,基層建設尤為重要,許多工作的開展都要與農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我黨的路線就是依靠群眾,從群眾來來到群眾中去,黨群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我黨穩定的根本原因。“楓橋經驗”的出現正是我黨與群眾關系的重要體現,也是解決群眾問題的主要途徑與制勝法寶。目前農村基層建設仍有許多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得益于“楓橋經驗”。
1.基礎設施的問題。
在我國的廣大鄉村中,由于地方經濟或者地勢因素等影響,許多農業基礎設施未能及時到位,減緩了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步伐,影響農業的正常生產以及農村經濟振興的部署。出現的內部矛盾的解決都得益于“楓橋經驗”。
2.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情況。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的矛盾就是地方特色產品或者資源未能充分利用,或者共同特色產品之間的競爭和產業的惡意競爭矛盾,由黨和政府出面調整,依據經驗分析客觀矛盾進行現實分析,科學分配資源配置。充分利用發揮當地特色產品的優勢,不致于資源白白浪費。
3.法制觀念問題。
由于當地民風彪悍,文化底蘊淺薄,法律意識淡漠,以致導致地方勢力的增長,未能及時領會政府精神,缺乏相應的有力措施,造成政策落實困難,繼而導致基層建設舉步維艱。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尤其在基層社會管理中,政府及相關部門始終以黨為主要領導核心,以其足夠的毅力與耐心,完善各項工作,逐步提高基層建設水平。“楓橋經驗”的推廣與思路轉變正是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發揮其自身更大的作用,更好維護黨的執政合法地位,確保基層建設各項的順利進行。尤其在今年的疫情戰斗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充分顯示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竭盡全力保護百姓的健康生命安全,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有力地保護人民的安全以及維護國家的穩定。從這一點上,是其他任何國家和政黨不可比擬的。
“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成為我黨治理基層問題的制勝法寶,離不開黨和人民的大力支持與參與,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有利于黨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解決基層建設出現矛盾的重要依據和經驗,是符合現代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新要求的體現,也是穩定保證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大力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