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梅,張秋實,顧 垚,馬榮華,艾 梅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215009
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面向綜合性醫院或婦幼保健院的助產、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新生兒科護理)、母嬰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工作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1?2]。由具備足夠勝任力的助產士為每名孕產婦及新生兒提供專業助產服務,是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患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3?4]。為了解助產專業學生畢業后就業狀況以及畢業生對專業核心課程教學的意見與建議,本研究將已畢業護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抽取我校2015 屆~2019 屆助產專業畢業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納入畢業生449 人,均為女生,其中,2015 屆133 人,2016 屆92 人,2017 屆88 人,2018 屆66 人,2019 屆70 人。
1.2 調查方法 課題組通過文獻閱讀[5?7]、專家咨詢及小組會議研討制定助產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表,內容包括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與期望、畢業生就業崗位及期望崗位、畢業生對學校助產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及教學安排意見與建議、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相關性及畢業生對課程教學安排意見。于2020 年7 月12日通過問卷星將問卷發放至各班級QQ 群,解釋研究目的和填寫規則后請護生匿名、獨立、真實填寫問卷,回收時間為1 個月。最終回收有效問卷449 份。
1.3 統計學方法 問卷數據由問卷星自動統計,人工核對,采用頻數及百分率(%)進行描述。
2.1 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與期望 我院助產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較高,工作單位以三級醫院為主,占比72.61%;33.63%畢業生從事助產士崗位,40.31%從事其他科護理崗位,與助產專業學生自我期望崗位有較大差距。就業時考慮的關鍵因素主要為薪酬與福利、工作地區、個人職業發展空間;畢業生對自己工作表現滿意度(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達93.54%,處于正向、積極的工作狀態中;對于目標就業城市,畢業生從開始擇業到幾年后變化較大;畢業幾年后選擇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等基層醫院就業意向為191 名與剛畢業時愿意選擇基層醫院179 名同學相比相差12名,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67%,變化不明顯。畢業生就 業基本情況與期望詳見表1。
表1 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與期望(n=449)
2.2 畢業生就業崗位及期望崗位 畢業生從事助產士崗位整體呈減少趨勢,而學生期望變化不大,專業就業愿望較高,兩者間存在不一致。學生反饋上夜班辛苦,因助產專業為醫療崗位,換崗較困難,93 名(20.71%)畢業生表示如果在擇業之前就了解夜班辛苦,會改變崗位選擇初衷。畢業生就業崗位見表2,畢業生期望崗位見表3。
表2 畢業生就業崗位(n=449) 單位:人(%)
表3 畢業生期望崗位(n=449) 單位:人(%)
2.3 畢業生對學校助產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及教學安 排意見與建議(見表4)
表4 畢業生對助產專業核心課程的反饋意見(n=449) 單位:人(%)
2.4 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相關性及畢業生對課程教學安排意見 382 名(85.08%)畢業生選擇具有相關性,對課程教學建議如下:畢業生普遍認為助產專業專科性強,實踐要求高,目前臨床實習時接生操作、會陰切開縫合操作機會較少,希望學校增加相對應實訓課時,給予針對性訓練;建議增加情景模擬訓練、實戰性訓練。
3.1 繼續做好專業思想教育,確保畢業生就業定位合理 正確的就業觀直接影響就業結果[8],我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開展入學專業教育活動,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指導課程,班主任、各科任課教師會將“慎擇業、穩就業”的觀念[9]灌輸給學生。畢業生從擇業初期到若干年后對醫院級別的就業意向變化不大。有179 名(39.87%)畢業生在畢業時愿意選擇基層醫院,畢業幾年后191 名(42.54%)畢業生愿意選擇基層醫院。與胡芳[10]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本校助產專業學生生源地主要為江蘇省內,本省經濟相對發達,省內各地區醫院待遇普遍較好有關;同時也可能受學校教育影響。
3.2 加強助產專業教學改革,滿足畢業生助產士崗位就業期望 畢業生助產士崗位期望普遍較高,而助產士崗位需求減少,期望與實際存在一定差距,原因可能與醫院產房人力成本、人力資源需求有限有關[11]。提
示學校需加強助產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根據臨床需求改革專業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理實比、教學實訓方法;其次,助產專業的專業性較強、實踐要求較高,助產士應具備扎實的產科理論知識、掌握嫻熟的產科操作技能[12],在臨床實習動手機會壓縮的情況下,學校應增加實訓課時、進行情景模擬及綜合實訓等以彌補畢業生短板,促進就業;再次,學校需及時掌握臨床人才需求動態,近年來三級醫院助產士、產科護士人才需求起點升高為本科或研究生[13],高職畢業生需求較少,作為高職院校,需要主動順應變化,將就業目標定向二級醫院助產、產科護理崗位,了解其人才需求特點,針對性進行培養;此外,學校應建設在線課程資源,幫助護生獲取線上線下學習機會,并提供給學有余力的護生更多提升機會[14],幫助并鼓勵護生繼續深造、參加國家級或省級大賽,爭取獲得國家級、省級、校級獎學金等,為進入三級醫院就業創造機會。
3.3 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培養“一專多技能”型人才 在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教育部提出“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證書制度,希望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建設實現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聯動,重塑職業教育體系,提升“一專多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15?17]。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號角已經吹響,每位職業教育者都應關注“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與課程改革。助產專業應在“1+X”證書制度下加強助產、產科等護理崗位人才培養,并對學生進行技能證書培訓與考核,為畢業生創造機會取得“母嬰護理員”“幼兒照護員”多個技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