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飛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的多發病,主要病因是由于年齡增長椎間盤發生退變,其中纖維環和髓核的含水量下降,纖維環開始出現裂隙,髓核也逐漸失去彈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此基礎上發生損傷或與外力作用下椎間盤會發生破裂,導致纖維環和髓核向后突出,壓迫神經產生腰痛等癥狀,其中腰痛和坐骨神經痛是95%以上患者都會出現的癥狀[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效時手術是最佳治療方案,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是開窗術,此術式便捷操作,手術時間短,復發率較低,但術中造成的創傷較大,導致患者恢復時間較長[2]。椎間孔鏡手術是使用特殊設計的椎間孔鏡和配套手術器械等完成的微創手術,其手術造成的創傷小,并且不會損害脊柱的穩定性,手術安全性較高。本研究旨在探討椎間孔鏡手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介質及TNF-α、IL-10、IL-6 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9 例;年齡36~73 歲,平均年齡(62.57±8.86)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6.82±2.13)年;病變椎體分布情況:腰椎L3~48 例,L4~519 例,L5~S112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8 例;年齡37~75 歲,平均年齡(64.57±9.20)歲;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7.08±2.32)年;病變椎體分布情況:L4~517 例,L3~49 例,L5~S1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臨床疾病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3]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相關診斷標準為參照。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者;②經影像學檢查確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③年齡>35 歲者;④進行直腿抬高試驗后測試結果為陽性者;⑤此前未接受過相關治療者;⑥均有手術治療指征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凝血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④肝腎功能異常、精神行為異常者;存在主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⑤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開窗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臥位,術前定位采用C 型臂X 線機,進行單側椎板開窗術,將病變間隙棘突作為中點做3~4 cm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后剝離棘突軟組織以及椎板后軟組織,使硬膜囊和神經根顯露,切除椎間盤和脫落的髓核組織,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止血,引流后關閉縫合,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觀察組采用椎間孔鏡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進行局部麻醉,于病變節段后正中線旁10~13 cm 進針,在C 型臂X 線機透視下沿椎間盤進行穿刺,切開5~7 mm 的皮膚作操作孔,放置擴張管和工作套管,確定椎間隙位置及穿刺深度后置入椎間孔鏡,取出病變與脫離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后沖洗切口,取出手術器械并縫合,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連續觀察7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術前及術后7 d 的疼痛介質、TNF-α、IL-10、IL-6 水平。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采集空腹靜脈血約5 ml,以3500 r/min 離心15 min 取上清液,采用熒光分光光度法測定血清5-HT、DA、NE 水平。炎性因子水平,采集血液與血清制備法同疼痛介質檢測方法,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長度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疼痛介質比較 術前,兩組NE、DA、5-HT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兩組血清NE、DA、5-HT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觀察組血清NE、DA、5-HT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疼痛介質比較(,ng/ml)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疼痛介質比較(,ng/ml)
注:與對照組術后7 d 比較,aP<0.05;與本組術前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血清TNF-α、IL-10、IL-6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 兩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IL-10 水平較術前均升高,且觀察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L-10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比較(,pg/ml)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 血清TNF-α、IL-10、IL-6 水平比較(,pg/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由于腰椎間盤的纖維環、髓核以及軟骨板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勞損積累和外力因素的原因使椎間盤發生纖維環破裂,導致破裂處的髓核組織從后方或椎管內脫出,造成刺激或壓迫相鄰脊柱神經根,使患者腰部疼痛產生以及雙下肢或一側下肢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出現,是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4]。“開窗”是指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后方進入椎管的一種手術方法,使用咬骨鉗和骨鑿等工具切除部分椎板及關節突,進入椎管使突出的髓核和神經根充分暴露,對神經根所在部位減壓,但手術切口較大,患者恢復速度較慢,且患者脊柱直接暴露空氣中容易發生感染。
椎間孔鏡手術是一種脊柱微創型手術,其手術切口較小,且出血量較少,術后縫合較為簡單,是同類手術中對患者創傷最小的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椎間孔鏡能夠在椎間盤纖維環之外和椎間孔安全三角區之間徹底切除脫垂髓核與增生骨質,使突出髓核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消除壓迫神經導致的疼痛,同時椎間孔鏡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小,且恢復較快,患者接受度較高[5]。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減少,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及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縮短,且術后7 d 觀察組患者血清NE、DA、5-HT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椎間孔鏡手術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癥狀,降低疼痛介質水平,減輕患者疼痛,與蔡進奎等[6]研究結果相符。炎癥反應是能夠導致疼痛的一項重要因素,而腰椎間髓核對硬膜囊和神經根也有致炎作用,因此患者的疼痛癥狀與局部炎癥密不可分。石化洋[7]研究結果顯示,TNF-α 和IL-6 都是由炎癥細胞分泌產生的促炎因子,其是擁有強大生物學效應的內源性多肽,主要由免疫系統細胞生成,TNF-α 和IL-6 可介導多種免疫反應,能夠參與啟動和放大早期炎癥反應,因此TNF-α 和IL-6 水平上升,患者炎癥反應加重,疼痛加重。IL-10 是抗炎細胞因子,也稱為人類細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其通過活化的巨噬細胞來抑制如TNF-α、IL-6 等炎癥因子的表達,其水平降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失衡,患者病情加重,因椎間孔鏡手術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小,可降低術后感染率。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術后7 d 血清IL-6、TNF-α 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血清IL-10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椎間孔鏡手術可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血清IL-10 水平升高,患者炎癥反應減輕[8]。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手術可有效緩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疼痛,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血清IL-10 水平升高,患者炎癥反應減輕,治療效果得到提升,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