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臨床護理工作中,采用疼痛護理干預的價值和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過程中,選擇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間,本院兒科收入的152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樣本后進行隨機分組,納入探討組和對照組各76例。分組后為兩組新生兒采用差異化護理措施,對照組主要運用傳統護理方案,而探討組實施疼痛護理干預模式,在各項護理工作結束后,對比兩組新生兒的疼痛分級、各項生命體征情況,評估疼痛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和效果。結果:經過差異化護理后,運用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足跟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42例,占比為55.26%,中度疼痛30例,占比為39.47%,重度疼痛4例,占比為5.26%;足跟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17例,占比為22.37%,中度疼痛50例,占比為65.79%,重度疼痛9例,占比為11.84%;探討組新生兒疼痛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44例,占比為57.89%,中度疼痛29例,占比為38.16%,重度疼痛3例,占比為3.95%;采取常規新生兒護理方法的對照組,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21例,占比為27.63%,中度疼痛49例,占比為64.47%,重度疼痛6例,占比為7.89%;對比發現經過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其疼痛程度更輕,顯著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采用疼痛護理干預前,兩組新生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從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平均動脈壓三項進行對比,并無顯著差異性(P>0.05)。經過疼痛護理干預以后,兩組新生兒在受到刺激后,探討組新生兒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平均動脈壓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新生兒,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新生兒臨床護理的過程中,運用疼痛干預護理模式,對于降低新生兒疼痛程度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因此,在新生兒臨床護理時,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疼痛護理干預的重視度,積極探索疼痛護理干預的有效運用策略,繼而逐步提升新生兒臨床護理質量。
關鍵詞:疼痛護理干預;新生兒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2-v -02
引言
由于新生兒階段無法實現自主表達,護理人員對于新生兒疼痛的感知往往重視度不足,并未意識到有疼痛導致的應激反應,對新生兒的消極影響。伴隨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發現新生兒雖然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疼痛,但是能夠通過四肢肌張力、哭聲、呼吸頻率變化表達,護理人員應加強觀察,并采取有效的疼痛護理干預手段,降低新生兒的疼痛應激反應,為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和發育奠定堅實基礎。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過程中,選擇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間,本院兒科收入的152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樣本后進行隨機分組,納入探討組和對照組各76例。探討組新生兒包含男36例、女40例,胎周分別在33-40周,平均胎周圍(37.52±3.54)周,新生兒體重為2-3kg,平均體重為(2.31±0.25)kg;早產兒15例,足月兒61例;對照組新生兒包含男39例、女37例,胎周分別在33-40周,平均胎周圍(37.01±3.47)周,新生兒體重為2-3kg,平均體重為(2.30±0.31)kg;早產兒16例,足月兒60例;仔細對比兩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發現無論是體重、胎周均無顯著差異,對比并不會影響統計學結果。
(二)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主要采取常規護理方案,其中包含新生兒基礎護理、用藥護理和皮膚護理。探討組新生兒則立足常規護理方案,為新生兒實施疼痛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體位護理:為有效降低新生兒的疼痛感受,可以為其保持屈曲位,或者鳥巢式體位,促進提升新生兒調節能力。在為新生兒展開足跟采血的過程中,可以幫助新生兒調節俯臥位狀態,增強新生兒的舒適度,降低采血的疼痛感。
2.袋鼠式護理:在開展新生兒臨床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盡量采取站立位抱新生兒,為其提供充足的安全感,達到新生兒生理穩定的狀態。
3.母乳喂養:在新生兒降生以后,兒科護理人員應指導母親盡可能采取母乳喂養方式,并為其提供母乳喂養的健康知識,對其母乳喂養進行針對性指導。
4.非營養吸吮:在疼痛護理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采取安慰乳頭,幫助新生兒訓練吸吮動作,使其得到良好的鍛煉。
5.嗅覺安撫:事實上新生兒對嗅覺同樣具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在疼痛護理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在新生兒頭部位置,放還有香蘭素的紗布,達到安撫新生兒情緒的作用。
6.葡萄糖水護理:護理人員在降低新生兒疼痛感的過程中,可以為其提供一定量的葡萄糖水,使其服用后疼痛感有所緩解和降低。與此同時,護理干預實施的過程中,應重視新生兒的分娩方式和出生日齡,相關研究表明,新生兒的疼痛程度與其出生日齡和生產方式具有很大的關聯性,應進一步提高重視度。
7.非藥物護理干預:相比傳統新生兒疼痛的過程中采用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方式的便捷性更高,且降低了藥物治療的風險隱患問題。
8.注意疼痛護理干預的方法和時機:護理人員在新生兒護理的過程中,可以采取相應的刺激方式降低新生兒的疼痛感。臨床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疼痛刺激新生兒的狀態體現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所以在疼痛護理干預的過程中,可以在合適時機采用有效刺激。針對處于饑餓狀態或熟睡中被刺激性的新生兒,往往其疼痛程度更高。對此,護理人員可以采用腳底按摩的形式,降低新生兒的疼痛感受。
(三)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臨床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并對計量資料進行數據檢驗,評估數據信效度,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比驗證方式,計量資料以中位均值法驗證,以(P<0.05)代表數據結果差異產生的統計學依據。
二、結果
(一)兩組患兒足跟采血1min后疼痛分級對比
經過差異化護理后,運用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足跟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42例,占比為55.26%,中度疼痛30例,占比為39.47%,重度疼痛4例,占比為5.26%;足跟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17例,占比為22.37%,中度疼痛50例,占比為65.79%,重度疼痛9例,占比為11.84%;探討組新生兒疼痛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二)兩組患兒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對比
經過差異化護理后,運用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44例,占比為57.89%,中度疼痛29例,占比為38.16%,重度疼痛3例,占比為3.95%;采取常規新生兒護理方法的對照組,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21例,占比為27.63%,中度疼痛49例,占比為64.47%,重度疼痛6例,占比為7.89%;對比發現經過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其疼痛程度更輕,顯著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三)兩組新生兒刺激3min后各項生命體征情況
在采用疼痛護理干預前,兩組新生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從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平均動脈壓三項進行對比,并無顯著差異性(P>0.05)。經過疼痛護理干預以后,兩組新生兒在受到刺激后,探討組新生兒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平均動脈壓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新生兒,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三、討論
伴隨臨床對新生兒疼痛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新生兒并非無法感知疼痛,而是可以通過其他生理反應來表達疼痛,證明疼痛對于新生兒客觀存在。新生兒在生長與發育的過程中,由于疼痛刺激而產生的應激反應,對其生長發育具有深刻的影響作用。所以在新生兒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加強對疼痛護理的重視度至關重要。傳統的臨床護理模式,在對新生兒疼痛護理重視度普遍較低,需要對有效的疼痛護理干預手段加強研究。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深入分析疼痛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的積極作用,結果顯示:經過差異化護理后,運用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足跟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42例,占比為55.26%,中度疼痛30例,占比為39.47%,重度疼痛4例,占比為5.26%;足跟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17例,占比為22.37%,中度疼痛50例,占比為65.79%,重度疼痛9例,占比為11.84%;探討組新生兒疼痛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44例,占比為57.89%,中度疼痛29例,占比為38.16%,重度疼痛3例,占比為3.95%;采取常規新生兒護理方法的對照組,采靜脈血1min后疼痛分級情況分別為:輕度疼痛21例,占比為27.63%,中度疼痛49例,占比為64.47%,重度疼痛6例,占比為7.89%;對比發現經過疼痛護理干預的探討組新生兒,其疼痛程度更輕,顯著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采用疼痛護理干預前,兩組新生兒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從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平均動脈壓三項進行對比,并無顯著差異性(P>0.05)。經過疼痛護理干預以后,兩組新生兒在受到刺激后,探討組新生兒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平均動脈壓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新生兒,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臨床護理的過程中,運用疼痛干預護理模式,對于降低新生兒疼痛程度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因此,在新生兒臨床護理時,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疼痛護理干預的重視度,積極探索疼痛護理干預的有效運用策略,繼而逐步提升新生兒臨床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婧婧.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對出現疼痛新生兒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觀察[J].現代養生,2021,21(08):51-53.
[2]楊青娟.研究疼痛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4):122-123.
[3]郭玉琴.疼痛護理干預策略應用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個體的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20,6(11):166-169.
[4]蘭芬芬.疼痛護理干預在新生兒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22):109-110.
[5]陸新華.疼痛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致痛操作中的應用有效性評價[J].保健文匯,2019(09):214-215.
[6]孫維.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患兒疼痛的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6):163-164.
作者簡介:姓名:張翠麗,出生年月日:1987.02,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北石家莊,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主管護師,畢業院校:華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 新生兒護理,疼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