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思源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呈現非常迅猛的姿態,但同時在迅猛的發展之下,也意味著我國經濟會因發展速度過快而導致不穩定的狀態,因此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內容。對此本文總結了前人學者在利率市場化方面的研究內容,簡單闡述了我國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歷程以及我國在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后站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角度,提出了應對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金融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
利率不僅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貨幣政策調節的重要手段,也是影響金融機構盈利多少的重要因素。自中國人民銀行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以來,通過放開存貸款利率浮動上下限、完善LPR報價機制等多種方式,不斷推動我國金額利率市場化。而隨著金融利率市場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金融機構以存貸差為主要贏利點的傳統發展模式受到挑戰,贏利能力的下降促使金融機構不斷挖掘新的盈利渠道。
一、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文獻資料綜述
(一)國內文獻綜述
通過篩選相關的國內文獻,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或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模式、風險管控方面做研究。比如學者張玲(2017)提出了目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基本完成,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更利于我國進行資源配置的優化,但同時也為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對此學者張玲利用分析法發現了目前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利率市場化會影響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凈利差;第二個方面是利率市場化會導致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提升;第三個方面是利率市場化會影響商業銀行的客戶結構。同時學者張玲還提出了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提高盈利能力的新方法,分別有:1、提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比重,減少凈利差帶來的影響;2、加強利率風險管理;3、轉變銀行服務模式,增強金融創新能力,4、做好市場細分化,制定差異化的競爭戰略。當然,學者張玲在這方面的研究會更偏向理論陳述,其研究過程并沒有在論文中多加敘述。
(二)國外文獻綜述
在國外文獻方面,通過查詢前人學者資料發現,大部分的國外學者在研究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是研究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具體措施。學者Leite Sérgio Pereira和Sundararajan V(1990)則是探討了當行政利率向市場利率過渡時,有助于商業銀行評估利率適當性的指標,以及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因素。最終eite Sérgio Pereira和Sundararajan V兩位學者經過研究之后,得出結論是:利率市場化需要通過市場運作的間接貨幣管理技術取代行政設定的利率。
除此以外,國外也有較多關于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對金融市場及政策的研究。比如學者PorterNathan和Takats Elod(2009)考察了1992-2006年,這十四年間中國的a股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抑價情況,發現中國首次公開募股呈現出巨大的抑價,于是基于監管機構預先確定的固定市盈率,采取了更進一步的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結果表示中國最具約束力的利率控制是通過控制存款利率上限,而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可能會導致更高的利率、抑制邊際投資,并提高中介和貨幣傳導的有效性。
二、我國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歷程
現階段我國金融利率市場化還處于發展階段,從宏觀角度看可以分為兩種發展模式,一方面是政府“有形的手”,可以通過不斷規范、建立健全市場化利率體系,來培育利率市場基準利率;另一方面市場作為“無形的手”,也在發揮作用,不通過斷放開存貸款利率浮動上下限,推動存貸款利率不斷向市場化利率靠攏。
其中存款基準利率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對于穩定利率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在2015年全面放開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并明確規定:長期保留存款基準利率的同時需要積極發揮存款利率對于市場正常秩序重要作用。而貸款與存款的客戶屬性不同,金融機構根據不同客戶的不同條件,利率有差異化和定制化空間。
我國第一次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里,從此便先后開放了貸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行政管制,并于2019年推動了LPR改革,通過MLF去強化了貸款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的關系,到了2021年,則通過優化利率存款利率上限的方式,讓長期存款和短期存款之間的利率差有所減小,確保了銀行存款的合理期限結構。
總的來說,我國利率的傳導機制在不斷地改革發展下已有了較為明顯的政策傳導效應,市場利率化對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及決策機制的影響不斷顯現。
而從目前來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金融機構回歸市場利率定價主導地位,隨著金融機構規模的發展壯大,機構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以存貸款利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方式受到挑戰,出現貸款利率走低和存款成本上升的情況,傳統存貸業務收入出現大幅度下降。二是金融機構需要調整收入結構,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和利潤增長點來應對利率市場化影響,不斷優化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從而提升盈利能力
三、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提升金融機構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能力
因為金融機構一直在我國金融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能夠給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打好牢固的基礎,是需要通過去提升金融機構面對利率市場化的適應能力。那么具體來說,在進行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去為金融機構建立利率定價關系以及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建立這兩項管理制度,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在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針對各類金融風險進行預判,從而去適應市場上的變化。
(二)在經濟新常態下完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場
在經濟常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金融制度必然會隨著改革的進程而不斷完善,所以為了提高金融市場的控制管理水平,為了有效推動金融利率市場化的全面進程,為了能夠全方位優化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的情況,必然需要針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宏觀調控。具體來說,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可以將利率與市場利率進行結合,建立起更加規范的金融管理政策,從而促進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規范化管理金融貨幣市場。
四、金融機構如何應對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
(一)尋求精細化、多元化發展,持續優化收入結構
1、金融機構需要走精細化發展道路。
在市場利率化的大背景下,結合自身經營發展實際情況,不斷深挖潛在中小客戶,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實現信貸業務的精細化發展,不斷提高收入質量。
2、金融機構需要就中間業務進行創新。在金融機構內部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在中間業務產品的種類、服務渠道、營銷方式上推陳出新,加強金融科技規模布局,增強客戶粘性。
3、優化金融機構的收入結構。對于收入結構的優化措施,金融機構業務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業務發展。具體來說,投入資源尋求多元化發展,拓寬收入渠道,如積極開展資訊類、投資銀行類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提高投資收益占比,實現財務轉型。目前我國金融機構還存在一個問題,即是過于依賴利息收入,因此在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時候,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雖然目前依然是通過利息收入來獲得盈利,但是也需要不斷的去擴大非利息收入,注重多元化發展。
(二)關注利率波動,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1、建立風險監測機制
金融機構應積極建立利率市場化風險監測機制,針對利率波動開展日常動態化監測,做好對利率、信用、流動性等各類風險的計量工作,不斷提升風險預警能力。
2、建立內部利率傳導機制
利率市場化給金融機構帶來了經營環境、風險決策環境、長期發展戰略目標等多方面挑戰,金融機構要以利率傳導機制為抓手,緊緊圍繞市場利率化這個核心,形成定價合理的利率基準曲線,不斷提升內部管理質效,在資產端、負債端突出國家政策意圖,完善利率在業務條線間的傳導機制效應。
3、建立風險決策機制
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經營情況,明確與發展定位相適宜的風險偏好程度,建立多元化風險偏好設定體系,形成以收益為引導目標的風險管理模式,以穩健的風險決策機制不斷提升金融機構綜合競爭力。
(三)強化資產質量管控,降低經營成本
目前市場利率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具有的資產規模、質量對盈利能力有較大影響,因此更應該協調好資產規模發展與資產質量管控之間的關系。金融機構需要通過強化風險管控理念,不斷完善現有風險管理體系,強化科技在金融產品中的運用,注重資產質量的管控,做好貸前審查與貸后管理,加大不良資產處理力度,確保資產的流動性與安全性。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必然會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為了保障我國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正常推進,需要發揮出金融機構在此方面的管理作用,讓金融利率能夠處于科學合理的水平。因此在進行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重視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還需要重視金融機構對于利率市場化的適應程度,那么針對提升金融機構而言可以嘗試的措施有:1、持續優化收入結構;2、提升風險應對能力;3、強化資產質量管控。
參考文獻:
[1]張玲.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J]. 現代商業, 2017, 000(029):102-103.
[2]樊夢. 經濟新常態下中間業務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影響的研究[D]. 安徽大學, 2019.
[3]黃志軍. 利率市場化下競爭與價值鏈流程再造——金融改革深化與經濟新常態下的戰略抉擇[J].? 2021(2015-7):9-11.
[4]趙麗娟. 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研究[J].? 2021(2015-1):13-15.
[5]張惠芬. 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研究[J]. 中國商論, 2020, 000(003):P.45-46.
[6]徐欣然. 中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現狀及問題研究[J]. 新商務周刊,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