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
摘 要:所謂“組合”就是芭蕾舞基訓課的主要開展形式,不同組合的編排構成了芭蕾舞基訓課的主要內容,換言之芭蕾舞組合編排決定了其基訓課的展開方式,是學生適應基訓課并在課程中得到能力素養提升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對芭蕾舞基訓課概念、價值的闡述,對該課程中組合編排的原則進行推理分析,得出結果,以供相關從業人員汲取借鑒。
關鍵詞:芭蕾舞;基訓課;組合編排
芭蕾舞基訓課形成于17世紀后半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巴黎創辦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學院為古典芭蕾舞基礎課程教學的開辦帶來了推動,芭蕾基訓體系在這一背景下形成,使芭蕾最終形成了一門科學、系統、規范的學科。然而芭蕾舞在我國雖然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和顯著的發展,但有關芭蕾舞的教育一直不夠系統,僅憑借教師的經驗對學生的基訓課進行組合編排,不符合芭蕾舞基訓課科學、合理的原則,對于不同的學生,同一個教學經驗也未必能為其訓練帶來藝術性,這讓國內芭蕾舞基訓課的開展遭遇了瓶頸,相關教師必須要通過對基訓課概念、價值等的梳理厘清該課程組合編排的基本原則,以為其教學的展開帶去促進。
一、芭蕾舞基訓課概述
1.概念、內容
芭蕾舞在廣義上是指歐洲大眾舞蹈,狹義上是15世紀歐洲發展出來的集審美與技術、規范為一體的古典舞,其在17世紀基本形成科學、嚴謹的基礎訓練教學體系,又經歷了歷代舞蹈藝術家的改良,芭蕾舞基訓課最終演變出了規范、系統的教學模式。我國出現第一部芭蕾舞基礎訓練教程是在1963年,算是國內芭蕾舞教學的啟蒙,但隨著芭蕾舞學科化(教學專業化)的發展,現有的基訓課內容體系呈現出了諸多不足,教師們也希望通過系統基訓體系的編纂或基訓內容(組合)編排原則的確立將“開、繃、直、立”四要素的訓練內容以更科學、人性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身體各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使其藝術審美最終走向協調高雅。因此芭蕾舞基訓課的組合編排原則的挖掘和把握十分關鍵,教師也要通過總結原則,將上訓練組合、中間練習組合(脫把練習)合理穿插、編排,讓芭蕾舞基訓課的開展更加有的放矢。
2.形式、價值
芭蕾舞基訓課的課堂組合形式也是其基本的訓練方式,其價值在于服務舞臺表演,為高難度、技巧的芭蕾舞訓練、表演奠定基礎,使學生在應對腳尖舞蹈和變奏舞曲時具備過硬的基礎素質。基訓課的組合編排一般具有內容相互統一的特點,以保障編排出的組合形式更具有訓練價值。然而芭蕾舞基訓課的組合形式多樣,如何編排是體現芭蕾舞基訓課是否科學、系統的前提條件。微觀角度去劃分,不同的年紀、學生個體的差異、教師的水平、經驗習慣等都是基訓課組合編排需要參考的依據,但從宏觀角度去界定,組合動作是否能符合教學的功能性要求,動作對于不同年紀的學生乃至于不同學生個體是否具有合理性,組合動作之間銜接是否自然順暢、是否具有一定美感也是教師在編排組合動作過程中要顧及到的內容。基于不同教師的舞蹈經驗、藝術素養、習慣不同,細追究基訓課組合動作編排的影響因素對基訓課效果呈現屬于精益求精,而宏觀地確立基訓課組合動作編排原則更有益于相關課程的系統化開展。
二、芭蕾舞基訓課的組合編排原則
1.目的性原則
芭蕾舞基訓課的組合編排首先要滿足其目的性原則,即體現訓練的價值。芭蕾舞基訓課按照訓練程序可分為地面部分、扶把部分和中間部分,其中地面部分需要學生身體坐于地面或平躺在地面訓練腳部、腿部的動作,其目的在于為腿腳的外開鋪墊基礎,幫助學生后期訓練重心穩定;扶把部分需要學生把桿對身體肌肉骨骼以及韌帶進行訓練,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平衡感與肌肉靈活性;中間部分是扶把部分的延展,需要學生在扶把部分的基礎上增加頭和手臂的動作,目的在于對學生的協調感進行訓練。如連串的Battement tendu動作中手臂和頭部的動作并不難,只是重心的轉移或方向的轉變,但做這一動作需要學生將手脫離桿,主要鍛煉的是學生的身體協調和脫桿狀態下如何保持外開。教師在設計組合動作時需要明確訓練的目的、價值,讓學生實現動作訓練難度的逐層增加,以讓學生在基訓課中能夠夯實好舞臺表演基礎。
2.合理性原則
雖然芭蕾舞基訓課的組合編排要根據教學目標主題制定內容,但是保證編排內容的合理性也是相關教師需要參考的一項原則。眾所周知任何一項學習的展開都是從易到難,即便芭蕾舞基礎動作的學習都是單個展開,但當學生進入到組合練習時必須要考慮學生身體的綜合情況與舞蹈訓練水平,為突出訓練價值一味地開展高強度訓練不符合芭蕾舞基訓課科學合理的特質,后期也會為學生的訓練、表演帶來很多問題。《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訓練教程》中孟廣城教授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設置了芭蕾舞基訓課組合編排的方法(原則),其中低學段的學生以單一動作元素的訓練為主;中學段的學生要在基本熟悉基礎動作的前提下加強對動作規范的掌握,中學段的學生基本開始涉及簡單的組合形式,一段時間后教師還可采取簡單組合形式與復雜組合形式較差訓練的方法增進學生對動作的把握;而高學段學生則以綜合性組合訓練為主,訓練內容對學生技巧的把握的考察更多一些,如對Battement tendu的進階式訓練,高學段學生要將接觸地面的擦地動作轉為離地25度的踢腿動作,且要求動作快速有力,配合2/4拍的背景音樂。
3.審美性原則
最后需要注意的組合編排原則是審美性原則。雖然芭蕾舞基訓課是為學生練習更高難度動作和登臺演出打基礎的,教師也不可忽略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應結合訓練音樂風格、芭蕾舞隊的隊形排布等設計組合動作,讓學生在訓練中動作與動作之間完美銜接,學生與學生的配合更加協調柔和,以體現訓練的藝術性,同時讓學生在訓練中充分感受到芭蕾舞的高雅與優美。物理學家肯尼斯·洛斯在《舞蹈的物理學》一書中對芭蕾舞的藝術性做出了討論,認為漂浮凝固的動作造型若要具備美感,需要經過精心的物理編排設計,雖然這對大多數芭蕾舞教師而言過于嚴苛,但也能體現出芭蕾舞動作的美學——力量、柔韌度與平衡感的配合,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組合編排協調性、藝術性的探索。
三、結語
芭蕾舞作為西方文化衍生出的舞種,不論發展還是落實到教育都比較早,在西方國家已經形成了科學、嚴謹的基礎訓練教學體系。然而在國內,芭蕾舞屬于外來舞種,對于其教學的研究還比較空缺,尤其教學理論方面的內容十分匱乏,導致教師們都在根據個人的經驗對相關基礎訓練的內容進行設計。然而教師在編排基訓課的動作組合時必須要對基訓課的價值性、科學性及藝術性進行考慮,圍繞目的性、合理性、審美性的原則展開編排,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更加美好,自身的提升更加迅速。
參考文獻:
[1]杜昕芮.芭蕾基訓課堂組合形式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及價值研究[J].戲劇之家,2021(06):105-106.
[2]賈迪蕊.從芭蕾教學課堂看舞蹈美的“時”“空”“力”——以基訓課程的編排與教授為例[J].藝術大觀,2020(05):48-49.
[3]關旭. 芭蕾基訓課堂組合形式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及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4]孫丹萍. 古典芭蕾基訓課對舞蹈專業學生柔韌素質的影響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
[5]王姝.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組合編排原則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05):182-184.
[6]胡晨. 以一、二年級為例探索低班芭蕾課堂訓練中教師應具備的行課能力[D].北京舞蹈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