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勝皇
摘 要:170年前,在廣西金田村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這場起義聲勢浩大席卷了大半個中國,給予了腐朽的封建政權以沉重打擊,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也是近代中國農民階級挽救中國危亡的一次勇敢嘗試,盡管它以失敗告終,但它作為農民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對于研究無產階級領導的中國革命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農民階級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中國革命的勝利決不能忽視農民的力量,然而歷史證明,農民階級獨自進行革命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客觀上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根本上還是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農民階級無法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原因。
關鍵詞:農民階級;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中國近代戰爭實質是農民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革命,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最廣大的的農民階級,這是中國國情決定的。那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革命勝利了,而早期的農民革命的代表——太平天國運動卻失敗了,區別在于領導階級的問題。我們在分析無產階級領導革命的正確性時,相應的也要分析其他階級,如農民階級為什么不能成功領導中國革命。
一、從農民階級自身特點的分析
(一)農民革命中的農民階級來源復雜
中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一次次的社會變革,農民往往是其中最大的革命力量,而革命性最強的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貧農,但僅僅是貧農,是無法形成革命力量的,通常要與中農相結合,因為中農相對于貧農來說有一定的文化,可以為革命活動提供方向。太平天國運動中主要的革命力量便是貧農和中農階層,例如,洪秀全是多年不第的秀才,馮云山是鄉村塾師,都是中農出身;楊秀清和蕭朝貴是“燒炭佬”,屬于貧農階層。他們具有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權的革命理想,同時對待帝國主義不卑不亢,是革命中極為重要的力量。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貧農大群眾”乃是“打倒封建勢力的先鋒”“革命大業的元勛”,沒有這一階層,“決不能打到土豪劣紳,完成民主革命”[1]。毛澤東對于農民在革命作用中的發揮是持肯定態度的,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光靠它自己是難以實現革命勝利的。
“我們經常看到社會基礎不動而奪取到政治上層建筑的人物和種族不斷更迭的情形”,[2]馬克思認為太平天國運動也只是中國歷史上朝代不斷更迭的情形中的一種,因為它的變革是“社會基礎停滯不動”的變革。事實也是如此,封建時代的農民不能與先進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等到了推翻舊秩序,面對建立新秩序時,他們提不出更好的社會方案,“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美好愿景在革命前期確實吸引了廣大農民,但因其空想性無法實現,農民見不到“天國”在現實中的存在,洪秀全等為維持統治也只得依靠舊有生產關系,農民勞役賦稅不減反增,天國滅亡也是必然的。
胡繩在《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書中指出,在農民革命中還存在大批的游民,他們“富于社會經驗”“更多權變機靈”,在戰斗中具有勇氣,甚至在革命中成為領導力量,同時給革命的隊伍帶來了“無組織性、無紀律性、流寇主義、單純破壞性這些壞東西”[3],太平天國本身不能對這些壞東西進行思想凈化,這使得成為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因素。無產階級在后來的革命中非常重視流寇主義問題,1929年12月,毛澤東在《關于糾正黨內錯誤的思想》一文就提到,“故肅清流寇思想,實為紅軍黨內思想斗爭的一個重要目標”[4]。
(二)太平天國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甚至陷入宗教迷霧等
1926年,惲代英提到太平天國時講,“洪秀全既自稱為天王,便封他的伙伴為東王、南王、西王、北王等。可是感情是靠不住的,沒有主義的人,一有誤會,便找不到感情這個東西了!”[5]太平天國不能提出先進的理論來號召大家,無法運用科學的政治語言向同盟軍和整個民族宣告他們的起義的目的和未來的方向,那么如何論證他們的造反合理性呢,和歷代農民起義一樣,太平天國選擇借助“君權神授”來立自己的道統,洪秀全把“拜上帝教”作為建國的思想根基。
借助宗教的神秘力量,太平天國在革命前期爆發出極強的戰斗力,一方面,宗教思想可以將松散的農民結成一個統一的組織,并且士兵們得到“神”的保佑,在戰場上爆發出悍不畏死的勇氣,另一方面,對神的虔誠要體現在生活中,比如禁止奸淫、吸煙、酗酒等,這種道德規范有利于保持部隊嚴明的紀律。但是,在革命的中后期,宗教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信仰“洋教”不僅使廣大知識分子厭惡,團結不了其他反清的農民勢力,而且也使得自己陷入宗教迷霧。李秀成在兵敗后自述說,他們早已不信“天主父兄”那套宗教語言,宗教儀式也只是流于形式,太平軍無法再依靠宗教來凝聚戰斗力了。
農民階級在革命中往往宣揚神鬼,來給自己造勢。歷史上陳勝吳廣起義要篝火狐鳴, 元末韓山童借助“石人一只眼”,白蓮教宣傳“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等等。農民階級沒有先進理論指導,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也還在萌芽之中,故而連資本主義思想都無法提出。洪仁玕在香港接觸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作了《資政新篇》,里面提倡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這明顯是有進步意義,但是有兩個問題,封建土地關系不消滅,如何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再者,在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迫下,民族資本主義如何發展壯大,這回避反帝反封建的重大歷史命題。盡管他的理論有資本主義的進步色彩,但這一理論給不了農民革命如何走向勝利的答案。
(三)領導層的斗爭內訌、腐化墮落,革命目標的喪失
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無數危險與考驗,其中黨中央的分裂是中國革命最危險的時刻之一。“長征路上,如果不是黨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進一步明確黨指揮槍的原則,我們就不可能爬過雪山、走出草地,就很可能重蹈石達開的覆轍。” [6]然而受制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的領導層不可避免的陷入爭權奪利。1856年,天京變亂,東王楊秀清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曾經的革命兄弟為爭奪權力而爭斗,胡繩認為,“這就是小生產者的狹隘觀念的表現,又是受地主階級意識侵蝕的結果。” [7]
郭沫若寫完《甲申三百年祭》,毛澤東看后大為贊賞,文中對李自成失敗的教訓做了總結,毛澤東將其作為整風文件,還要求其整理太平天國的經驗。太平天國運動和李自成的農民運動是有共同點的,其教訓極其相似,都是入京后迅速墮落腐化。洪秀全制定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貴賤宜分上下, 制度必判尊嚴”,天王出行竟要64人抬大轎,連基層小官兩司馬(管25人的小官)也要4人抬轎。黨的建設工作是無產階級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然而曾經立志革命的貧苦農民進入大城市后,就被糖衣炮彈所打敗,顯然,農民階級沒有自我凈化、自我革命的能力,來維持隊伍的純潔性。
(四)無法聯合其他革命勢力,內部缺少人才
前期太平天國利用拜上帝教維持隊伍內部的統一性,但對于其他農民革命力量來講,太平天國的宗教成了狹隘的宗派,其他革命勢力無法認同“天父天兄”的說法,太平天國也未能與他們相配合進行革命。例如1853年小刀會發動起義,其死守上海期間,太平天國一直未對其積極援助。同時各地起義軍很多是江湖幫會起家,隊伍內游民成分很大,只想戕官劫庫,占山為王,沒有遠大的政治目標,遇到清廷給予高官厚祿的誘惑,便立馬倒戈。例如在捻軍的苗沛霖,其人首鼠兩端,與清廷欽差大臣勝保暗通款曲,將英王陳玉成謀害。
歷代農民革命的成功,免不了招賢納士,太平天國得不到知識分子群體的支持也與其反對孔子、毀滅儒教的偏激文化政策有關。天下文人士子尊崇儒學,太平天國強制推行拜上帝教,不僅排斥孔孟,毀滅佛道,甚至禁止崇拜祖先,這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相違背。曾國藩等地主階級借此大肆宣傳,曾國藩為此作《討粵匪檄》,“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并且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大批擁有經世之學的知識分子投向了清王朝。
(五)沒有切實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后期脫離群眾
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內容,這是無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一條寶貴經驗。1947年,董必武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太平天國是農民起來要解決土地問題,但由于客觀的障礙與領導者本身的錯誤,也沒有結果。”[8]誠然,太平天國提出了自己的土地綱領,其文件是《天朝田畝制度》,使土地天下人共有,徹底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然而《天朝田畝制度》建立的不過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平均主義的理想社會,但在現實中太平天國首先要完成的是推翻清廷統治,并建立新的封建等級制度,因此保留舊的封建生產關系,繼續“照舊交糧納稅”,土地“天下人共有”只能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在太平天國攻取南京后,也擁有江南富庶地區,但未能建設自己的根據地,發展戰時生產,它的戰略重心還在“取民”上,帶有流寇主義作風。太平天國宣傳“凡物皆天父賜來,不須錢買”,這對于物質分配有很好的想法,確實吸引了貧苦農民,可是物質如何生產卻不曾考慮,一應所需全部轉嫁到民間。在安徽旌德縣的一個太平軍將領需要籌集物資,給當地的鄉官下命令:要求每旅籌集1000兩餉銀,1000斤食油,1000斤鹽,而當時太平天國規定每旅是500戶,就是讓500戶農民,在交納完國家的田賦外,還要交納錢油鹽等物1000斤!在戰爭時期此類事很多,太平天國不組織生產,不打造“南泥灣”以供應軍需,所需物資只能由農民承受,底層農民負擔沉重更甚清庭,以致太平天國占領區頻發民變。
(六)落后的地方管理制度,激化與民眾矛盾
人民群眾不信任太平天國,其中一點便是上文出現的“鄉官”,天平天國在地方實行“鄉官制度”,所謂的鄉官是通過當地居民選拔出來的,表面上具有基層民主的意味,在一些地方上打擊了地主階級,但在更多的地方,鄉官還是由“能力大”的舊地主或是與地主相密切的人充當,貧民無錢無勢很難擔任鄉官,舊的社會秩序是依然存在的。
很多鄉官沒有革命覺悟,常常橫征暴斂、魚肉百姓,民眾與鄉官的矛盾很大,致使民變時常發生,同時太平天國不思安撫百姓,動輒將反抗民眾打殺,又進一步激化民眾對太平天國的仇恨。浙江某地鄉官顧午花“貪酷舊規,以零尖插替浮收”,被鄉民們“裂其尸為四五塊”,安徽某地鄉官吳彩屏“作威苛費”,遭當地百姓“執而投諸深洞之中”,太平天國任命的這些鄉官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反而被憤怒的群眾打死,太平天國不思安撫,卻派出軍隊報復。顧午花死后,“賊以顧為忠,復焚劫民間為顧復仇”,吳彩屏死后,其子告發,“引賊報仇, 頗多燒殺”[9]。
二、從反動勢力異常強大的分析
(一)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
太平天國面對的反動勢力主要是地主階級、買辦階級和帝國主義,清政府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鴉片戰爭始,清政府對待帝國主義的態度總是搖擺不定,當看到侵略者“退卻”了,統治者決心斗爭到底,當時局稍遇挫折,卻又想講和,任由侵略者威逼訛詐,“這種戴花翎的漢奸,是中國喪失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在戰爭中實行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然而“同農民起義軍作戰時總是決心很大的”[10],因為在統治者看來,農民會打倒皇帝建立新朝,而帝國主義并不會。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占北京,火燒圓明園,但清政府仍然認為其可做朋友,因為“該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清政府把人民群眾當做真正的敵人, 甚至在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時都繼續與太平軍作戰而沒有派兵回援京師。清政府對內強硬、對外妥協,深刻地體現其極端腐敗無能和反人民的立場。
買辦階級是依附于帝國主義,剝削人民的反動勢力,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這些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的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11]。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買辦官僚吳健彰便是買辦階級中的典型人物,他為鎮壓農民革命積極奔走,穿梭帝國主義之間,以尋求幫助。“在1853年3月至6月間,吳健彰與在上海的外國洋行頻頻交易,以高價向美國副領事、旗昌股東金能亨及其他外商租得舊船數只”“吳還于1853年年底以關稅為抵押向外商借了一筆債,用來雇募船炮攻擊起義軍”[12]。買辦階級依附于帝國主義生存,對于任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買辦階級都是十分厭惡的,并誓要消滅的。買辦們利用自身熟悉洋情的特點,積極勾結帝國主義消滅一切革命活動。
(二)帝國主義的反動性
一開始帝國主義對于太平天國并不是打擊消滅的態度,他們采取了較為聰明的辦法是“中立”,一些外國傳教士認為,信奉上帝的太平天國取得勝利將對基督教的傳播大為有利,并且西方國家的地位會因太平軍的勝利而得到提高。但在各國觀察后發現,不僅是宗教信仰上有本質不同,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國的統治損害到了它們的利益。美國公使麥蓮在一份報告中說:“他們的來源是內地的盜匪群……他們是不值得文明世界之重視的。”所以帝國主義根本不會采取“中立”態度,他們的“中立”只是為了進一步訛詐清政府,攫取更大利益,當帝國主義對清政府開出的價錢滿意,并且鎮壓革命的形勢成熟,他們會迅速行動。1863年,李鴻章依靠“常勝軍”(戈登的洋槍隊)的協助,成功進兵蘇、常等地區,而且李鴻章的湘軍也爭取到帝國主義的支持,“現雇洋人數名,分給各營教習。又募外國匠人由香港購買造炮器具。”[13]
然而太平天國對于帝國主義的“中立”態度認不清楚,并將其視為有共同宗教信仰的“洋兄弟”。李秀成進軍上海受到英法軍隊的攻擊,撤兵時送信給英、美、葡公使:“唯我仍念同教兄弟之情……仍與我等和好為美乎?”太平天國對于帝國主義的反動性毫不清醒,只有現實的斗爭才能撥開宗教的迷霧,打醒起義軍。
《北京條約》簽訂之后,帝國主義展露出嗜血的獠牙,將同為信仰上帝的太平軍視為死敵,它們發現維護清政府的統治更符合它們利益,它們竭盡全力絞殺人民進步事業,并與腐朽的統治階級結成反革命同盟。
三、結語
毫無疑問,太平天國運動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它向帝國主義以及封建勢力展示出強大的農民力量,但農民階級并不代表先進的生產方式,盡管農民階級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于固有的階級局限性,斗爭的目的是用一種剝削制度取代另一種剝削制度,因而,太平天國斗爭的革命性和進步性是有限的,只依靠農民階級自己是無法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徹底勝利的。無產階級代表新的生產方式,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并擁有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理想,歷史也證明,中國革命的勝利必然由無產階級的領導實現。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1頁。
[2]李穎.再論馬克思關于太平天國的評價問題[J].廣西社會科學,2013,(09):第116-121頁。
[3]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8:第59頁。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94頁。
[5]惲代英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第932—933頁。
[6]鄭林華.中共對太平天國斗爭歷史經驗的吸收和借鑒[J].北京黨史,2021,(03):第41-49頁。
[7]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8:第81頁。
[8]鄭林華.中共對太平天國斗爭歷史經驗的吸收和借鑒[J].北京黨史,2021,(03):第41-49頁。
[9]劉晨.太平天國統治區的民變與政府應對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9,(02):第51-63+160頁。
[10]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8:第34頁。
[1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頁。
[12]章文欽.從封建官商到買辦官僚——吳健彰析論[J].近代史研究,1989,(05):第31-54頁。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8: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