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陳港 張蕾 張以嬌 許江峰 羅德泉
摘 要: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在物質層面和精神文化層面也隨之提升;新時代人們對健康和養生極為看重,健康養生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而現在的健康養生設計則顯得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在環境美觀設計上發展滯后。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養生思想,到現在為止已經發展了數千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將“天人合一”思想與健康養生設計結合起來,可以為其注入新的思想含義,論文以竹海冬天森林康養人家為例,對其進行評價和剖析,以期可以為康養景觀設計提供有益的指導。
關鍵詞:天人合一;康養;景觀設計
“天人合一”思想發源于《易經》,在先秦時期,儒家、墨家、道家等各種學派都重視發展擁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天人合一”思想,西方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共識,是根深與人類基因中的生態觀與自然發展意識。道家思想高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有“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認識,認為人身就是一個小宇宙,當人的身心發展與自然的發展規律達到高度統一時,就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1]。
“天人合一”思想告訴我們人類的發展不能以違背自然規律的方式去運行,只有順應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產生有利的發展,自然萬物才能“并肩而不相害”。道家思想認為人和自然有著依靠的關系的,即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同時人類自身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又有極高的相似性。因此在康養景觀設計中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將“天人合一”的思想運用在康養景觀設計中,順勢而為,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康養景觀設計中體現出來,并結合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人地和諧論等理論,從康養景觀節點、康養景觀設計和康養景觀域面規劃等方面提出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康養景觀設計思路。
論文以都江堰市竹海洞天森林康養人家作為研究對象,參考其康養景觀設計,探索其在康養景觀節點、康養景觀域面以及康養景觀廊道方面效法自然的生態養生設計思想。分析都江堰市竹海洞天森林康養人家在康養景觀設計中體現的“天人合一”設計思想,為當前新時代的康養景觀設計提供參考方向。
一、“天人合一“養生思想在康養項目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的背景、目的與意義
1、研究的背景: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物質文化的需求不斷提高,居住環境從最開始的遮風避雨變成了集居住、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區域。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身處環境的品質,其中居住地的康養屬性也隨之發展起來,相應的居住地景觀設計也被快速的帶動發展,人們在康養景觀設計中非常重視人性化,講究“以人為本”、“順應自然”。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康養中國”的相關內容,要求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以推動“康養中國“的發展作為政府工作的重點,“健康中國”成為了國家的一項戰略措施,康養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發展起來。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在康養領域的新規劃,將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助力產業發展作為戰略規劃中的重點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富強的重要體現,強調生態保護、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是未來“健康中國”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我國健康養生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在眾多有利因素的推動下,中國康養產業在各地紛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在市場初期,康養景觀設計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康養景觀設計粗糙、設計不合理、設計不美觀等,而且在學術上也存在理論研究不足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天人合一”的思想,將康養理念融合到景觀設計當中,賦予傳統養生思想新的生命,也更好地體現其思想價值,并解決在康養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不合規律的問題,助力中國康養景觀設計的發展。
2、研究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思想至今也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國家的極力倡導下,人們也更加的重視起來,康養產業發展迅猛,但是我們應該對傳統康養思想進行科學分析,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并將其用景觀設計語言體現出來,指導當前的康養景觀設計,這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3、研究的意義:
(1)、對“天人合一”思想進行科學性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運用景觀設計語言將其體現出來,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供新路徑。
(2)、將中國傳統“天人合一”養生思想融入現代康養景觀設計,為康養項目提供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景觀設計范式,爭取解決當下康養項目景觀設計的庸俗化問題。
二、解析“天人合一”指導康養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結合竹海洞天康養人家景觀設計
“天人合一”環境養生思想中蘊含著科學因素,通過特定的康養項目研究其與環境的關系提煉適應于一般的康養景觀設計原則。將“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分析和應用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其次是以人為本,最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
“天人合一”應當順應自然規律,當代學者馮友蘭先生從物質、主宰、命運、自然、道德五個層面賦予“天人合一”五重含義。張岱年、錢穆等學者都對其做出闡述,但不外乎自然方面和精神領域,本文所指“自然”的范圍限制在自然環境方面,自然景觀設計遵循三個原則,首先要因勢利導規劃景觀;其次要從安全、便捷、本土、彌補等方面選用景觀植物;最后要經可能保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
都江堰市竹海洞天位于兩山相間的溝中,形成郁郁蔥蔥的竹林,溝底溪水潺潺,步道的設計沿溪水而下,依形式分級,以平緩的長道為主,時而設計兩三級低矮的階梯作為上下的空間以此照顧康養人群的身體狀態。每隔一段距離修建供人休息的半山亭,半山亭鄰水而建但位置不一,有的直接作為兩段步道的鏈接點,有的半山亭則布置于溪水較高的岸邊,康養人群可在竹林掩映之中,聽濤觀水。
在水景絕好的岸邊設計建造較大的仿古庭院,該場地為康養人群日常休閑娛樂場地,庭院旁設計有橫跨溪流的廊橋。這些康養景觀設計的古色古香、與環境融合恰當。
竹海洞天內部有一處四面圍合且較為平緩的凹地,此處造就鄉間田園的生活范式:獨立的小屋或二三棟一組或三五棟成群散落在各處,被一格格的花圃團簇著,鏈接他們的小路四通八達,最終匯集在半山腰的休閑娛樂飯店。飯店依然使用石木竹為主要建筑材料,其地面架空使用原木板做出平整的臺面形成休閑觀景平臺。平臺用木欄圍合,內部幾處改用魚鱗狀竹籬,起到間隔空間改變視線的作用,使得空間上更富有變化和趣味。飯店主體兩層,外墻貼青石磚,二層橫向拉通開木質花格窗。四周林木環繞,建筑隱逸其間若隱若現有“全依山作樓,半在水之涯“之感,體現出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共處。
植物是景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景觀要素的主要體現。植物的配置原則對景觀的形成影響巨大,通過對竹海洞天康養景觀的植物配置特點的提取和研究,總結出如下幾點康養景觀植物配置原則:
1、康養景觀植物配置首要的是安全性原則。許多景觀植物存在低毒特性、或在特定條件下釋放對人體有影響的物質,例如天竺葵、五色海這些觀賞植物會散發微小的顆粒,這些顆粒會使部分人的皮膚過敏從而引發瘙癢,百合花散發的濃郁香味會引起人的失眠,而南天竹更是全株有毒。一些景觀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險,如長有突刺的竹葉椒,而長有毒刺的蝎子草更是不便搭配在景觀植物中。因此在康養景觀植物的選擇上應當極力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影響健康的植物,以保證康養人群的安全為第一目標。
2、康養景觀植物配置第二的是本土性原則。本土的植物經過千萬年的演變,適應當地的風水氣候,也與當地的生態生物圈相契合,植物的適應能力強、也不會對當地生物帶來巨大的變化。竹海洞天本土植物以竹類為主,品種多樣,即是滿足觀賞需求的景觀植物——竹海洞天、竹海風濤、觀竹亭等,同時竹類也能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地方特色濃郁的竹筍、竹器、竹筒飯等多形式的經濟創收。此處多種竹類植物的聚集有助于豐富本地的生態形成復雜的生態系統,增強生態的抵抗風險大能力。
3、康養景觀植物配置第三的是溝通性原則,康養植物的選擇要起到一定的與康養人群溝通的作用。例如置身竹林可以體會竹林隨風搖曳聆聽竹海風濤,使人心情疏曠達達到涵養到精神的目的,而四季花海開隨季節依次開放,明麗的花朵和醉人的芬芳達到愉悅人視覺和嗅覺的目的,同樣可以使人心情開朗。
4、康養景觀植物配置第四的是彌補性原則,康養景觀植物的配置不能過于單調,在當地植物過于單調而不能滿足景觀功能的情況下需要引入外來的景觀植物以滿足其功能需求。達到彌補原生植物景觀功能單一、層次簡單的目的,形成功能完備、層次豐富的滿足觀賞與娛樂的康養植物景觀,豐富康養人群對康養景觀功能的需求。
5、康養景觀植物配置最后的是便捷性原則,景觀植物的配置既要多種多樣、合理搭配,同時也要利于種植、方便養護,康養植物景觀的養護成本普遍較高,在設計中選用養護方便的植物維護簡單方便、維護費用較低易于更換壞死植物,有利于長期維護康養植物景觀。
同時,植物配置應注意以下幾點:
1、植物的配置應當首先要滿足功能要求,并與山高水低的自然環境及建筑、廊道、盆景等人工環境和諧。
2、植物配置應注重與景觀小品的配合以提升景觀小品的特色。
3、植物配置要做到具有特色,層次清楚、主題突出,盡量避免“賓主不分”、“喧賓奪主”、“主體孤立”等現象。植物配置要在統一中尋找變化,使之和諧而美觀。
4、植物的配置要以本地的景觀植物為主,如此更具有本土特色同時也有利于景觀植物的護養。
“天人合一”其次是以人為本,康養景觀的設計畢竟是為了滿足康養人群的需求,力求使他們在其中生活的舒適愜意、身心愉悅,達到恢復健康、養生長壽的目的。恰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創造的意象,其中“人”的身影、“人”的色彩是無所不在的,沒有人之愜意,何來山之悠然?沒有人之搭建,何來菊之東籬?莊子《齊物論》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充分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視人的主體性。因而對環境進行設計以達到適用于人的康養目的的變化是必不可少的。
“天人合一”最后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的融匯貫通,體現在康養景觀設計上為依山傍水,植物就地選種,植物隨四季變化而變化,可使人身心放松,有益于健康[4]。
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既在于對環境改造和建設分寸的把控同時也在于人適應環境的調整。對于環境的改造要因勢就型加以休整規范,不可強形改變地貌,那樣既勞工勞力又存在安全隱患同時也與周圍大環境不合,顯得格格不入、另類突出[5]。竹海洞天在竹林的形成中移栽多品種的竹類植物,依照這些竹類不同的特性或單獨一種成林、或三五品種混合栽種,或高或矮或疏或密,十分講究虛實相合。以“天人合一”養生思想為導向的康養景觀設計從傳統繪畫經驗中汲取營養,將畫理與設計思想的融合創新,從而達到環境的和諧統一[6]。
三、總結
以“天人合一”為指導思想的康養景觀設計,將景觀設計與傳統思想的融合,從而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旨在通過環境,通過環境影響人的行為、平靜人思緒,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達成“心常歡悅,無不適之事”的康養景觀設計目標。
清靜養神可延年益壽,探究康養景觀設計與中國養生思想的交融,期望以傳承千年、經過無數檢驗的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可以對康養景觀設計起到有益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蘇婧. 樓觀臺道教園林景觀營造方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8,(21)
[2]趙曉明、朱靖. “天人合一”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J].現代園藝,2019(6)
[3]龔維超、胡丹麗. 老年人康復性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研究[J]. 設計. 2018,(13)
[4]夏惠玲. 不同養老場所的景觀設計探析[J]. 現代園藝.2020,43(15)
[5]杜晉澤昱. 景觀生態學下的景觀設計分析[J].現代園藝,2021,44(01)
[6]郝盼盼. 中國“天人合一”自然生態觀及其現代價值[J]. 現代交際.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