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劉成武,陳佳佳
(1.安徽陽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2.浙江中山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100)
我國農業整體種植規模逐年增長,農作物高產量的背后是人們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極致追求,為了讓農作物實現最大化的供給產量,農藥濫用現象頻繁產生。不合理的使用農藥給人和自然的生存發展帶來了威脅和挑戰,為了緩解危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農藥的危害性來做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農藥在農業種植技術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殺滅害蟲為農作物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值得注意的是,農藥屬于有毒制劑,農民在日常勞作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長期近距離接觸農藥制品,這不僅會對農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嚴重時會威脅生命安全[1]。從表面上看,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會增加土壤的酸性程度進而導致土壤養分降低出現結塊現象,最終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使得社會糧食儲備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從更深層次角度考慮,農藥對于人類的危害是方方面面的。根據可靠數據調查顯示,我國每年都有近10萬人因農藥中毒事件傷亡。農藥具有毒性而這種毒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存留在農作物的體內,當人們長期食用過度使用農藥的農作物時,農藥的毒素就會在人體體內得到積累,當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使人體的健康受到毒素侵襲,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因此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特別重視農藥的使用劑量和使用注意事項,盡可能地減少農藥對農業環境的危害。
在日常勞作過程中農藥的使用常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即單一型農藥會增強病蟲害的耐藥屬性,這就相當于一個惡性循環。不合理的用藥情況在減少病蟲數量的同時還增加了病蟲抗藥耐藥能力,病蟲的繁殖能力十分迅速,擁有抗藥耐藥性的病蟲在快速繁殖后使得農業環境和農作物生長情況受到了毀滅性的侵蝕。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僅靠加大農藥劑量去治理農業環境不僅使病蟲害問題無法得到根治,甚至還會危害到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從病蟲害危害角度來看單方面的農藥治理只會收獲短期效益,而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漫長的環境調控處理,為了獲得短期效益而危害長期利益是得不償失的[2]。土壤的健康狀況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風向標,而長期地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會破壞土壤自身的酸堿數值致使農作物產量降低,嚴重時甚至可能產生毒性反應使環境中的水資源和空氣資源受到毒性污染侵蝕危害人體健康影響人類生存。
農藥作為殺蟲藥劑,不僅對病蟲害有實際作用而且對于有益生物也具備實際的殺滅作用。從農業生產角度來看,當農藥擴散到土壤中時,農作物及土壤中的病蟲抗藥能力顯著提升,從而使得農藥的分散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最終減少病蟲害傷亡數量。而與之相反,對于農作物和土壤中的有益生物來說并不具備與病蟲相匹配的抗藥能力,有益生物數量的大量減少使得病蟲害失去天敵制約而瘋狂繁殖,這就是噴灑農藥后病蟲害不減反增的原因之一。因此,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農藥除病蟲的方式并不適用于農業環境保護工作。
從生物遺傳學角度來說害蟲很大程度上會把自己的抗藥物、抗化學殺蟲劑等基因完整地遺傳給其后代,當使用同種殺蟲劑時遺傳到抗藥性基因的病蟲會觸發應急機制將遺傳個性轉化為遺傳共性,最終使得殺蟲效果大打折扣[3]。生物鏈系統需要協調平衡,當農藥等殺蟲劑短時間內大量殺害病蟲害時,也會對其他種類生物造成生存威脅。以有益生物為例,當有害病蟲大量死亡時,大量的有益生物會出現食物鏈缺失危機,在面對食物匱乏情境時有益生物的繁殖能力受到了最大化的抑制,這給爆發大規模的病蟲害危機提供了繁殖機會。
就目前來看,我國的綠色植保技術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環境保護理念認知較晚,對于農藥及殺蟲劑的管理使用方面缺乏嚴格的規范和管理,農民對于綠色植保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始終處在初級階段,以及綠色植保技術的后續服務缺失等現象都是我國當前綠色植保技術發展需要突破的現狀。農藥及殺蟲劑的濫用給人類的健康和生態環境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綠色植保技術的產生降低了農業對于農藥的依賴性,并且能夠從根本上遏止病蟲害的發展形勢,從而提高農業環境種植標準,是真正意義上實現綠色生產的農業技術發展范本。
當下農業植保技術已經與農業發展技術息息相關,要想落實好農業植保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就要重視起農業發展技術中的推廣工作。而現下關于農業發展技術中的推廣工作,國家已經給出相應的支持保護政策,當地政府可以根據政策方向積極地組織推廣農業發展技術,讓農民可以切身地了解到綠色植保技術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從而在實際勞作過程中嚴格遵守農藥使用注意事項,減少或適當地正確使用農藥劑量[4]。農業植保技術的推廣宣傳工作要重視方式方法,盡可能地使用多樣化的宣傳手段讓農民理解、重視農業植保技術并在實際勞作中有效應用農業植保技術。其次,要想加強農業植保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還要重視起農業植保技術的后續宣傳和服務工作,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農民的種植學習信心,提高技術的實際應用效率,還可以使我國的農業生態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為了加強對農業生態的合理保護,在實際保護過程中我們要重視起農業植物生長體系建設。每種植物生長特點各不相同,因此在調控生物防治方面要有針對性。值得注意的是,殺滅害蟲并不是生物防治方面的主要標準,只有應用好生態學和環境保護學的理論知識生物防治效果才會達到理想狀態[5]。生物防治的標準是在病蟲害防治基礎上保證植物正常生長的狀態。生物防治工作也是生態系統平衡工作,為了平衡好失衡的生物鏈條我們可以有計劃地適當引入蟲害天敵,用生物防治的形式減少對農藥防治的依賴性,減少對環境的二次污染可能。
化學防治在病蟲害危害防治上擁有得天獨厚的解決優勢,但化學防治的危害性也是十分顯著的。在綠色植保技術中使用化學防治方法要重視科學性和合理性,可以通過研究病蟲的爆發原因和流行形式及階段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防控處理。化學防治的特點是便捷快速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要遵守科學合理原則保障環境及人畜的生存安全。在使用化學方法治理時可以適當地使用混合農藥,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依賴性降低使用農藥次數,還符合科學環境綜合治理理念。
農藥的危害是持久深遠的,合理使用農藥可以使環境生態得到積極有效的保護。在使用農藥化學防治方法時,要重視方式方法并要嚴格遵守相關的規章制度,只有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控制病蟲害發生形勢,降低環境污染程度。為了增強環境保護力度,我們還要重視起農業植保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通過此次研究已經總結出了一些可以提高農業植保技術應用效率的實際對策,希望可以給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幫助和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