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歡
(昭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昭平 546800)
現階段,豬瘟疾病導致養殖戶苦不堪言,若是豬瘟疾病和豬藍耳疾病混合感染,其影響更為惡劣,對該類混合性疾病的防治相對較為復雜。豬藍耳病疾病屬于接觸性傳染疾病,傳染的途徑比較多,其中包含:接觸途徑、空氣途徑以及精液途徑等,豬藍耳疾病對母豬群體的繁殖有較為顯著的影響,甚至會導致乳仔豬免疫系統出現破壞。本文將主要分析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病情防治措施,希望對養殖人員有所幫助,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豬瘟疾病和豬藍耳病出現混合性感染,會導致豬體的溫度顯著提升,一般狀況下,體溫將會超出40℃,出現精神不振、食欲消退狀況,有部分的豬會出現嚴重性腹瀉癥狀,其背部、四肢以及腹部都會有不同種程度的發紫狀況,其眼圈將會呈現出青腫顏色,鼻孔會溢出許多泡沫狀的液體,呼吸相對比較急促。大多數的患豬會呈現出萎靡不振以及伏倒在地狀況,嚴重的患豬會出現大量的膿性物質,有嚴重水腫癥狀,少部分的患豬會出現神經紊亂狀況。該疾病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出現,僅僅在豬群體中感染,并不會分品種、年齡以及性別,只要是豬就都非常容易感染,但是感染后的癥狀存在一定的差異。豬患病初期會排出干硬帶血的糞便,伴隨著病程的不斷加快,糞便將會逐步地轉向稀軟,在患病的中期與后期,會有拉稀癥狀出現,皮膚上會有小紅點出現,受到壓力之后不會消失,其性欲將會顯著地降低,在臨死的時候,其腹下以及大腿內側的皮膚會呈現出發紫的癥狀。母豬發情以及配種正常,但經常有流產狀況出現。
豬瘟疾病雖然被定義成了強制免疫項目之一,但是在開展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因為疫苗接種的過程中存在劑量不足狀況,會造成抗體的效果不佳,機體自身的免疫力將會顯著降低,導致疾病出現。在臨床上,患有該病的散養豬相對較為常見。豬藍耳疾病疫苗在臨床中并沒有受到養殖戶的認可和重視,造成防疫環節中出現漏項狀況抑或是疫苗的接種并不適量與適時,導致該類疾病出現。依照現階段生豬飼養與管理的水準分析發現:飼養管理并沒有達到規范化和科學化,輔助性設備不夠全,并沒有完成標準養殖目的,導致該疾病出現,影響到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會對患豬的器官與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導致其出現出血狀況,其胸腔積液中可以看到纖維素樣類物質,各個器官的表面還可以看到纖維素樣物質。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患豬群體淋巴結細胞嚴重腫脹,顏色較深,被膜有出血跡象,且呈暗紅色。豬瘟及豬藍耳病混合感染腸道、膀胱、黏膜均可見出血點。
飼養的基本環境對于豬的日常養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溫度比較高的夏季,細菌以及蚊蟲十分容易滋生,這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而且,養殖的規模越大,就會越容易出現交叉感染以及病毒的傳染,因此,對于豬的飼養環境也要求做到十分整潔。首先,需要科學地計劃養殖豬的基本密度,在進一步保證土地資源不被浪費、養殖人員經濟效益得到有效保證的基本前提之下,需要做到充分利用、科學規劃養殖空間。其次,需要注意保持豬舍和養殖的主要用具的衛生條件,并且需要做到相應的消毒工作。需要對于豬舍展開定期的清理工作,比如對豬舍進行通風以及噴灑一些消毒劑等等。再次,需要針對豬仔進行保溫的護理,合理安排豬的日常飲食,提升豬仔自身的免疫功能。最后,需要針對患有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豬展開及時和科學的處理,并且做到對癥下藥進行治療,等到病豬的癥狀消失之后的一個星期左右,通過科學檢測發現病豬已經好轉并且沒有病菌之后,才可以將病豬放回豬舍。假如豬臨床癥狀十分嚴重而且出現死亡的現象,那么需要做出深埋的處理。
需要做到有效提高豬自身免疫力是對于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主要是因為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自身具有發病比較快、不容易被察覺以及傳染性比較強等基本的特點,這對于生豬身體的危害比較大。假如可以通過進行疫苗注射等一些方式來進行提升豬的免疫力,能更為有效地避免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對于豬的進一步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若是發現豬瘟與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狀況,需要立即對全群豬運用豬PRRS滅活疫苗接種,還可以運用豬瘟脾淋苗進行緊急接種。
在針對豬展開科學的免疫預防之后,會出現突發情況導致病毒性的腹瀉出現。這需要針對患病的豬展開及時和有效的藥物治療,需要選擇一些見效比較快以及副作用比較低的抗病毒藥物、消炎藥物進行配合治療。而且可以通過中草藥物對患病的豬展開治療,這樣可以達到治標又治本并且科學減緩病毒發作的基本目的。
對疾病實施對癥治療,可以適量地使用肌肉注射抗生素,從而有效避免繼發性感染出現。還可以在飼料內添入適量的氟苯尼考藥物亦或是強力霉素藥物,進行輪換用藥。每次用藥次數需要控制在3~5天,每天可以用藥物干預1次。還可以在飲水內添加適宜的多維素、黃芪多糖以及葡萄糖等,保障豬攝入得營養充足,確保其免疫力可以有效提升。
針對種豬的選擇和引進需要做到十分重視,而且進行嚴格的質量把關、消毒把關,不要貪小便宜,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從源頭上進行種豬質量的把控,提升豬自身對于病毒的免疫力,這樣可以做到有效降低豬在繁殖過程之中的培養成本。假如在原有生豬養殖基本規模之上又增加了一些新豬只,需要將一些新引進來的豬展開單獨的圈養,并且通過隔離觀察30天左右的時間,在確保沒有出現發病的基本癥狀之后,需要通過科學消毒才可以回到豬舍。假如豬出現發病的癥狀之后,需要針對癥狀進行下藥,展開迅速的治療,等到豬的癥狀消失之后,依然需要至少觀察1個月以上,才可以將其混入豬群。
綜上,豬瘟和豬藍耳病是混合性的感染,養殖戶需要重視防治工作的開展,對患豬需要嚴格地實施隔離、消毒措施,而后再開展后續治療。針對沒有患病的豬群,需要重視疫苗接種和防治,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減少養殖場中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性感染出現的概率。科學與合理的防疫對策作為阻斷疾病感染的關鍵性措施,養殖人員需要在實踐中了解防疫措施,靈活掌握疾病防治措施,提升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以促使養殖領域健康與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