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劍鳴,任秀峰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水平的日益提升,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日益成為成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解決農村水環境問題的當務之急。為了解決農村污水治理問題,政府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法規,學者們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吳杰等(2014)對污水治理的市場進行了分析,考慮我國城鎮化率的提升導致農村人口縮減的因素,我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及運營仍可達到萬億級,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巨大,但是相對于城市污水處理廠,農村污水治理對水務企業的吸引力偏弱;孫美玲等(2020)團隊通過調研采用統計和記錄的方式,對調研區域農村污水治理現狀、收集方式、技術模式、建設形式、運維模式及出水標準等進行了分析,在調研區域內僅有20%的農戶污水處理設備正常運行。
萬家秀等(2020)通過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對農戶參與意愿影響因素分析,農民是農村公共產品中受益最大的群體,無論現在對農村公共產品持有怎樣的態度,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戶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接受度及滿意程度都會提高。蘇淑儀等(2020)利用調研數據分析得出農戶自身文化程度、農戶對周圍水質的關心程度、廁所污水排放方式、所在村是否重視生活污水的治理對農戶參與生活污水治理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盧秋佳等(2019)在調研數據中發現社會信任對農戶參與有著重要影響,在人際信任方面豐富農戶人際關系網絡,通過定期舉辦文體活動,建立農村基層社團組織等模式為農戶參與環境治理提供平臺和氛圍;在制度信任方面完善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加強環保信息公開程度。
我國現有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有:《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等。這些法律法規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染物排放的限值指標和控制指標,國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另一方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監測難度大以及監督困難,所以在生活污水治理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上各地區存在差異。
在云南的農村地區實際調查研究中發現,農戶參與生活污水治理的總體意愿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農戶的傳統生活方式較難改變。例如:農戶在飼養農畜時,農畜的糞便直接排放造成污染,離河較近的農戶直接在河邊清洗衣物等物品時,不經處理就將污水排放到水中。第二,農戶參與生活污水治理的激勵不足。大部分法律法規的監督和執行力度薄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主動參與生活污水治理的正向激勵較低,并且對于污染水的行為也較少有相應的懲罰措施。第三,生態經濟中常用的河流的生態補償方式在鄉村地區較難以實施。
第一,在農村地區資金的缺乏,無法購買先進的污水治理設備,甚至有些地區根本沒有污水處理設備,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在河流或傾倒在土地當中。第二,生活污水治理設備的運行成本過高,地方政府財政無法提供充足的資金,來維持設備的日常污水處理開支。運營成本中除去政府財政提供的資金外,剩余部分將由農戶分攤,這點很難實現,與城市不同。第三,設施后期的維修與保養所需資金量較大,往往超出農戶所能承擔的范圍以及政府財政支持的額度。
第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監測和維護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技能,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限制,很難留住具備專業維護與管理技能的人員。已建成的設施基本由村民進行維護,即使通過短期的培訓也很難掌握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所以大多數設施的運行維護和管理水平較低,甚至有一些設施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第二,農村地區污水處理設施相關維護管理知識的專業性強,在專業性人才難以在農村扎根的情況下,農村地區只能依靠本地居民依靠接受培訓掌握污水處理設施維護管理的基本技能,但還遠達不到生活污水管理設備運行維護的技能需求。第三,農村培養專業人才的意識較低,很多地區沒有準備額外的預算進行污水處理設施方面的專業人才培育。
第一,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循環農業缺乏結合,部分規劃只要求農村生活污水達標而忽視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生活污水處理成本的提高以及部分農業資源的浪費。第二,缺少生活污水治理與循環農業的統籌部門,一些規劃中各部門僅從自身部門需求考慮而忽視了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導致了農業生產的資源浪費,并且造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降低。第三,國內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循環農業結合的理論方法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從技術層面來看,將二者相結合的技術專利較少,而且已有的一些技術因區域適應能力有限,無法在全國的農村大范圍推廣普及使用。
借鑒國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標準的研究在國外相對比較完善,例如在美國和日本相關政策法規都已基本完成全國覆蓋,主要法律包括《清潔水法》《安全飲用水法》和《水質量法》等。國內應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研究,不但能加快完善關于農村生活污水的法律體系,而且可以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通過宣傳教育增強農戶的污水治理意識,讓農戶正確認識污水處理的必要性,明白污水處理與自身之間的關系和責任,樹立起農戶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設立獎懲機制,對未按要求違規排放污水的農戶進行適當處罰,對按要求配合的農戶進行公開表揚并獎勵,提高農戶參與污水處理的積極性。
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財政投入政策,提高相關設施的投資力度。拓展資金投入渠道,鼓勵企業、團體等投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建設、運營和維護資金,同時加強對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的利用效率。大部分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支付意愿不足,應充分考慮農村、農民自身的支付能力,根據鎮、村人均純收入水平安排運行補助資金。
增加人才培養建設的投資,對農村污水治理技術服務機構給予稅收支持,委托第三方專業團隊對污水處理設施進行運營和維護,并進行專業人員的培訓形成自身區域的人才儲備。提高相關工作崗位的工資待遇,出臺回鄉工作給予額外福利的政策,增加專業人才留鄉的積極性。
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的科學性、規范性、可行性,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污水處理設施與循環農業的結合。設立統籌部門對各部門指標進行統一整合,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明確政府各級部門的職能。加強研究機構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與循環農業結合技術研究的研發資金,促進相關專利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