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
(湖南浩森工程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7)
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深入推進促進了林業的整體發展。其中病蟲害是威脅林業建設的重要因素,其會對林業生態平衡造成破壞作用,對林業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阻礙。由于林業病蟲害具有較多的種類和較快的蔓延速度,整體治理難度較大。因此,工作人員需進一步創新病蟲害治理理念,完善建設病蟲害治理體系,高效預防和控制林業病蟲害問題。
第一,發生范圍較大。林區具有較大面積,部分病蟲害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這樣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在林區內大范圍傳播。一些工作人員采取不正確的防治方法,沒有提前做好預防工作,難以高效防御病蟲害的蔓延。同時,大部分病蟲害往往突然出現,預測、預防難度較大[1]。第二,發生種類較多。近些年來,受病蟲害變異等因素的影響,林業病蟲害種類顯著增多。再加上林木調運等活動的廣泛開展,也傳入了一些外來有害生物,嚴重危害到林業生產與發展。第三,根除難度較大。部分病蟲害經過治理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再次出現。一些病蟲害具有較高的發生頻率,較短的周期性,每年甚至會數次發生。
第一,森林不具備較強的抗逆性。一些地區在開展人工造林活動時,選擇單一樹種,沒有嚴格控制造林苗木質量,這樣會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影響,進而增大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幾率。第二,預防意識薄弱。一些地區存在著明顯的重治理輕預防現象,主要治理已經發生的病蟲害,并沒有將預防措施貫徹于育苗、造林、撫育等環節,缺乏完善的預報監測防控體系。第三,防治手段單一。部分人員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對化學農藥單一過量使用,這樣病蟲的抗藥性將會增強,改變生物多樣性,破壞林區生態系統,進而加劇林業病蟲害問題。
通過營林工作的科學開展,能夠對重大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促使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率得到降低。相較于其他治理措施,營林技術的經濟性、環保性優勢明顯。在具體實踐中,主要從這些方面著手:第一,優選林木品種。不同樹種在抗病蟲害能力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促使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得到降低,造林人員需深入分析不同品種的樹木,對各類樹木的抗病蟲害性能充分了解,之后于適當土地上種植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樹種,有效預防林業病蟲害問題[2]。第二,加強育苗管理。苗木培育關系到苗木生長質量,影響到造林效果。實施育苗之前,要精心選擇育苗地塊,深翻處理土壤,做好土壤消毒工作,促使土壤中的蟲卵、致病菌等得到全面殺滅,消除掉潛在的林業病蟲害隱患。第三,營造混交林?;旖涣峙c天然林較為接近,其存在著眾多的生物種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更強,可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因此,造林人員要充分了解造林地的環境條件,搭配種植不同樹種。第四,加強營林撫育。林木生長過程中,工作人員需做好撫育管理工作,促使林木的長勢、抗病能力等得到增強。如完成造林工作后,需結合土壤墑情和林木長勢,定期開展灌溉、施肥等工作,滿足林木的養分、水分需求。成林之后,結合林木生長狀況,制定撫育間伐計劃,且對林分結構進行調整,促使林間通風透光條件得到改善,病蟲害發生率得到降低。
為提升林業病蟲害的治理效果,工作人員需將多樣化的防治措施綜合運用,避免對化學防治技術單一應用。第一,生物防治。過去一些人員主要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林業病蟲害問題,不僅林業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也會增強病菌、害蟲的耐藥性,繼而導致病蟲害防治預期效果得不到保證。針對這種情況,可積極應用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的效率較高,且不會對林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首先,生物酶技術。蛋白酶抑制劑存在于大部分生物的體內,此抑制劑主要對生物的新陳代謝進行維持。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工作人員可通過對酶制劑進行合理利用,破壞到害蟲消化道系統,促使害蟲的正常生長發育難以實現[3]。其次,生物農藥。相較于化學農藥,生物農藥的安全性、環保性較強。例如,針對松毛蟲等蟲害問題,可利用蘇云金桿菌等進行防治。此外,也可利用生長調節劑類藥物,通過對害蟲、病菌的繁殖造成干擾作用,促使病菌、害蟲的死亡速度得到加快。第二,物理防治。本種技術的類型眾多,工作人員需結合蟲害類型選擇針對性的治理措施。首先,人工撲殺。部分害蟲具有較大的個體,可利用人工方式對林間害蟲進行捕捉。本種方式不需要較高的成本,但要將大量人力資源投入進來。其次,隔離防治。部分病蟲害具有較快的傳播和蔓延速度,可提前將適當寬度、長度的隔離帶構建于病蟲害發生區域與被保護區域之間,避免向未傳播林地內擴散病蟲害問題。最后,物理誘殺。大部分病蟲害具有趨光性、趨色性等特征,工作人員可將害蟲的這些特征利用起來,在害蟲高發時期于林間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色板等,以便對害蟲高效誘殺。此外,也可將干擾素設置于林間,通過對雄蟲、雌蟲的交配產生干擾,促使林業害蟲基數得到減少。
由于林業病蟲害的隱蔽性較強,初期發現難度較大,容易錯過最佳防治時機,加劇病蟲害的危害。針對這種情況,需將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網絡構建起來,對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動態監測和科學預測,及時開展防范工作。在監測過程中,需結合運用系統監測和重點監測等手段,整理分析每年的測報數據,將林業病蟲害數據庫完善構建起來,促使測報準確率得到提高[4]。同時,要進一步增加經費投入,積極將先進技術、設備等引入到林業病蟲害監測預報領域,提升病蟲害的監測效果。此外,進入新時期后,林木調運活動顯著增多,加大了外來有害生物的侵入幾率。面對這種情況,需進一步完善監管檢疫體系,高效防控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要大力培訓檢疫人員,全面檢疫入境的林木及產品。
為切實改善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需將電視、網絡、廣播等一系列載體綜合利用起來,對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危害性等廣泛宣傳,增強民眾的病蟲害防范意識,促使其掌握基礎的林業病蟲害識別知識。一旦發現林業病蟲害問題,需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同時,要大力培訓林業人員、兼職護林人員等,將林業病蟲害的監測調查、藥劑使用等作為培訓的重點,促使林業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力得到提升。為保證培訓效果,需積極創新培訓形式,在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引入在線教育等新型手段。此外,技術人員要積極開展技術指導等活動,深入到一線對林業病蟲害防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決。
綜上所述,林業病蟲害的防控難度較大,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林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要將預防為主的理念貫徹下去,結合地區常見的病蟲害類型,從苗木培育、營林造林等方面著手,高效預防林業病蟲害的發生。針對出現的林業病蟲害問題,需綜合運用物理、生物等一系列防治手段,改善林業病蟲害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