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林業局,湖南 懷化 418400)
靖州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財富也是生態,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將“森林資源”轉化為“生態資金”,是全縣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目前靖州縣林業的貢獻與所擁有的資源優勢還不成正比,林業蘊藏的巨大潛力還有待挖掘,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明顯的經濟優勢。因此,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惠民,最大程度和最有效地保護發展森林資源,大力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該縣實現“生態立縣”的根本。
靖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黔桂接邊區域,縣域面積2210平方公里,下轄11個鄉鎮和1個國有林場,人口27萬,其中苗侗人口占74%。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69.5萬畝,有林地面積245.5萬畝,公益林49.5萬畝,商品林220萬畝,天然林82.91萬畝。2020年林業總產值28.2億元。
一是根據省林業局部署,全力推進5個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二是對普查登記的1813株古樹名木全部掛牌保護。三是制定《靖州縣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嚴控工作方案》,嚴格管控野生動物交易。四是扎實開展林業生物災害監測預報,通過松毛蟲無人機防治、清除枯死松木、打孔注射藥物等措施,全力抓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五是落實天然商品林管護補助面積17萬畝,劃定國家級公益林面積49.52萬畝,及時發放補償資金。
一是全縣林產工業初步形成了以生產中纖板、細木工板為主的林業加工體系,成功引進深圳康爾國際大型竹加工企業。二是促進特色產業發展。靖州是“中國茯苓之鄉”“中國楊梅之鄉”“國家山核桃栽培與綜合加工示范區”。三是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全縣發展林下經濟60萬畝,涉及農戶5.6萬戶,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四是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近三年全縣年均森林旅游人數突破80萬人次,年均生態旅游總產值突破2億元。
靖州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全國林業信息化示范縣、湖南省林業十強縣,被列為湖南省森林資源監測管理一體化建設試點縣和林長制改革試點縣。全縣有4A級景區1處,3A級景區4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森林公園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1處。
一是生態補償尚未實現全覆蓋。除公益林和少部分天然林外,其他大部分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沒有補償資金。比如,該縣生態保護面積136.7萬畝,獲得生態補償面積54.6萬畝,占保護面積的40%。二是生態補償標準偏低。國家級公益林、天然林的補償標準分別為每年每畝17.75元、15.75元。而21年的杉木每畝純利潤5500元/畝,每年每畝預計可收入260元,各項補償收入不足變賣收益的7%。三是群眾生產經營活動受到一定限制。林農眼瞅著“金山銀山”,卻是“端著金飯碗討飯吃”,綠水青山伴隨貧窮落后,加上林農發展經濟意愿強烈,生存壓力和利益驅使可能給森林資源帶來危機,給生態環境帶來破壞[1]。
2019年機構改革后,靖州縣沒有獨立的鄉鎮林業機構。鄉鎮林業機構的森林防滅火行政職能被劃轉到社會治安和應急管理辦公室;林政管理、造林綠化等行政職能被劃轉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辦公室;行政審批職能被劃轉到社會事務辦公室。森林資源保護、林業科技推廣、林區生態建設、森林防火與病蟲害防治等服務職能被劃轉到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各鄉鎮原有林業人員也大都承擔鄉鎮中心工作,駐村下隊,無法全力投身林業工作,部分鄉鎮甚至存在專業技術人員空崗現象。
受傳統思想影響,林農在林地流轉后,認為私下簽訂合同就可以了,不必也不想到政府部門登記。林地經營權在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方面的權能未全面落實,銀行和保險公司對此認同度不高。銀行管理層、操作層存在“怕貸”思想。銀行要求:縣級成立“森林資源收儲公司”,政府要給銀行交納一定“風險抵押金”。但要求政府擔保抵押和當前政策不符,難以實現。林權抵押貸款融資成本包括貸款利率(7%~13%)、評估(1%~3%)、擔保(1%~3%)等多種費用,貸款成本較高。
2021年1月12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全新的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制度改革以林長制為抓手把林業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林業工作上升為黨政一把手管理,這是史無前例的,是較之以前森林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行政領導目標管理責任制的提檔升級。但林業系統內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思維還沒有跟進。很多同志還停留在傳統的小農時代的林業發展和管理模式,沒有建立大林業思維,這導致我們的決策、執行、管理機制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與領導要求和群眾期盼差距較大。新時期林業工作不僅是簡單的造林、管林、用林,而是將傳統森林資源保護發展上升至生態文明建設及綠色發展高度來抓。這需要我們從全域整體角度跳出林業抓林業,跳出部門抓林業。
實現森林資源精準分類經營,主要做好“二好二活”,即山上管好,山下放活;公益林管好,商品林放活。一是嚴守“四條紅線”。第一,嚴守天然林保護和公益林管理紅線。保持國家級公益林面積基本穩定,嚴格落實公益林禁伐限伐政策,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逐步實現天然林與公益林管護、補償和管理并軌。第二,嚴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保護紅線。推進5個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工作,調整后保護地總面積為31.29萬畝。根據要求劃定生態紅線保護范圍104.52萬畝。第三,嚴守“十山七線”保護紅線。按照《靖州縣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嚴格劃定“十山七線”紅線保護范圍。第四,嚴守林地使用紅線。按照《靖州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規定,嚴格實行林地用途管制,切實保護林地資源[2]。二是高效利用森林資源。通過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林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竹木精深加工企業,打造一批生態環境優美、服務功能完善的森林康養示范基地、特色小鎮、生態觀光園,高效利用森林資源,推動全縣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領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林業生態產業,以興林富民,促進生態保護[3]。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進一步放活林地經營權。實現由不動產登記部門發放林地經營權證。鼓勵采取多種方式流轉森林資源。搭建林權交易平臺,探索建立林權收儲擔保中心,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險,創新森林保險產品,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積極與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合作,探索建立“林權抵押+商業保險”貸款模式。先行開展渠陽鎮金鑫村2萬畝毛竹林經營碳匯基線調查、編制碳匯項目設計文件(PDD)項目,力爭早備案、早注冊、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