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哲
(福建省安溪縣老固茶葉專業合作社,福建 泉州 362400)
鐵觀音屬于青茶類,其主要栽培模式可歸類為壓條和扦插。且常以無性繁殖居多,以此實現茶葉種植的提質增量。在種植區域選擇方面應選在海拔300~1000m左右的山區,該地區氣候較為濕潤,整體環境溫度變換較為平緩,有助于枝葉內部進行各類營養元素的富集,從而形成特殊茶香。在土壤應選擇富含化學微量元素的偏酸性紅黃壤土,同時確保土層厚度適宜、水分充足。在栽培階段需優先開展全墾熟化,嚴格遵照預設距離開挖種植溝,同時補充適量底肥。在溫帶季風氣候影響下,應挑選壯苗進行栽培,做好回填土,并補充適量薄水肥。為促進根莖生長,應細心栽培,做好除草以及后續追肥修剪工作。
要進行茶樹栽培必須優先建設茶園,并茶園的實地情況適當調整鐵觀音種植計劃。在地點選址方面需海拔在400~900m區間內的平整地,同時保持土壤偏酸性,PH在5.5左右為佳,肥力充足、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豐富,坡度平緩,水系豐富,交通、電力等輔助設施齊備的緩坡地帶。在廢氣茶園、半山區等適宜種茶的地點,可于路邊處、陡坡、塘邊周圍栽植林木,再結合本地環境構建完整的人工茶園生態鏈。生態功能較完整的茶園可滿足鐵觀音茶樹的日常生長需求,在鞏固水土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并在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下輔助茶樹種植,提高整體茶葉產量、從而提高茶農的整體經濟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設茶園時應選擇平地開墾,或選擇坡度處于20°左右的梯田開墾。另外在建設過程中,盡量將表土堆放在溝邊,將溝中的土塊粉碎,移除硬質雜物,溝深控制在60cm;并合理布局溝行,形成1.2~1.3m的畦,溝行寬為0.5~0.6m,整地期適宜在3~5月期間進行。當土地坡度處于20°左右時,可建設為梯田,且在建設過程中應遵循地勢高差特點進行建設,且各梯層高度應在lm以內。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因結合實際地形進行相應涉及規劃。
選擇時應選擇植株健壯,整體高度大于20cm,莖粗超過1cm,同時應保證枝葉繁茂,根系發達、長勢良好的幼苗進行移植工作。在定植時期選擇方面,茶農應集中12月~1月期間進行定植作業,在栽植密度控制過程中應保證栽植密度維持在9萬株/公頃,采取單列平行種植,間距控制在0.8m,株距0.2m,每穴3株;而雙列平行種植則應保持行距大于1.4m,株距0.3m,每穴2株。具體技術方法:在開展種植作業后,栽植深度處于0.1m左右,坑內直徑0.1左右,隨后進行茶苗移植,以及后續回填,并確保土壤緊實,并后續附上少量松土,并進行澆灌,苗木栽植時要比正常深1—2cm,栽植過程應選擇晴天栽植最為理想。在基本工作完成后,對部分超高茶苗進行修建,保證養分的集中利用,避免出現無端損耗養料等問題,拉高秧苗成活率。另外,需引入少量輔助植物豐富茶園生態物種多樣性,從而控制茶園的整體濕度,為茶苗生長供應必需元素。當氣溫降低時,應制定保溫措施。當茶苗栽植12~24月后,可引入少量豆科植物進行輔助栽植,并以農家及復合肥作為輔助植物的肥力來源,進入成熟期后可以其枝葉為茶苗土壤提供額外肥料。
可適當控制雜草量,總體數量及高度低于茶苗即可。除草時,茶苗周圍及茶行中的雜草采可通過人工方式在雨天移除,避免土壤松動;大行間需采用農具除劃,茶苗經過1年生長完全成活后.園內雜草應以手工移除,保證雜草處理干凈,需要注意的是,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除草,減少對茶苗植株損傷,避免葉面出現萎縮,另外可將適量雜草用作茶苗土壤增肥,追肥時應在在秋季時節施肥,要采取高頻次、低肥量策略,或借助細溝施肥.完畢后進行回填。
早期階段的茶苗尚未成熟,較易出現植株損傷或水分過度流失。因此要做好濕度及溫度控制工作,可選用厚度為4cm左右稻草進行覆蓋控溫,以此維持土壤濕度正常并維持土面溫度不出現劇烈變化,控制各類雜草生長,為周邊土壤提供各種微量元素,有效改良土壤。另外,應做好對應的澆灌工作,避免植株出現缺水問題。
鐵觀音茶苗對于外部環境條件要求較為嚴格,因此應積極開展補苗工作,每穴留2~3株;若在幼苗生長周期內發現植株出現較為嚴重的生長問題時,應盡快移除病死幼苗,減少土地養分消耗。
茶園肥水管理是種植流程的核心環節,對于維護土壤肥力,為茶樹生長發育提供必要養料,提供整體產量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有機肥是茶園種植的關鍵肥料之一,維護土壤肥力充足,科學制定追肥計劃,合理選用茶樹所需專用肥和生物肥,做到測土配方施肥,以此維持土壤內的各類肥料均衡。
在底肥作業過程中,需嚴格保證肥料的肥力與肥量達標,以此為茶樹的正常生長提供必要養分,進一步優化土壤環境,提高植株對環境變化的整體抗性。茶樹地表植株通常在10月至次年3月為生長發育期,因此底肥施加量高于年均肥量的50%,在入冬時節進行深耕施肥。同時保證不低于年均3次的追肥量,時間應控制在4月、7月、10時期的前20d,主肥宜選擇人工肥。具體作業模式可采取淺渠、定點、大面積噴灑等多種復合方案。淺渠方案多應用于固體類肥料或碳酸氫銨;幼齡茶園則可采用頂點施肥方案;大面積施肥主要適用于規模化種植茶園;噴施常以枝葉為主,為葉面的正常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以免茶葉出現過度萎縮或凋謝,實現提質增量。結合相關數據研究可知,對于中等肥力茶園采取葉面噴肥,可提高10%左右的茶葉整體產量。
目前各地茶區培養的鐵觀音樹植株普遍偏矮,整體高度多為0.4~0.6m。就實際而言,矮化發生通常伴隨芽梢的過度生長,但結合部分案例綜合分析,可得出相反結論。一是由于樹冠高度較低,枝葉的整體生長延申距離有限,進而導致樹冠覆蓋度較低,從而影響整體產量:二是矮化的出現阻礙茶葉的正常發育,使得植株過于稀疏,光合作用效率十分低下。對于部分多年生長的植株而言,樹冠萎縮十分嚴重,芽梢日漸凋零,后期需進行重新栽植,大幅降低整體經濟效益.得不償失。為規避上述問題,在鐵觀音茶樹修剪時.茶農可參考以下建議:第一,鐵觀音茶樹樹冠修剪高度應結合種植園的各項管理措施進行調整。若肥水供養充足,則樹冠宜剪高應控制在0.6m~0.7m,以方面催生高產型樹冠,既提高茶葉產量又便于采摘。當肥培未達到標準時,應盡量將樹冠宜剪低些,剪高可控制在0.5m~0.6m,以提高芽梢的根系直徑,保證基礎產量。第二,就實際而言,鐵觀音茶樹植株稀疏,頂端發育十分迅速,整體植株茶葉數量較低。因此,在修剪過程中可引入強扶弱抽模式,即進入茶葉采摘后期,利用剪刀進行細致周密的抽剪。針對突出采摘面的枝葉,應在采摘面下部0.1m~0.3m進行抽剪。
茶園病蟲害防治核心應遵循以防為主,秉承“預防為主,全面防治”的基本思路。以茶園生態系統為核心,可通過復合防護方案開展防治工作,破壞適宜病蟲草生長發育的良性生長環境,維持茶園生態系統的穩定與物種多樣性,最大限度控制病蟲群數量,以此滿足茶葉植株生長的基本需求,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
栽植時應選用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茶種,通過循環修剪、及時采摘控制茶橙癭螨、茶白星病等病蟲害芽葉,控制種群發展;利用修剪直接剪除生長在茶叢頂部的病蟲害枝葉,避免大面積傳播。另外,結合施基肥,開展茶園深耕作業,顯著降低越冬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總量;同時結合茶樹根際落葉對周邊表土進行適時清理,以此提高茶樹對葉部病害以及越冬害蟲的抗病能力。
也可施行人工捕殺,通過人工控制方案降低茶毛蟲、茶蠶、茶麗紋象甲等害蟲的生物群落數量,延緩害蟲生長發育,并結合燈光誘殺、色板誘殺等物理放置措施阻斷其生長發育鏈條,從而控制整體群落的大規模增長。
茶農可借助附近環境中的草蛉、瓢蟲和寄生蜂等益蟲開展生物防治,也可利用蜘蛛、捕食螨、蛙類等進行區域化害蟲放置,從而實現綠色防治與精準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茶園耕作、修剪過程時應為上述動物構建緩沖環境,擴大上述益蟲的捕食面積。另外,也可利用陪植植物進行生物防治,即在茶園環境中創造適宜上述益蟲生存的生態環境,并通過各類方法引誘害蟲進入益蟲的生活區域,以此實現害蟲的生物防治。條件允許的茶園也可采用生物源農藥,如微生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和動物源農藥。
綜上所述,深入開展鐵觀音茶樹栽培技術對于促進鐵觀音茶樹的生長發育,實現茶葉生產的提質增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茶農在栽培鐵觀音時應重點關注在栽植環境、苗木優選、栽后管理、幼齡茶樹管護、肥水管理、修剪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各項工作,集中優勢資源,盡可能為茶樹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