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 娟,劉真安
(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四川 成都 61173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要素,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當前,我國農村環境正面臨工業污染的嚴重挑戰,我國農業發展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加強四川涼山茶產業建設,真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保護理念,以綠色發展提高農村生態質量,將鄉村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創新生態宜居的美麗新農村。
產業融合作為近幾年產業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新形態,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它能夠打破各產業間的障礙和壁壘,促進資源要素的流動,進而形成共同的技術和市場基礎,有效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和競爭力。而大力推進四川涼山茶產業發展,能夠完善茶產業鏈,拓展涼山茶產業發展的空間,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市場活力,推動茶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生態底線,構建茶產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茶產業向機械化、生態化、綜合化轉型發展。
人才始終是實現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基礎。而當前,隨著農業經濟效益的不斷降低,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導致農村空心化,勞動人口嚴重不足。再加上農村教育的相對缺失,農村整體勞動素質偏低,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而大力發展涼山茶產業,一方面能夠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從事茶產業生產,同時吸引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返回建設家鄉,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通過引進人才,還能夠帶動廣大茶農樹立創新、綠色的發展理念,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促進各地區農民素質提升,從而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實現涼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進程。
首先,茶葉種植專業人才不足。當前,涼山茶葉種植基本靠散戶茶農以往積累的經驗與自主意識維持,科技含量較低,導致其生產效率低下、生產規模小、生產水平較低,進而導致茶產業經濟效益低下。再加上生態保護意識低下,在茶葉種植過程中違規使用化肥農藥,嚴重污染了周邊生態環境,進而影響了茶葉的生產質量。其次,茶企業專業管理人才不足。當前涼山茶企業的管理人才,要么缺乏茶葉相關知識,要么缺乏茶葉清潔生產意識,而兼具茶葉知識和生態保護意識的復合型人才人少之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茶企業的發展壯大。此外,從事茶葉人員嚴重短缺。當前,因農村生產效益低下,青壯年勞動力紛紛流向城市,而從事茶葉人員的逐步老齡化,導致茶葉生產出現了后繼無人,不利于茶產業的持續發展。
茶葉生長于山區,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較高,需要優良的生態環境,再加上茶葉是一種食用性飲品,因而茶產業基地的建設需要遠離水土污染的工廠,以保證茶葉的生產未受過任何污染,而當前各個涼山茶企業生產標準、規格不統一,導致違規化肥施用現象時有發生,部分茶企業清潔能源普及率低、能耗高、污染重,制約了涼山茶產業的發展。其次,部分茶葉生產者追求高效益,不斷壓縮生產成本,采用不規范的采摘、加工技術,使得市面上部分涼山茶葉質量低下,這極大地影響了涼山茶葉在市場上的口碑,不利于其產品競爭力的提高。
茶產業雖然是涼山傳統農業主導業,但當前,四川涼山茶產業多為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生產經營呈現“小、散”等特點,其生產加工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首先,涼山茶產業鏈涵蓋采摘、加工、營銷等多個環節,涉及茶農、茶場、茶葉加工企業、經銷批發商、零售商等,因而建立完整、流暢的茶產業鏈十分重要。然而當前涼山茶產業經營分散,產業化程度低,茶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聯系不緊密,導致茶產業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利于茶產品的規?;a。其次,茶產業園區在基礎建設過程中,只是一味的偏重園區路面、渠道等工程措施,未將周邊生態環境同茶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犧牲周邊生態環境為代價來促進茶產業的發展,不利于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茶葉生產和加工管理人才是實現生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應當加快涼山茶葉人才培養,滿足生態茶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首先,定期組織茶農進行技術培訓,不僅要提高其茶葉生產水平,更要提高其清潔生產茶葉的意識,規范其綠色生產行為,為涼山茶業培養出一批有素質、懂生產、會經營的新型茶葉農民。其次,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定期去茶葉種植現場檢驗與技術指導。積極與高校合作,加強茶產業相關人才培訓與專業人才引進,為茶葉生產尋求技術支撐,一方面能夠促進涼山茶葉資源與茶產業相關人才的結合,幫助涼山茶產業生產煥發活力,同時還能提高茶葉的生產加工技術,使其適應生態茶產業生產經營發展需求。提高茶產品的科技含量。最后,還應當提高茶企業從業人員的待遇,鼓勵更多擁有茶葉科研能力與專業生產技術的人在涼山茶產業就業。加大對本地居民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吸引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擴充茶產業勞動力,為生態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首先,重視茶葉基地開發建設,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建立起穩產量、高產量的茶園,并統一生產加工標準,確保涼山茶企業按照標準有序生產,逐步擴大生產規模,進而提升涼山茶的影響力。其次,企業要對精細加工環節進行嚴格把控,按照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具體要求,生產出高質量的涼山茶產品;利用互聯網技術,借助大數據平臺服務,建立區域茶產業信息互聯網平臺,實現智能化監督管理,從而加強對茶葉的生產加工監控,保障茶產品質量。此外,政府還應當盡快實現生態茶葉生產標準的統一,要求茶業經營嚴格按照綠色茶葉生產標準進行產業生產活動,推動生態茶產業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茶產業的發展基礎在于種植園,因而發展茶產業需要不斷優化周邊生態環境,構建生態茶產業園區。首先,在茶園選址過程中,必須要對茶園周圍的水土條件、空氣質量等生態環境進行充分的考察,選擇生態環境好的地區種植茶葉,與此同時,還要有計劃有方向地改良體驗區生態環境,提高茶園自身的生態調控能力,構建綠色環保的生態茶園。其次,在茶葉生產過程中還要注意對茶園的生態保護,采用科學的茶園管理方式,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避免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此外,還要強化綠色節能技術應用。大力研發新技術新設備,開展綠色節能生產,提高能源利用率。
茶葉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因而需要政府從宏觀角度出發,加大對茶葉生產的監管力度。首先,健全綠色食品茶葉生產的監測機制。全面提升茶葉檢測水平,強化對茶葉生產經營者的指導,保障茶葉的生產質量。其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綠色食品茶葉的生產納入法律范圍,從法律層面上保護茶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根本權益。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大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法制意識。此外,提高茶葉的市場準入門檻,規范茶葉生產行為,加大茶葉違規生產成本,倒逼企業提高自我生產、經營、管理能力,進而保障茶葉的生產質量。
加快產業融合首先需要不斷優化茶企業加工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設施,在用水、用電、公路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傾斜,滿足現代化茶葉生產需求,為機械化、自動化、規?;a提供基礎設施支持,實現綠色生態茶產業發展。其次,需要完善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合理規劃茶產業生產布局,發揮規模效應,帶動相關茶企業發展,加快向生態茶產業轉型發展;整合市場資源,促進相關生產要素的流通,推動茶葉生產由分散到集中轉變,從而建成極具社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創建特色生態茶品牌。此外,還可以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積極同茶研究所展開交流合作,借助其科研優勢,轉化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大對研究所的資金投入力度,加快生態茶葉生產技術、設備的研發,盡快實現涼山茶產業的綠色生態發展。
茶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提高百姓收入,助推鄉村振興。因而涼山政府、企業應當從加強人才建設、標準化生產、創新營銷模式、加快產業融合等方面入手,優化茶產業布局,實現生態茶產業的轉型發展,推動涼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向更好的鄉村振興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