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峰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在探討茶樂音樂的創作風格之前必須先去了解茶樂與茶藝之間的關系,茶樂作為一種為茶藝營造氛圍的重要手段,其自身的風格、表現形式以及思想內涵等都要與茶道之間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正是因為如此,茶樂才會呈現出一種悠揚、平靜、自然和諧的風格。因此,在創作品茶樂音樂的過程中也要從二者的關系出發,始終遵循這種風格。
茶葉從古至今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產品,并且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后來還經由中國將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古代將茶葉種植作為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尤其在南方的產茶區,還出現了大量以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茶農。勞動人民在艱辛的種茶、采茶以及加工制作茶葉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了以茶為主題茶歌、茶戲以及品藝。這就形成了早期的茶文化,并且這些藝術形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開始將人的演唱與古代的古琴、古箏、笛子、蕭等樂器結合來起來,進而形成了具有完整聲樂特點的藝術形式。如《春曉吟》、《漁舟唱晚》、《搗衣》等都是自古流傳下來的經典茶樂。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也是就是要求人的發展要適應大自然,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品茶在古代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高雅行為,講究的是一種恬靜淡然的心態因而茶樂在藝術風格上也具有舒緩、高雅、恬淡、自然得意趣,其音樂風格相對比較溫婉悠長,幾乎沒有過于激烈的場景。
現階段人們所理解的茶樂實際上是品茶活動和音樂相結合的一種呈現形式,中國古代的茶藝文化非常講究、茶具的清洗、茶葉的選擇、沏茶的手法、喝茶的最佳時機等都具有一定的學問,這些也都是茶文化的特色為。總之,茶藝給人營造的理念是緩慢、平靜、舒適,讓人們慢下來去欣賞身邊的人和事。茶葉在熱水中泡開之后也會呈現出清香的味道和舒展的姿態。因此,飲茶時鳴奏的曲子大多都是舒緩而悠長的曲調,這一點中國古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奉行孔孟思想的古人追求心胸上的開闊,而茶樂的風格也是在這些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根基上的思想所發展起來的。中國人內斂、謙遜的特點在茶樂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音樂本質上也是人們內心世界的一種寫照,中國古代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被大軍包圍走投無路時的場景,因而整首曲子的節奏非常危急,給人一種強烈的壓抑感,這也與樂曲背后想要表達的故事和情感具有非常密切地聯系。而茶樂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休閑娛樂形式,其整體的節奏也比較清雅、松弛。茶樂中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價值傾向,為現代各種音樂類型的創作都提供了有力的借鑒。
第一,人文價值理念。中華文化的思想根源在于老莊和孔孟。例如,老子在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的思想,也就是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即可。莊子所謂的大道無為實際上是強調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人要放棄一切妄念,避免妄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都傳達出一種豁達的心境。由此即可判斷中國的各位先賢都始終告訴人們和外界的關系應該是適應、順暢,而不是激烈的對抗。因而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都教導人們修身養性,不要處在一種浮躁、激烈的態度之下,急功近利是非常不可取的生活態度。
第二,茶樂與價值觀念之間的一致性。實際上這種人文價值理念在詩歌、茶樂以及繪畫作品等各種藝術形式中均得到充分的體現。例如,古人寫詩道“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茶樂的藝術風格與古人的價值觀念、審美傾向等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從茶樂的曲調形式、樂器特點等就可觀察到這一結果。如茶樂中使用的主要伴奏樂器為古箏、古琴或者笛子等,這些樂器都能演奏出非常柔和的曲調。這種悠長、溫婉的樂曲風格實際上是茶樂對中華民族審美價值的一種傳承。
茶樂涵蓋了品茶和音樂這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品茶的過程具有一整套比較講究的流程,水的選擇、器具的選擇、茶葉類型的選擇、沏茶的手法、飲茶的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標準,并且茶文化在中國古代還與人的身份地位具有很高的聯系性,通常情況下文人墨客或者封建統治階級對品茶這一活動具有更高的熱情。那么如此繁瑣的品茶流程為何會與音樂形成密切的配合,并逐漸發展為一種文化。茶樂最早僅僅是以茶歌的形式展現出來,后來發展出茶戲,而古代的戲曲總是要以樂器作為伴奏,也就因此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茶樂形式。實際上音樂表演和茶道之間有著高度的相似性。音樂表演實際上是借助樂器演奏出來的曲調、節奏的變換、音調的抑揚頓挫來傳達演奏者內心的真實感受,音樂并不是一種直接的表達方式,這一點上音樂與茶道之間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后者實際上是將人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態度等內化于復雜的流程中,讓人在茶道緩慢的節奏中感受到內心的寧靜。只要音樂風格與茶道之間具有良好的契合性,二者就能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品茶的人在這些極具儀式感的操作中感受音樂與人生,因而茶樂是將音樂和茶藝相互融通的一種形式。
茶葉是一種具有高度影響力的飲品,我國的茶文化對東亞各國乃至一些西方國家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茶文化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品茶的地點一般會選在比較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并且品茶的器具也逐漸演變為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物件,將茶倒進茶杯之前還必須將其用茶水清洗一遍,然后在將茶沏如茶杯,沏茶時不能將杯子倒滿,喝茶之前還要經過賞茶、聞茶的流程,直到最后才飲茶。這一整套流程有助于陶冶品茶者的心性,戒驕戒躁。茶樂也具有極高的視覺觀賞價值和聽覺欣賞價值,演奏者在撫琴、吹笛的過程中也會非常注意自己的動作、表情、姿態,好的表演者會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尤其是古箏、古琴等弦樂器的演奏,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因此,茶樂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將茶藝的手法和音樂演奏的形式有效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品茶的人在品茶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了視覺、聽覺、嗅覺以及味覺等多個方面的刺激,獲得了全方位的美好體驗。因此說,茶樂是將茶藝與特定音樂表演形式完美融合的一種藝術。
品茶的過程中往往是非常安靜的,品茶者在經過一整套復雜的流程后才能靜下心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思考自身的發展。因而茶道并非僅僅是喝茶那么簡單。飲茶者在進行過程中的思考也非常重要。飲茶者期待在這一過程中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獲得美好的體驗、擺脫生活中的苦惱。音樂風格通過刺激人體的聽覺系統給人以深刻的影響,當人們聽到歡快的音樂時容易產生愉悅的心情,當人們聽到緊張激烈的音樂時也容易產生相對激烈的情緒,當人們聽到舒緩悠揚的音樂時內心也比較容易平靜下來。茶樂的音樂風格必須與茶藝的風格相融合,如果二者風格不入,最終會嚴重破壞茶藝的氛圍。因此,在創造茶藝相關的音樂時要重視音樂風格本身是否符合茶道相關的氛圍需求。總體上來看,茶樂在風格上要呈現出舒緩、恬淡、悠揚、平靜,一般不會出現激烈的節奏。這一點與茶藝對人的塑造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在創造茶樂的過程中要重視對茶藝環境的烘托。并且不同的茶葉具有不同的風格,普洱茶味道濃郁芬芳,綠茶淡雅清香,相關的音樂風格也要與茶本身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契合性,否則將會破壞品茶者的感受。
第一,我國的茶文化自古代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上千年悠久的歷史,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逐漸從無音樂發展到有音樂,并且還將茶道與音樂作為一種固定的形式配合在一起,形成當今更加豐富的茶文化展現形式,這一過程中體現出創新融合的意識。茶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是否能與現代社會的方式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一點值得期待。第二,音樂創作是為了更好地傳達人的情感,因為音樂作品的承載形式、表現內容、使用的樂器以及藝術風格等都與環境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人滿在創造音樂的過程中要去認真地思考這些新的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以及這些音樂作品的風格是否能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形成良好的配合效果。茶樂作為一種生命力非常強的音樂形式,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與茶藝是分不開的,如何借助其他事物來提高音樂創作的意義、產生更加多元化、立體化的藝術體驗,這一點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茶樂是與茶藝相伴而生的一種音樂形式,茶樂的音樂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茶藝的形式和內涵。在創作茶樂音樂的過程中要明確茶樂與茶藝之間的關系,從形式、內容、風格、價值表達等多個方面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然后以此為基礎形成更加科學的茶樂音樂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