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強
(浙江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習近平總書記對“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以下簡稱為“三茶”)有著極為深邃的思考和科學的洞見,先后發表了一系列相關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已經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內容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科學的理論邏輯和豐富的實踐邏輯。深刻把握這三重邏輯,是完整準確把握習近平關于“三茶”重要論述思想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科學的大歷史觀和恢弘的歷史視野,深度考察了我國悠久的茶史和深厚的文化,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不斷豐富和完善了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是在歷史傳承與發展中不斷凝練而成的思想精華。
中國是茶的故鄉和茶文化發源地,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我國悠久的茶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中國茶葉的生產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茶葉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兩漢以后,茶葉生產推廣到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唐宋時期得到較大發展,有“茶興于唐,盛于宋”的說法;到了清末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后,我國古代傳統茶學隨著國力的衰微而由盛轉衰。茶學的發展興衰,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但茶葉作為一類飲品、茶道作為一種文化、茶業作為一項貿易、制茶作為一門技術,卻在歷盡滄桑后傳之久遠并歷久彌新。習近平指出,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正是來源于我國悠久的茶史,植根于我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基礎。
馬克思在《資本的流通過程》《英國對華貿易》等著作中對近代中國茶葉之路留下了筆墨眾多的論述,其論述的側重點在揭示茶葉貿易被資本家用來追逐利潤手段的秘密。毛澤東酷愛飲茶,他對茶葉歷史和茶道文化頗有研究。毛澤東認為,最早種茶、飲茶都在中國,可能在九世紀首先傳入日本,后來才傳到歐洲、印度。陸羽著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門著作,這也是中國人對世界做的貢獻。鄧小平對茶文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鄧小平認為,茶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傳到了日本,有了茶道文化。茶道始于禮、終于禮,一定要把這種文化重新在中國弘揚起來。茶是和平的,國與國之間和國家內部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大家能靜下心來一起喝茶解決問題,就會更加順利。胡錦濤曾表達了以茶文化交流促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胡錦濤表示,中國茶藝與日本茶道異曲同工,雖然各有特點,但都強調“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處、和諧共生。希望兩國青少年以茶為緣、以和為貴,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日睦鄰友好多作貢獻。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繼承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相關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相關論述的豐富和發展。
習近平在擔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期間,把盛產“坦洋工夫茶”的坦洋村作為農村黨建聯系點,多次指導坦洋村要發展茶業經濟和生態茶產業。在浙江工作時非常注重利用茶葉作為媒介來推廣浙江,提出了“了解中國茶,從浙江開始;了解浙茶,從一片葉子開始”的經典論述。2017年習近平向首屆中國國際茶博會致信:“希望你們弘揚中國茶文化,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贏,把國際茶博會打造成中國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共同推進世界茶業發展,譜寫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新篇章。”2020年習近平致信首個“國際茶日”時說:“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中國愿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2021年習近平在福建考察調研時指出,“武夷山物華天寶,茶文化歷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勢明顯,又有科技支撐,形成了生機勃勃的茶產業,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可見,習近平從發展茶文化、茶產業的“兩茶論”演變到全面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的“三茶論”,其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是在長期實踐中系統考察和深刻洞悉基礎上的理論遞進深化過程。
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思想是一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的科學理論體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觀等科學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內涵豐富,包含辯證自然觀、生態發展觀和生態政治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的基石,“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上重要論述凸顯了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辯證自然觀的倍加關注和推崇。“保護生態,營造綠色家園”、“茶園生態化”是習近平在眾多場合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萌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思想的重要來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的生態發展觀思想。“陪伴家人、盡享親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強身健體、錘煉意志,這樣的安排才有品位。”飲茶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政治生態健康與和諧,蘊含的是習近平的生態政治觀思想。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思想。
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觀,弘揚茶文化、振興茶產業、創新茶科技之間是有機聯系、辯證統一的耦合關系,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觀來把握其內在機理,“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茶文化是隱性和潛移默化的,茶科技則是顯性和較為直觀的,茶文化和茶科技是手段和路徑,二者共同促進茶產業的發展和振興;茶產業的振興呼喚茶科技的助力和賦能,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又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茶科技的創新動力有助于茶產業的興旺和發達,也有利于茶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因此,深刻理解習近平關于“三茶”的重要論述精神,就是要運用掌握其內在的辯證唯物主義系統觀這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整體性和系統性把茶文化、茶產業和茶科技真正“統籌”起來。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給農民以實實在在的利益,讓茶農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習近平時常掛念的事情。福建和浙江等省的茶鄉就出現了許多“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典型案例,2003年在浙江安吉視察時習近平提出了“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經典論斷。習近平指出:“茶葉是山區農業中經濟收入最穩定、效益最顯著的產業。特別是優勢產區,茶農的收入更是倍增,這種經濟優勢是其他農業產業難以比擬的。”2020年習近平在陜西考察時提出“希望鄉親們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的愿望。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始終關心和指導茶鄉的經濟發展和茶農的經濟收入情況,反映了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是應對當代全球性危機與發展性困境的一種新型全球文明觀,是習近平外交思想中一項具有戰略高度和深遠意義的偉大構想。茶葉被認為是共結和平、友誼、合作的紐帶,習近平與外國領導人“茶敘”成為一道亮麗的外交風景線。2013年習近平出訪俄羅斯發表演講:“繼17世紀的‘萬里茶道’之后,中俄油氣管道成為聯通兩國新的‘世紀動脈’”。習近平把“萬里茶道”視作“世紀動脈”,傳遞的是以共建“五通”為基礎的“一帶一路”倡議,重建“油氣管道”這一新時代的“萬里茶道”。2014年習近平在比利時提出著名的“茶酒論”:“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習近平從茶和酒的關系中詮釋的是中國秉持“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理念,實施“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戰略,倡導中西文明交流互鑒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邏輯是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目標指向和價值回歸。習近平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家的風范,在“三茶”重要論述和偉大實踐中,不斷指導統籌弘揚茶文化、振興茶產業、創新茶科技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經常在外交場合中向世界講述中國茶的故事、歷史和文化,以茶葉為載體來傳播中國聲音及發展理念。2014年習近平在印度發表演講:“古代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強國,但中國對外傳播的是和平理念,輸出的是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產。”習近平表達的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沒有侵略他國的基因。2017年習近平會見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時詮釋茶意:“‘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這一妙解道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真意,傳播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是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外交政策的直觀呈現和形象表達。
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深化,振興茶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2021年習近平指明了茶產區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2020年中國茶產區遍布全國21個省(區、市)967個縣、市,廣泛分布在西南、華南、江南和江北等四大茶區,茶園總面積110萬公頃,全國茶葉產量近300萬噸,茶消費人群近5億,總產值2600多億元,涌現了全國茶區一大批脫貧致富奔小康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實踐證明,發展和振興茶產業不僅是過去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的支柱產業,更是未來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支柱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與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優勢特色產業。
茶產業發展雖然發展勢態良好,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發展瓶頸。比如,茶產業經營主體不強,茶樹品種布局不合理,名優茶采摘技術不高,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不足,品牌化程度不高,對外競爭能力不強,等等。創新茶科技是解決以上突出問題和走出茶產業發展困境的必然選擇,茶科技涉及種植、加工、流通環節等大產業鏈,正如習近平所說,“茶科技是一篇大文章”,科技特派員是做好這篇大文章的關鍵。科技特派員制度是1999年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親自指導、總結提升而成的機制創新,并在2019年作出重要指示:“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2021年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又強調,“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統領的茶科技創新,是促進茶產業興旺發達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