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靈杰
(新鄉醫學院外語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我國的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神農時期,唐代陸羽著作的《茶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對茶文化進行系統記載的著作。作為我國茶文化的著名典籍,《茶經》有茶葉百科全書的美稱。《茶經》也是世界范圍內最全面的茶葉相關典籍。翻譯《茶經》,有助于推動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播,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由于《茶經》的創作時間較早,研究《茶經》內容時,需要把古代文言文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在英譯《茶經》時,需要在中文翻譯的基礎上,再次進行英文翻譯,才能實現其中內容的傳播與流通。漢語博大精深,翻譯古代漢語典籍,難度本身較大,需要采用較為全面的翻譯方法,盡量還原《茶經》內容,讓世界感知華夏文明的魅力。由于在語言和文化方面存在差異,我國的傳統茶文化在西方流通不暢。研究《茶經》的英譯策略,有助于傳播中國傳統茶文化,促進我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展,提升我國茶葉的核心競爭力,讓世界更深刻地感知中國文化。
《茶經》中很多思想與儒釋道三家文化不謀而合,翻譯過程中應加強對文化的體現和凸顯,才能體現中國古人的中庸思想。例如,茶經指出飲茶可以修身養性,而修身養性是儒家的觀點,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才能平天下,閱讀茶經,也能幫助人們修身養性,提升人們的思想水平。茶性具有和諧的特點,茶浸泡在水中的場景,能使人感到心態平和,這也映射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僅如此,《茶經》里對煮茶細節進行詳細描寫,茶與水的比例和煮茶的火候,其中蘊含著為人處事的道理,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煮好茶,做好人。煮茶時把握好度,不僅能散發茶香,還能通過聞感受茶味。
在對《茶經》進行英譯時,常用的翻譯策略有歸化和異化?!皻w化”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現外來的作品;“異化”則認為既然是翻譯,就得譯出外國的味兒,保持“原汁原味”。具體的翻譯方法有增譯法、省譯法、重組法、合譯法、直譯法、換譯加注法、音譯加注法等。不同翻譯方法的優勢和特點不同,能翻譯不同語句,使譯文層次感更強。
增譯法是指為客觀表達全文大意,在語句中增加一些詞匯進行翻譯。中華漢字內涵深遠,一般兩個字的詞語便能蘊含豐富內容,還有可能蘊含更深層次的意義。利用增譯法進行翻譯,不僅能充分體現原文意義,還能凸顯《茶經》中的文化內涵。增譯法可用于翻譯漢語較為簡單但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段落,這屬于在翻譯時對文化進行補償的做法。省譯法是在翻譯過程中對一些內容和詞語進行刪減,通過刪減能減少語言負擔,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翻譯過后的文本。重組法,是為了使譯文通順流暢和更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徹底擺脫原文語序和句子形式,對句子進行重新組合。英語和漢語邏輯關系不同,漢語依靠語言邏輯進行緊密關聯,而英語靠語言形式進行緊密關聯,在對《茶經》進行翻譯時,可以使用重組法,根據英語表達習慣,對語言進行重新組合。合譯法是將漢語的結構轉化為英文的整合句式,避免在翻譯過程中,給讀者造成相關障礙。在翻譯《茶經》的過程中,使用增譯法、省譯法、重組法和合譯法這四種翻譯方法,有助于保證譯文內容的客觀性、保持語言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增強譯文的接受度。
直譯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對一的翻譯。采用直譯法會保留原文的表達形式,能體現文本的意美和形美,也會使文本更通俗易懂。換譯加注法指的是在翻譯中,使用相關的對應詞匯,這些對應詞匯一般具有較強的文化特征,能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不同地域、文化會有所不同,換譯加注法既能傳播地域文化,也能加強文化補償,使讀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音譯加注法是在音譯后進行附加解釋,附加解釋長度不限,能幫助讀者理解文本意思即可。在翻譯《茶經》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語句形式選用適當的翻譯方法,使用直譯法、換譯加注法和音譯加注法這三種翻譯方法有助于平衡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確保譯文保留較多的文化內涵。
《茶經》本身是文言文,在進行英譯時難度較高。以章節翻譯為例,在對相關章節進行翻譯時,應顯現原文語句中隱含的內容,才能便于讀者理解。在對“之源”進行翻譯時,可在語句中增加“tracing to”,增加后讀者能得知這一章節會對茶的起源進行追溯;而在對“之具”進行翻譯時,建議將其功能進行顯化,可在其中增加“To Pick and Store”,幫助讀者理解這一章節的具體內容;在對“之事”進行翻譯時,“事”是指“與茶相關的事”,可將其譯為“Records and legends of tea”(茶的記錄與傳說),通過一系列顯化翻譯,能使章節的含義更加明顯,也能使讀者在閱讀時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在利用顯化翻譯法進行翻譯時,應強化對原文隱含內容的正確認知,才能確保顯化翻譯法應用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茶經》是文言文,修辭格應用較多。這一手法既能體現文字魅力,又能顯現漢語的簡潔,是其他語言和文字無法比擬的,這就需要譯者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能深刻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才能提升翻譯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排比句翻譯相對較難,翻譯后不僅要體現文字的美感,更要顯現文字的生動。《茶經》中的漢語排比句翻譯成英文后,英語單詞數量比漢字數量明顯增加,漢語排比句的形式美在英文中無法再現,譯者只能利用歸化翻譯法對排比句進行翻譯,盡量保持原文大意。在對《茶經》中的比喻句進行翻譯時,可以省略原文中的一些字句,盡量描寫茶的萬千姿態。英語必須具備連貫性和層級性,才能進行較好的銜接,而我國古代漢語使用的銜接詞相對較少,這就需要在翻譯時將銜接詞進行顯化,才能使讀者感受到文字的邏輯關系。在《茶經》的翻譯過程中使用顯化翻譯法和歸化翻譯法,有助于更好地體現原文大意,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內容。譯者可根據中西方文化差異,適當選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提升譯文的可讀性,確保《茶經》內容的準確傳播。
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度量衡單位也有較多差異?!恫杞洝分杏泻芏喙糯攘亢鈫挝?,這些度量衡單位無法用英語進行翻譯,可適當采取異化策略,對相關文字進行翻譯。具體來講,就是利用拼音加注的翻譯方法將重量單位換算為國際通用的公斤,這便于西方讀者理解相關單位的概念,更能最大程度保留文章原意和內容。而采用歸化策略能減少文章的異域感,使文章中的傳播意義向讀者靠攏,但這會損失文章的準確性,也會無法進行準確的文化傳播。
雖然文章中部分度量衡單位在英文中有相關詞匯,但唐代的尺和寸與英文中的尺和寸長度不同,這時可以使用直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引導讀者了解文中的長度單位。《茶經》的著作時間為唐代,文章中出現了很多唐代的官職,這些官職無法利用英語進行翻譯,可利用歸化策略對相關詞句進行翻譯。例如,可將“司空”翻譯為“the officer in charge of the project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中央政府掌管工程的長官),這樣既方便了西方人理解,又準確表達了原文大意。不僅如此,唐代出現的日期是指農歷和陰歷,與外國的陽歷不同,這時可將“4月”翻譯為“the fourth lunar month”(第四個月),這能準確地傳遞原文的異域色彩。而《茶經》中涉及的一些典故,可利用增譯法進行翻譯,盡量準確地表達典故中所蘊含的的意義。例如,“坎上巽下離于中”在Francis Ross Carpenter的譯本中通過注釋增譯的方式闡述了八卦的機理,提到了“坎、巽、離”是八卦中的“三卦”,分別代表著八卦及其衍生物,有著深刻意義。這種增譯主義的方式準確的闡述了中國傳統典故中所蘊藏的深刻涵義。除典故之外,還有一些顏色詞的翻譯也可以使用增譯法,來增強譯文的直觀性和準確性。例如,在“岳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币痪渲校扒唷笔侵覆杈叩念伾蓪⑵浞g為“blue glaze”(青色的釉),這有助于讀者思考顏色詞所蘊含的意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翻譯時要盡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但是由于中國文字的復雜性,很多詞語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語。這就需要翻譯人員累積語言,依靠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使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對詞語進行適當的轉換,在譯文中盡可能的保留文化元素,讓世界感知到《茶經》的魅力和價值。
茶文化涉及儒釋道三家的精華內容,又涉及哲學、歷史、宗教、禮儀、科研、醫學、食品等內容,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加強對《茶經》的翻譯研究,不僅能更加真實地展現茶俗和茶道,還能使世界感受到絢爛多姿的中國傳統文化。翻譯《茶經》,譯者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語言基本功,還需要提前做好翻譯準備工作,不僅要對語言進行轉換,還要對涉及的語言和文化環境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知,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翻譯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