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玲,任 聰
(青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茶文化在青藏高原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話題。藏文史籍關于茶葉傳入吐蕃腹地的具體時間,有三種不同的敘事記載:一是“文成公主入藏”說,是關于茶葉傳入河湟地區的最早的記載。這種說法認為,茶葉是隨唐朝文成公主一行人進入河湟境內的,是文成公主當時帶入了吐蕃境內的先進中原科學技術和文化產品之一。據此可見,吐蕃是最早受到茶文化影響和最早開始飲茶的地區。二是民間神話故事說。河湟民間神話故事《茶和鹽的故事》講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道登和曲珍拉姆兩個人相愛相知,二人因曲珍拉姆后母的阻礙而雙雙殉情。在他們去世后,狠毒的后母把他們的骨灰撒到了兩座隔河相對的山上,想讓他們無論生死都無法在一起。但河岸上突然長出了一棵環抱的樹,狠心的繼母尤嫌不夠,她把樹砍了燒成灰燼倒進了河里,從此一部分灰流經漢民族生活的區域長出了茶樹,一部分灰流經藏民族生活的區域成為了鹽湖。而在河湟茶文化歷時生成地域情境中,作為河湟茶文化典型的“熬茶”,其烹煮的主要原料就是茶和鹽。由此可見,在對茶文化進行敘事的同時,這一河湟民間神話故事在內容上也無疑釋義著民族地域次生多元族群文化歷史交融的共同記憶,形象勾勒著河湟地域次生多元族群在交往交流交融生活實踐中的一體交融態勢。三是“以茶入藥”說。《漢藏史集》對“茶葉和碗在吐蕃出現的故事”有專門的文字記載:相傳,在吐蕃贊普都松芒贊因病臥床時,王宮的屋檐上有一只嘴里銜著葉子的小鳥蹄叫不止,贊普很是好奇,命令臣下將小鳥銜來的樹葉取下,品嘗樹葉后他覺得味道清甜可口,加水烹煮后發現它的味道更加濃郁,贊普贊不絕口,于是贊普派大臣去找尋這種樹葉,最終在沿吐蕃邊境的漢地發現了那種樹;這與第二種敘事中所講述的樹灰流進漢地長出的茶樹相吻合。贊普采摘茶葉后以茶入藥,病體很快得到恢復。這三種記載都表明,茶葉并非是河湟地區土生土長的產品,而是以多元族群的交融互動實踐為承載傳入河湟地域并隨對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產生影響的。茶葉雖于7世紀傳入吐蕃腹地,但8世紀吐蕃繁盛的茶葉貿易,極大的促進了河湟地區茶文化的流傳普及。
中國雖是茶的故鄉,但受地域地理環境的限制影響,青藏高原地區并不是茶的生產地;然而經由次生多元主體交往交流交融實踐的漸進演進,終于通過條條古道的鏈接傳輸到了西部河湟地區。茶馬古道上的茶馬互市的設立,對河湟茶文化的發展極然彰顯重要意義。茶馬互市的雛形可回溯至約公元前5世紀;南北朝時期,茶馬互市是絲路南線的重要商貿形式;唐代時逐漸具有規模;宋朝時進一步完善。唐蕃古道的開發和茶馬互市的逐漸規范,對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一體型塑極然彰顯政治意義,也凝聚著次生多元而又一體走向的主體自覺。成百上千的吐蕃人來茶馬互市買茶交易,與漢地群眾進行了廣泛交往。農耕民族、游牧民族、經商民族在茶馬互市的交融生活場景中增進了解,結成兄弟情誼。漢藏人民之間通過“茶馬互市”建立起來的友誼,從唐、宋一直延續至元、明、清。元代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為主的交通線路定為正式驛路,并設置驛站。從此,作為最高的古代文明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道路,“茶馬古道”不僅是經貿之路、文化之路,更是多元一體民族國家的治理之路、安全之路。藏族群眾非常重視“茶馬貿易”,因為他們非常喜歡喝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來的就是茶;出門旅游時要喝茶;累了,喝幾口熱茶可以消除疲勞;生病時,喝一口濃茶可以解毒治療疾病;煮熟的茶葉用來喂牲畜,馬吃了增重,奶牛吃了增奶。特別是藏族群眾通常喜食肉類和牛奶,飲茶有助于緩解油脂和促進消化。對于長期依賴自然、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藏族民眾來說,他們對外界的需求并不大,但茶卻是生活必需品。青海地處祖國西北內陸,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個不產茶的省份,但從青海穿境而來的“茶馬古道”,使得這里的飲茶之風千年不衰,逐漸形成了河湟地區各元族群特質彰顯的茶文化。“茶馬古道”作為連接大陸與邊疆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歷經唐、宋、元、明、清四代,雖然最終消失,但它對促進復合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促進多元族群交融情境的一體共演,固基民族國家認同達致的主體心理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歷代茶人創造性地發展了多種茶類。此外,茶區分布廣泛,茶樹品種繁多,制茶工藝不斷創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類;其中以六大茶系最為著名,即綠茶、紅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黃茶。河湟多元主體所飲用的茶種類多樣,多元族群卻對黑茶情有獨鐘,用黑茶熬出的熬茶更是他們的最愛。河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元族群共居的生存空間,次生多元而又一體走向的各族群眾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共構著河湟文化的展演態勢。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河湟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融合、傳承、發展和創造了不同類型的農耕經濟文化、畜牧業經濟文化以及各種宗教文化。多元文化態勢的交互影響,逐漸演變成特質張揚的高原文化。此外,地處黃河源頭的青海也有著悠久的古代文明和豐富的古代文化遺產。“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由于文化規范、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結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摩擦、碰撞和沖突,最終通過文化的整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個性文化類型,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歷史上,河湟地區是青藏高原與中原的連接和過渡地帶,其地理、經濟、軍事和商業意義十分凸顯。民族遷徙、沖突和貿易不斷促進了地域多元族群的交往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伴隨著茶馬古道和茶馬互市的開辟,河湟地區的茶文化交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具有優良傳統和良好基礎。這種意識是存在于所有成員頭腦之中的大意識,通常與社會文化環境相依存,是一種具有相似乃至貫通屬性的存在。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同河湟地區的文化環境衍生并存的大意識。它是一個聚合多元族群民眾所能感知、所持價值和所要致之于一體的心態體系,既是一種歸屬體驗,又是一種共善信念,還是一種能動意愿。茶在河湟地區多元主體中深深扎根,為民族禮儀文化注入更為豐富的內涵。多元異質的族群風俗習慣和宗教儀式傳統在交往交流交融實踐情境中積聚著河湟地區多元主體的共通情感,在河湟茶文化的歷史中,由茶文化引發的多元族群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豐富了各民族群眾“心連心,一家人”的溫暖歸屬體驗、發展了“手拉手,一起走”的共善價值信念、熔鑄了“同手足,共復興”的責任使命意愿。茶猶如一根紐帶連接著河湟多元主體的交往,牽帶著河湟民眾的每一件喜事,與河湟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河湟地區乃至整個西北多元族群共居生活情境中,茶已成為河湟族群廣泛使用的一種社交手段,同時還進一步彰顯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美美與共”、和諧共榮的偉大意義。
“不管茶文化的體系擴充有多龐大,亦或茶文化的內涵有多深遠,茶文化永恒的根基始終是物質形態的茶葉,茶葉在當代社會中發展的有效形式是茶產業。”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調研時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產業、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在立足本地資源、做好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為目標,加大創新投入,在創新方面持續發力,讓企業出活力、產業出特色,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將茶產業特色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尋找茶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結合的切入點,大力發展茶產業,促進茶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方面的雙向發力,推廣河湟地區特有的傳統制茶工藝和飲茶文化,把制茶飲茶的技能用產業發展的形式傳承下去,充分發揮茶葉企業對河湟地區茶葉產業發展與保護的貢獻作用,是發掘與保護茶文化的有效性策略。
獨具一格的茶文化早已成為中國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河湟茶文化作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挖掘與保護茶文化遺產工作做深做實、取得實效,應依賴于形式各異的茶文化品鑒交流會,發揚中國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傳播茶文化知識,挖掘并保護中國特有的優質茶文化。而且,“尊重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是挖掘與保護茶文化遺產的基礎條件。”尊重本地區的藝術、宗教信仰與茶文化習俗,重視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并非是整體傳承,需要取長補短,尋找到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融合點,深層次發掘茶文化遺產的現代意義,加強各族民眾對民族的榮譽感與認同感,多汲取成功經驗也有助于河湟地區茶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