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濤,劉 剛,梅雁萌,廖 敏,鄒春艷,劉俊松
(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麻醉科,重慶 401420)
納布啡屬于阿片類激動拮抗劑,其鎮痛鎮靜機制是κ-受體激動傳導,κ-受體激動劑可有效抑制內臟痛感,具有藥效持久且鎮痛穩定性較高的特性,可部分拮抗μ受體,呼吸抑制和依賴具有較低的發生率[1]。目前,納布啡廣泛應用于術后鎮痛、臨床麻醉等領域[2],關于術中輔助應用納布啡鎮靜鎮痛的文獻報道較少見。目前,舒芬太尼、芬太尼等為圍手術期輔助和術后鎮痛的主要鎮痛藥物[3],鎮痛效果與術中、術后患者疾病的恢復息息相關[4]。本研究探討了納布啡輔助頸、臂叢麻醉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95例肩鎖部和上肢手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31例)、B組(33例)和C組(31例)。A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30~55歲,平均(42.61±7.14)歲。B組患者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31~54歲,平均(43.88±6.69)歲。C組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32~54歲,平均(43.03±6.36)歲。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1.2納入標準 (1)性別不限;(2)年齡30~50歲;(3)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4)在頸、臂叢麻醉下完成手術時間大于3 h;(5)術中輸液量大于1 500 mL;(6)同意并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1)對納布啡、芬太尼、舒芬太尼過敏者;(2)手術或術中用藥(抗生素、止血藥等)引發血流動力學不穩、嘔吐、瘙癢、惡心、呼吸抑制者;(3)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者。
1.1.4剔除病例 (1)術中區域麻醉效果不佳或改麻醉方式者;(2)術后發生特殊情況者(如術中出血量大于800 mL、止血帶反應嚴重)。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A組患者應用0.15 mg/kg納布啡輔助頸、臂叢麻醉;B組患者應用0.15 μg/kg舒芬太尼輔助頸、臂叢麻醉;C組患者應用1.5 μg/kg芬太尼輔助頸、臂叢麻醉。患者術前禁飲禁食8 h,均未應用術前藥物。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面罩輔助給氧,常規監測患者心率、血氧飽和度(SpO2)和血壓。臂叢阻滯麻醉[5]時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健側,患側上肢盡量靠近身體同側,在B超(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導下于胸鎖乳突肌外側緣下確定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間隙,并顯示頸5、頸6、頸7神經干影像,選好穿刺點,常規消毒從外側平面內進針,針尖到達神經干周圍用神經刺激器(德國PAJUNK寶雅神經叢刺激儀)于0.3~0.5 mA引出相應部位肌顫,回抽無血液或腦脊液后緩慢注入0.8%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太極集團西南藥業有限公司,批號:110301)、0.3%的羅哌卡因注射液(成都天臺藥業有限公司,批號:110302)20 mL,B超下可見局部麻醉(局麻)藥包繞神經干即阻滯成功。頸淺叢阻滯麻醉[5]時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健側,患側上肢盡量靠近身體同側,將B超探頭橫放于胸鎖乳突肌中點水平,向后方移動在胸鎖乳突肌后緣及椎前筋膜下方的低回聲結節集合便是頸淺叢,確定目標后選好穿刺點,常規消毒經平面內技術穿刺,針尖達目標后回抽無血液或腦脊液,注射0.8%的利多卡因注射液、0.3%的羅哌卡因注射液1 mL,確定注射點合適,再注入余下的10 mL局麻藥包圍神經叢即可。
1.2.2觀察項目 鎮痛效果:根據疼痛性質可分為脹痛和銳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3組患者術后2、4、24 h后疼痛情況,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鎮靜效果:采用Ramsay鎮靜評分標準評價3組鎮靜情況,分為1~6分等級,≥4分為鎮靜效果佳[6]。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瘙癢、呼吸抑制等。記錄3組患者心率、SpO2和血壓。

2.13組患者鎮靜鎮痛效果比較 3組患者鎮靜鎮痛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鎮靜鎮痛效果比較分)
2.2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B、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3組患者心率、SpO2、血壓水平比較 3組患者心率、SpO2、血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心率、SpO2、血壓水平比較
納布啡用于臨床鎮靜鎮痛使用范圍廣。術中或手術結束前單次靜脈或肌內注射一定劑量的納布啡,能使患者術中安靜和緩解術后疼痛,特別是對內臟痛效果好,改善患者預后[7]。也可用于小兒在術前、診斷過程中的鎮靜及日間手術等[8]。更多地廣泛應用于門診的各種檢查和治療中[9]。
臨床較常見的并發癥為術中躁動、術后疼痛等,尤其是區域麻醉患者處于清醒、緊張、焦慮狀態,加之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因素,可能發生煩躁及術后疼痛更加明顯[10],給予患者合理、正確的麻醉藥物對減輕患者不適或疼痛十分重要。阿片類藥物為臨床常用鎮痛藥物,但使用后作用于腦部,提升腦部興奮值,患者極易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11]。手術結束后,因為手術侵入性操作的刺激作用,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12]。所以,圍手術期給予患者有效的麻醉藥物十分關鍵。
納布啡為新型的拮抗阿片類藥物,止痛效果明顯,可在脊髓中達到最高濃度,對患者的血管刺激性較小。相關研究表明,使用納布啡后5~10 min起效,持續時間長達3~6 h,其血漿消除半衰期長達5 h[13],其麻醉效果優于阿片受體類藥物嗎啡,且安全性更高,藥物失效后活性成分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14]。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患者鎮靜鎮痛效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均低于B、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患者心率、SpO2、血壓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納布啡不良反應較芬太尼、舒芬太尼少,具有一定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納布啡輔助頸、臂叢麻醉鎮痛鎮靜效果好且血流動力學穩定,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可提高患者術中、術后舒適感和滿意度,避免了術中因患者躁動改變麻醉方式而減少醫療費用,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