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閱讀內容更符合學生學習的基本訴求,提出教師要在閱讀情境設置、閱讀任務投放、閱讀活動組織、閱讀訓練延伸、閱讀認知鞏固等方法做出積極探索,幫助學生順利建立閱讀體驗,在物理猜想、假設、推斷、演繹中完成閱讀操作,在閱讀體悟中形成學科基礎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 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126-02
物理學科中的閱讀具有其特殊性。物理學科沒有專門的閱讀教學環節,大多數教師也不會做更多的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技巧和方法運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短板。因此,教師要做出對應設計,讓更多的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科概念閱讀梳理。但是,學生的閱讀基礎存在較大差距,教師在閱讀引導時要有分層意識,對學生閱讀現實反應做出及時調整,從閱讀方法、閱讀形式、閱讀活動等方面進行合理設計,讓學生自然建立對物理閱讀的認知。學生進入閱讀環節,要求對文字有更強的敏感性,所以教師要給予必要的引導和組織,讓學生在不斷猜想、不斷推理中進入閱讀核心,在邏輯構建中完成學習認知成長。
一、創設閱讀情境,激發生本參與意識
物理學科學習需要面對教材內容,也需要搜集整合課外文字信息素材。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種輔助手段創設閱讀情境,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高中學生有豐富的閱讀認知積累,教師需要從學科角度出發,為學生傳授更多物理閱讀方法,讓學生借助物理閱讀技巧推動學科學習進程。多媒體展示文本資料、教師投放閱讀思考問題、學生質疑性閱讀、教師組織討論活動,都能夠引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教師要做好對接處理,為學生提供閱讀的途徑和方法。
高中階段的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高中物理的全部教學內容,學生進入高三年級后,自然要面臨總復習。因為要直面高考壓力,學生求學欲望更為強烈,提高學習效率成為其必然要求。教師借助閱讀情境手段展開具體調動,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多閱讀機會,讓學生在深度閱讀中完成學科認知的構建。如復習“牛頓運動定律”這章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有一輛手推車,當有人推動它時,車子開始移動;如果人停止用力,車子便會停下來。這說明什么問題?接著讓學生快速閱讀牛頓運動定律相關內容,對這一現象進行科學分析。學生開始閱讀,課堂學習氣氛逐漸形成。教師鼓勵學生借助一些簡單的小實驗,對物體受力情況進行觀察和體驗,結合相關內容進行閱讀思考。學生開始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操作,對運動現象展開深度觀察,很快就有了一些新發現。在教學互動環節,教師要求學生開展案例討論,對物體運動情況做具體分析。教師利用小球做對比實驗,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對實驗結果展開具體分析。在對比討論中發現,小球從斜坡上滾下,其滾動距離與斜坡面光滑程度有一定關系,與斜坡坡度也有關系。教師使用多媒體,讓學生見證了牛頓運動定律產生的過程。在對相關內容展開解讀時,教師利用問題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在多重討論中達成學習共識。閱讀情境的設計,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帶入良性學習環境之中。
二、投放閱讀任務,提升生本研究品質
教師利用閱讀任務引導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學習,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素材,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閱讀任務帶有文字圖形等信息,需要應用一些閱讀技巧和方法做對應解讀,教師在布設閱讀任務時,要給予一定的方法指導,讓學生自然展開閱讀體驗學習。教師要及時對閱讀要求做出規劃設計,讓學生主動承擔閱讀任務,制訂明確的閱讀計劃,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順利進入閱讀環節,在廣泛吸納和思考中完成學習構建。
高三年級學生需要處理更多的閱讀內容,教師要對閱讀任務做精簡處理,提升閱讀任務的針對性和覆蓋性,讓學生在梳理性閱讀中完成信息整合,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研究的品質。如復習“靜電場”這個章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度閱讀“電場強度”的內容,并設定閱讀任務:這部分內容涉及哪些定律?請對這些實驗內容做深度閱讀,建立電場強度概念認知。學生開始閱讀相關內容,教師適時做出調度,引導學生對相關實驗內容和程序展開研究,找到其實驗定律知識構建切入點。學生對“庫倫定律”“電荷守恒定律”“疊加原理”等內容進行了深度閱讀,推出了“電場強度的定義”。教師講解“電場”概念時,要求學生從實驗角度展開閱讀思考,通過不同電場場強的計算,自然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學生有了明確的閱讀任務,其閱讀操作便可順利展開,教師適時做出對應引導,能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從學生閱讀感知體驗效果可以看出,教師的閱讀引導是比較到位的。學生對靜電場內容比較熟悉,教師在任務設計中滲透閱讀目標,其調度意識更為鮮明,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啟示也更為明顯。
三、組織閱讀活動,增長生本學科體驗
閱讀活動形式眾多,物理學科的閱讀活動要體現物理特點,要求教師在具體組織時做出對應設計,讓學生在自然行動中形成學科能力。討論活動、質疑活動、設計活動、實驗活動、搜集活動等,都屬于物理學科的活動形式,教師要做好對接處理,讓學生對相關文字材料做閱讀梳理,為活動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將物理閱讀活動和互動、操作對接,無疑是比較明智的設計,教師要設定明確的閱讀任務、交流目標和實踐方案,給學生閱讀設置前提。
學生對閱讀活動有不同期待,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對應設計和組織,能夠滿足學生學科求索的要求。物理閱讀活動要與物理實驗、物理操作、物理交流進行對接,使學生參與熱情更高,其助學效果也會更好。復習“恒定電流”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課本案例插圖,要求學生展開觀察分析,結合相關文字信息做推演思考,對導體中的電場和電流做直觀感知。這個實驗是關于水池抽水機的實驗案例,教師要求學生進行類比分析,將電源的作用和抽水機進行對接思考,給學生提供閱讀內化的機會。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相關內容,對恒定電場概念進行解析,讓學生區分靜電平衡與動態平衡,課堂學習討論氣氛逐漸形成。電場與電流關系密切,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進而開展對比分析,在對接性思考中達成共識。教師布設學科討論活動,要求學生針對實驗做反思討論,學生需要反復閱讀相關內容,還要對相關細節做更多的思考和推演,這樣才能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使學生閱讀思維順利啟動,閱讀學習獲得豐富成效。
四、延伸閱讀訓練,培養生本學習習慣
在進行物理學科閱讀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注意對接物理訓練題目,讓學生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展開閱讀訓練,對題目設計意圖、題目解決方向、題目推演方法進行探索。物理閱讀的目的是解決物理問題,這與語文學科的閱讀不同,教師對具體題目做閱讀處理,讓學生在推演、歸結、梳理、對接等閱讀思維運行中完成題目解讀,這樣才能體現閱讀的價值。閱讀服務學科,這是物理閱讀的基本追求,學生學習意識需要改變,閱讀方法也需要改變。
閱讀訓練沒有固定形式,教師要對閱讀內容做歸結處理,讓學生建立閱讀學習主觀意識,運用閱讀手段進行學科訓練學習,對知識做梳理、對實驗做分析、對觀察做歸結,這樣才能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如復習“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時,教師設定的閱讀訓練任務有: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對機械能、機械能守恒定律等概念做解讀,歸結出表達式,對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做梳理。選擇研究對象,根據研究對象所經歷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通過閱讀做出判斷,看這些操作機械能是否守恒。學生進入閱讀訓練環節,選擇一些典型的機械能表現進行對應研究,歸納其機械能守恒應用規律。教師適時做出引導,對學生閱讀訓練情況做評價,讓學生自然建立起學科系統認知。教師布設物理訓練任務時,要求學生先開展閱讀處理,給學生規劃清晰的操作路線,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思考和行動,順利進入訓練環節,在獨立閱讀和互動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五、鞏固閱讀認知,形塑生本基礎能力
物理閱讀不僅要解決訓練題目,還要發揮梳理歸結的作用,教師要求學生開展知識梳理性閱讀,對學習過的知識做整合處理,這樣可以達成鞏固知識的目的。閱讀屬于綜合性學習行為,教師在進行具體設計和組織時,要在方法運用、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觀察和調動,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引導學生自然完成學科目標。閱讀是學生個性化學習行為,如果教師能夠做出準確調動,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更多創造力,在具體訓練和深度探索中有更新的學習發現。
閱讀不僅有助于理解,還能夠幫助學生開展延伸思考,甚至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其在不斷探索中逐漸找到真相,形成學習發現,這對全面提升學科學習品質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復習“機械振動與機械波”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梳理性閱讀,將相關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結,形成樹形結構。學生接受任務后,通過獨立閱讀和互動交流,逐漸找到一些知識點信息,并進行歸結處理。如判斷簡諧振動的方法、簡諧運動物理量變化特點、簡諧運動的對稱性、簡諧運動的周期性、受迫振動與共振等知識點,都是學生知識梳理的對象。教師對學生梳理閱讀的情況進行觀察,適時做出提示,要求學生進行細化處理,形成更為完整的知識鏈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構建,大大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從學科知識梳理角度進行設計,組織學生開展對應閱讀和思考,形成閱讀激發動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物理學科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探索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在深度閱讀中完成物理模型分析、解決物理問題,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借助知識梳理機會開展閱讀組織,成功調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學生積極做出響應,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促進了學科知識的系統構建。
物理學科學習離不開閱讀的支持,教師要注意做好教學引導,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概念解讀、實驗分析、案例處理、現象觀察等物理學習環節,在閱讀中完成信息處理,自然建立物理學科認知基礎。物理閱讀帶有鮮明的學科特點,需要猜想、推演、歸結思維的全面介入。教師在閱讀方法傳授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活動支持,還能獲得更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興保.自生成中提高 因探究而發展:兼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14).
[2]郭宇婧,孫詠萍.“思政”元素與高中物理融合的途徑探索[J].物理通報,2021(5).
[3]余華云,謝菁菁.基于項目視角的高中物理學習單元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21(8).
【作者簡介】廖青松(1975— ),男,湖南洪江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珠海市第一中學平沙校區,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物理學科教學與研究。
(責編 李書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