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軒琪
摘 要:中醫教育的根本是培養復合型的中醫人才。對于高職學校而言,中醫教學中還存在很多薄弱的環節,需要加以改進。尤其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中醫教育的形式、內容以及方法都需要創新和完善,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教學環節,提升教學效率。文章對高職院校中醫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互聯網+中醫教育”的新模式,以期推動中醫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中醫教育;網絡平臺;高職教育教學
0 ? 引言
《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健全中醫藥終身教育體系”以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中醫高職教育是普通高職教育的延展與補充,更是終身中醫教育的重要連接橋梁。本文對“互聯網+中醫教育”網絡平臺在高職教育教學的推進方法進行了研究與分析。
1 傳統中醫藥高職教育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中醫藥高職教育學生理論基礎往往較為薄弱,在中醫學古文典籍的學習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難,同時來自于升學、工作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壓力,學生注意力分散,自學能力、鉆研能力、專注力以及自律性均慢慢變差。
教育教學模式落后,很多高職教師均在課上向學生大量灌輸理論知識,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導致很多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教育教學的學習形式單一,多年來沒有創新。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需要教授的內容越來越多,但是學生學習的課時卻不斷在縮減,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只能講授重點知識內容,難以進行擴展[1]。
2?“互聯網+”網絡平臺在中醫高職教育中的優勢
在中醫學高職教育中采用“互聯網+”網絡平臺可以豐富中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對中醫學人才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教學質量可以通過多元開放的“互聯網+”進行靈活、多方位的提升。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加以改變。“互聯網+”可以搭建共享平臺,建立數據庫,不斷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引導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可以彌補教師資源的不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3 “互聯網+中醫教育”在中醫學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
3.1 搭建網絡化的教學平臺
很多高職院校從中醫專業入手,搭建了中醫學專業網絡課程平臺,開展遠程網絡教學,以此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改革,進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在以往的高職中醫教學中,很多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和講解,學生對中醫學習不感興趣;加上部分中醫知識比較枯燥和難懂,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率。因此,高職中醫教學需要為學生搭建網絡化的教學平臺,利用微課或者慕課等,為學生設計中醫知識數據庫,并實現教學資源之間的共享。比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課件設置成為10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然后上傳到微課教學平臺,學生可以利用手機或者電腦等載體,下載并反復地觀看教學課件;同時在教學課件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中醫學的教學資料,便于學生能深入地探索和掌握中醫知識。同時高職院校也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中醫教育”的重要性和優勢,為學生配置網絡化教育所需的計算機設備以及教學軟件系統等,滿足高職學生網絡化學習的需求,提升中醫教學的有效性。網絡化的教學體系激發高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中醫知識的探索和實踐應用,進而推動高職院校中醫教學改革的進程。
3.2 拓展中醫教學的內容
中醫學習需要高職學生從多個領域和方面出發,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可以掌握更多中醫學的知識和理論,進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靈活地應用。網絡平臺中有豐富的資源和信息,需要高職教師將網絡技術與中醫教學的內容延伸相結合,借助互聯網為學生搜集更多中醫學習的小案例、中醫史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微信公眾號、QQ群或者微博等互聯網平臺,專門設置中醫知識拓展的模塊。可以先為學生提供一些學習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并查找對應的資料和文件,并通過小組討論或者合作的方式,將搜集到的中醫知識和資料,制作成課題報告或者專題研究方式的教學素材,如針灸的發展歷程、艾灸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等,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高職學生積極參與中醫知識的探索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熱情,提升高職學生對信息的搜集能力和處理能力,增強高職學生的思維認知、創新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同時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將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整理成一個學習體系,梳理出中醫學習的清晰邏輯架構,提高高職中醫教學的效率。
3.3 創新中醫教學的模式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中醫教學的模式以及思路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創新和提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得到增強,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學生展開在線交流,將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有助于強化高職中醫教學的質量,也為高職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以及實踐應用的機會。比如:在“互聯網+中醫教育”的平臺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學環節,形成在線互動和在線問答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對學生在線提問的整理,做出針對性的解答,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出現的難點,完善高職學生的中醫知識體系和架構。還可以利用教學軟件為學生設置一些在線搶答或者彈幕互動等交流環節,以營造更加輕松和自由的中醫學習氛圍。
其次,教師還可以將課前預習、課堂互動以及課后作業練習相結合,應用微課以及慕課等手段,教學的模塊也更加清晰。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平臺中的課后練習模塊,為學生提供課后作業,學生完成作業之后可以直接上傳到平臺;平臺也可以為學生做出對應的評判,幫助學生分析課后作業完成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更好地糾正和彌補。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教學課件中為學生插入知識鏈接,對中醫教學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通過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模式,讓高職學生能夠加深對中醫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借助良好的教學監督模式,自覺地投入網絡化學習。
3.4 利用互聯網創新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能夠對高職學生在中醫學習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反饋,也可以反映教師的教學效率,幫助教師創新教學模式,提升中醫教學的有效性。但是在以往的高職中醫教學中,多采用單一的理論考試作為對高職學生評價的標準,并沒有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認知、學習能力、應用能力以及技術技能等方面進行評價,部分學習成績較低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互聯網+中醫教育”中,要對這種比較固定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行改革,采用在線評價、日常評價、課堂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方式,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在中醫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在網絡化的評價環節,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考勤、小組討論、創新意識等方面的標準滲透其中,并設置一些隨堂測試、在線習題、技能比賽等,使得教學評價的內容更加豐富,評價的結果也更為準確與科學。與傳統的理論考試評價相比,網絡化的教學評價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跟蹤和教學監督的效果,鼓勵學生能夠在網絡化的學習中自主規劃學習,掌握學習的節奏,系統地消化和應用知識。高職中醫學習的內容比較多,部分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僅僅采用理論講解或者單一的教材灌輸,則很有可能會降低學生對中醫知識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引起抵觸情緒。
4 結語
隨著傳統高職教育的改革,“互聯網+中醫教育”網絡平臺應運而生。“互聯網+中醫教育”網絡平臺可以將客觀的技術基礎提供給教育改革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QQ、微信、釘釘以及論壇等軟件構建線上線下網絡交流學習平臺,師生之間相互促進,提升高職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路贏,馬丹霞,張光戀.互聯網+時代下多元化模式在高職高專解剖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7(3):55-56.
[2]聶金娜,蘇穎,李萍,等.互聯網+背景下內經選讀課程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9(5):41-43.
(編輯 王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