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劍玲



【摘 ? 要】《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強調在體育教學中“用教材教”,強化了單元意識。從“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教學內容是立足教材,關注單元,以生為本的具體表現。教師圍繞“方法即內容”的課程實施要義,以“彎道跑”單元教學策略設計為例,立足學情,基于項目特征,指向構建 “學練賽”一體化的育人目標,致力于實現“學技術、練技能、賽能力”的實效課堂。
【關鍵詞】“學練賽”一體化;小學體育;彎道跑;教學策略
《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強調在體育教學中“用教材教”,強化了單元意識。從“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內容是立足教材,關注單元,以生為本的具體表現。就單元中的一堂體育課而言,學動作(技術)、練技能、賽能力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是實現從學習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到發展運動能力的最佳路徑,也是體育課程育人的關鍵所在。以水平三“彎道跑”單元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學、練、賽”的學習過程。其中,“學”是基礎,“練”是過程,“賽”是延伸與發展。在“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的策略引導下,教師圍繞“方法即內容”的課程實施要義,談談“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教學策略設計的起點與過程。
一、基于學情,設計有趣的“動作方法”
于素梅老師提出的課堂“四問”——“學樂了嗎”“學會了嗎”“學準了嗎”“學熱了嗎”非常精辟地總結了一堂體育課的評價要點。要讓學生在體育課中“學樂”,并且在學習時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要站在兒童的立場與視角,做到語言精練、標準有度、方法有趣、練習有味。對于學生來說,水平三的“彎道跑”單元涉及到的“跑”的活動具有一定難度。主要體現在跑動時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克服進行彎道跑時的離心力,還要保持身體內傾,兩臂擺幅不一的姿勢。因此,在設計本單元的第1課時“彎道跑動作方法”(如表1)時,教師要針對五、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與技能基礎,采用主教材設計的“三個一”策略。
(一)高效地學——身體練習多樣化
在“彎道跑”一課中,教學生學會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與擺臂動作是第1課時的重難點。簡單的說教只能是紙上談兵,很難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兩臂側平舉、雙手叉腰、一手叉腰一臂擺動、雙臂擺臂四種不同擺臂姿勢的弧線跑練習。這一設計能夠體現單一身體練習學練內容的多樣化和層次性。在非常態的弧線跑中,教師可以利用籃球場的三分線、中圈同心圓等場地,增加練習的次數與形式的新鮮感。這樣一方面能使內容與目標更匹配,使學練方法更接近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也便于組織教學,在保證一定“量”的練習中,讓學生體驗擺臂在弧線跑中的作用,逐漸學會擴大外側手臂擺幅的動作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二)有趣地練——組合練習趣味化
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體現教材的價值與“用教材教”的理念,教師常常會通過同類內容結合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組合,如籃球運球+傳接球,折返跑+籃球運球等,從而達成“學樂”“學熱”“學以致用”的目標。在《彎道跑動作方法》一課的教學中,為避免練習的單一性與重復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籃球場的三分線弧度與端線、中圈同心圓的弧線與中線,將弧線跑與直線跑相組合。實踐中,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氛圍熱烈。將彎道跑“外側擺幅大、身體內傾斜”單個技術動作的反復操練與籃球直線運球的學練巧妙結合在一起。這既提高了學生的運動技能,又增加了練習的挑戰性和趣味性,課堂效果明顯。
(三)有針對性地賽——游戲比賽體能化
發展體能,一般以技術動作的“練、賽”為載體。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發展體能的“游戲比賽”來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要發揮“賽”在整個學練系統中的作用,就要設計不同情境和層次的“賽”。圓形追逐跑是彎道跑最常見的組織形式與練習方法,為了讓學生鞏固動作方法,提高練習的密度與強度,教師可以設計不同梯度的圓形追逐跑游戲:靜態姿勢的起動+叫號圓形追逐跑、動態姿勢的起動+圓上“十”字追逐跑、行進間的圓形追逐跑。不確定的追逐時機,能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一刻不停的預備姿勢(雙腳開合跳、弓箭步交換腿跳、立臥撐、集體慢跑等),能讓學生的體能在不同情境中得到挑戰與提升;難度不斷升級的游戲比賽,能讓學生在比賽中體會到快速奔跑時身體內傾的感受,還能鍛煉學生的耐力、力量、反應等。
二、基于項目特征,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
如何設計符合項目特征的單元練習方法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重。《指導綱要配套教師用書》中,“多種形式”成為高頻熱詞之一。在“學練賽”一體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動作(8字形跑、S形跑、曲直線交替跑、圓形跑)、環境(個體聽信號、雙人合作游戲、小組合作游戲)、任務(比快、比動作完成質量、比協作完成情況)”三個要素來設計“彎道跑”練習(如表2),從而促進學生“能力+興趣”的雙向提升。
(一)通過場地、器材的變化,讓練習方法更適切
日常的教學常常會遭遇“小場地、多班級、大班額”的尷尬。當沒有足夠的彎道、弧線供學生練習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場地、器材的重組與創新,重新設計《彎道跑》單元體能維度和練習方法。如在籃球場中,利用小墊子的限制性與安全性,設置多種形式的圓上追逐跑;利用籃球場兩邊罰球的圓圈,進行8字形跑、S形跑……
(二)通過信號、動作組合的變化,讓練習方法更實效
《彎道跑》這一項目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往往會造成較高強度、低練習密度的練習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時需要在練習形式上進行改變,使其更豐富。如通過動態的起動姿勢(集體高抬腿跑、弓步跳躍、開合跳、立臥撐等)+叫號(看手勢)彎道跑的組合練習,來增加練習密度,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發展學生的體能、反應力與彎道跑能力。此外,弧線跑與籃球的組合練習、與耐久跑的組合練習等,也能提高練習的實效性。
(三)通過人數與情境的變化,讓練習方法更新穎
為了保證彎道跑練習的安全與有序,教師除了采用分組依次聽信號的方法來組織比賽之外,還可以設計兩人合作的旋風跑、多人合作的直線慢跑+圓形跑接力等活動,通過改變跑的條件、情境與人數,豐富練習形式,讓學生獲得體能與心理的共同發展。
三、基于發展,設計有效的“運用方法”
體育教學中,教師既要為學生的學習設計教學,更要為學生的發展進行教學。體育課中的比賽既是檢驗學生運動技術、運動能力的方式,也是體育教學實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和會用”的證明。為此,在“學練賽”一體化視角下進行教學策略設計時,既要抓住學科的本質,又要抓住育人的方向。可以說,要達到育體的目標,就需要做到技能有增量,體能有提升,練習有密度,心率有變化。而要達到育人的目標,就需要教師將目標定位由“本”向“人”,在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與運動能力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運用。因此,當學生因能力層次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比賽水平時,教師要綜合梯度評價與練習方法。如在“彎道跑運用方法”中(如表3),教師可以將彎道跑與投擲、籃球等項目結合起來,設計“直線滾球+彎道跑追球”“彎道追地滾球+快速運球”“彎道跑追球接力賽”等練習,教學生遵守規則,學會合作。
總之,“學練賽”是一個較為開放的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它通過“輸入”(學)、“加工”(練)、“輸出”(賽)三個方面的具體實施,讓學生在學會、會學和會用的過程中提升綜合運用體育知識與技能、全面展示運動能力、不斷挑戰自我認知等能力。而在“學練賽”視角下對單元教學策略進行設計、實施、反思,也提高了教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對課堂的執行力與觀察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為學習設計教學,為發展進行教學”的理念真正實現了落地開花。
參考文獻:
[1]莫豪慶.以組合練習與比賽為載體 促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J].中國學校體育,2017(1):46-47.
[2]熊會安.關于體育教學中“學、練、賽”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9(12):20-23.
(浙江省諸暨市海亮小學 ? 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