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英
內容摘要:混合式學習就是把傳統的線下學習和數字化線上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整合線下和網絡在線學習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彌補缺陷,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近年來在高校教育、職業教育、教育管理等領域中混合式學習的實踐和探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混合式學習與具體學科,尤其在語文學科教學方面實踐并不多,缺乏經驗性的總結和有效的方法性的指導,探索混合式學習的有效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 混合式學習 策略優化
“互聯網+”時代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網絡化學習勢在必行。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使用者線上技術困難、學生“輟學率”高、信息化資源碎片化等問題;而傳統的線下教學又有程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文章從語文基礎知識、整本書閱讀、詩詞鑒賞、寫作等幾個方面入手,想通過利用高效網絡工具,側重從生活、社會和自然界中開發、篩選語文課程資源,將學習內容轉換成研究專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將學習內容板塊化、利用資源豐富化、學習所得高效化。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與人文的屬性,它是面對中華五千年最直觀的科目,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傳承著中華文化,同時肩負著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優良品格等重任。因此,混合式學習立足于語文核心素養,依托于“互聯網+”教育的時代背景,借助于信息技術工具,以語文混合式學習策略優化研究為對象,力求優化資源,創新設計,增設實踐活動,拓展課堂廣度和深度,引領學生高效學習,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筆者搜尋了一些方便、簡潔、高效的網絡工具,通過整合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資源,力求將工具特點與學習情境相結合,有效結合線上學習的優勢與線下學習的優勢,將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媒體、學習環境等有機地優化重組,讓學習真實發生,讓教育美好發生。
一.混合式學習中落實基礎知識的趣、實、辨、廣
線上:運用班級優化大師知識PK、“剝豆豆”知識競賽、希沃白板游戲競賽、“萬唯”中考測試小程序等游戲類軟件,將字詞積累、語法知識、文學常識等設置成不同的闖關游戲。
線下:定期開展漢字、成語等書寫大賽方式對線上缺乏直觀性檢測的書寫任務進行線下的訓練,借助線下情感交互來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讓學生在趣味游戲中辨別字詞的音形義,廣泛積累,夯實基礎。
二.混合式學習中落實閱讀中的讀、理、悟、群
“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教學實施建議: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地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
線上:借助網絡資源優勢,用“經典片段配音”呈現經典作品的經典片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線下教師單一維度的文本解讀。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元學習載體,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利用“石墨文檔共屏”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展開共屏討論,直觀且及時地分享交流心得。還可以利用慕課、藍微課等學習軟件,有效且便捷地開展線上閱讀學習。
線下:針對不同文體,幫助學生梳理文體基礎知識、把握文章脈絡、熟悉術語、采用線下結構思維導圖的形式來梳理文章思路,引導學生彌補知識短板,強化知識街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選取經典文章,采用例文分析,要點舉隅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同類文章閱讀的方法(群)。
三.混合式學習中落實名著導讀的導、覽、演、創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整本書閱讀指的就是名著閱讀。正是基于這樣的課程理念,統編教材更加突出了名著閱讀專項設計,并將其提到了課程的高度。不妨這樣督促學生:
線上:①名著人物朋友圈。學生扮演名著中的角色,互加好友或創建聊天群,在朋友圈、聊天群中就某個情節展開討論,幫助學生熟悉作品內容;②情景再現小視頻。學生把作品中的某一情節或場景,利用“imovie”軟件拍制成小視頻,發送班級群;③小小百家講壇。學生自選作品賞析視角,自制課件、錄屏等就名著閱讀形成個性化理解后班級展示;④名著在線直播。學生在“釘釘群”備注自己所要扮演的人物名稱,還原或者再創造,在群里進行人物間的對話,可以是一個情節,也可以是整本書中人物最經典的臺詞。文字配上相應的表情包和音樂,自然聲臨其境,這就是閱讀的一中境界。
線下:①個性設計小書簽。學生手繪書簽、腰封,將自己的解讀與精美的設計完美構圖在一起;②名著書籍我推薦。根據自己讀后的感想,給某一部名著寫推薦語,張貼教室讀書角處,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學加入讀名著的行列;③思維導圖、手抄報。以讀促說、以讀促讀、以讀促寫、以讀促做。當一本厚厚的書變成一張圖或者報的時候,就真正達到了“把厚書讀薄”的目的,也就具有了創造力。
四.混合式學習中落實詩詞學習的誦、記、賞、仿
我們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給學生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悟詩詞情感,讓學生有機會進行角色體驗,融入古詩詞的情景中。[1]
線上:①“為你誦讀”。借助“為你誦讀”App,配樂朗誦。省去了制作和配樂的繁瑣工作,誦讀節奏功能的運用還能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朗誦水平,分享后的互評更是讓評價多元、及時,且能讓誦讀者真正得到指導和改進。②飛花令。老師給出詩歌主題、情感的關鍵詞,學生打出符合要求的詩句,在考查默寫的同時,還訓練了學生回答問題的速度;③詩詞檢測我過關。利用“釘釘”軟件召開視頻會議,老師連線監督,以聽寫、檢測卷的方式在線上進行線下的檢測;④詩詞微評我來寫。在掌握詩歌鑒賞角度、技巧的基礎上,教師給出訓練要求,學生寫出鑒賞微評,利用“希沃授課助手”投屏,課堂即興點評。
線下:①“文言知識樹”繪制與展示:為幫助學生積累實虛詞的意思,可以繪制“文言文知識樹”或“魚骨圖”的作業,引導學生梳理常見文言字詞意思,利用希沃白板中的“配對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詞義;②古詩詞系列講座:利用小講座的形式,集中講授古詩詞鑒賞常識,完善賞析古詩詞鑒賞的理論方法,選取經典古詩詞,從情感表達、意境、煉字等方面進行賞析,為學生提供方法指導;③古詩詞仿寫。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從而達到創作的目的。
總之,學習策略的可持續運用必然會涉及線上線下,教師與學生,課堂與課下,課型和內容等幾對關系,需要科學統籌安排。課前診斷,精準把握學情特點,選擇適宜的網絡平臺,發布學習任務,繼而調整學習策略,讓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課堂上,師生就課前疑難點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對話,實現個別化教學。這樣的課堂生成就是高質量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課后,教師線上發布作業,學生反饋練習的情況,這樣便實現了師生間的深度交流。這便是有“法”可依,有跡可循,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避免線上線下的缺位、錯位情況。最終達到發揮各自優勢,彌補相互缺陷,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
參考文獻
[1]汪存友,張麗君,張麗靜.基于云平臺的混合式學習在中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8):80-82.
[2]李華,劉勐媛.混合式教學中作文同伴互評的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06):83-90.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中考語文混合式學習策略優化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 [2020]GHB3025。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北京師范大學慶陽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