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芳
內容摘要: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其中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與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的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質,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滲透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可以使語文教學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關鍵詞: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 實施措施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可以適應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結。情感也是一種潛在的動機,它對人們的行為具有激勵,誘發,調節的重要作用。在完整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情感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融洽、和諧的教學環境,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認知與情感的關系,充分發揮出情感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來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并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學方法。
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著名教育家夏丐尊也說“教育離不開情感”,縱觀中華民族對于情感教育的闡述,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積極的情感對教學中的認識活動有促進作用,情感教育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讓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未受到良好情感教育的學生相比,受過良好情感教育者,更能認識到學習與生活的意義,他們的學習興趣更濃,求知欲更強,更熱愛生活。因此,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積極健康情感的培養,在學生的成長及社會的發展中都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語文與情感教育
語文是一門人文綜合學科,是一門飛揚著作者靈性的因特殊教學內容而形成濃郁的人文特色的課程。是一門不僅訓練學生分析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發展其個性,培養其人格素質的課程。語文以語言文字為學習基礎,以不同門類的古今中外文學和文化經典為根本,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知識的分化與更新,語文教學內容也將越來越綜合化。
語文教學不但是認識的活動,也是情感的活動。語文教學人性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在于它的情感性和意向性,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語文材料是全部情感的載體,凝聚著人類情感的方方面面,如喜怒愛憎、骨肉情、道德感、愛國心等等。
二.高職生情感教育的現狀
高職生正處于一種情感迷茫的狀態中,這是無法忽視的客觀現實。這個年齡屬于獨立個性和叛逆心理較強的階段。學業不理想產生的挫敗感,父母不關心帶來的孤獨感,社會不重視導致的自卑感,以及面臨就業帶來的壓力等等,都是擺在他們面前無法回避的難題。再加上職業學校本身重視專業技術,文化思想課程只作為輔助。如果不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他們的情感就很難得到良好發展,學生就不可能擁有健康積極的心理和樂觀向上的品質。我們的情感教育需要培養情感充沛,樂觀向上,精神飽滿,信心十足,這些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
三.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起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語文教育家于漪說“語文教學既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更要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可見情感教育對學生而言是舉足輕重的,而語文課程的優勢決定了必須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1.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的形式和內容一直堅持文質兼美。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巧妙利用介紹作者生平經歷這一環節滲透情感教育,在對作者的介紹中,既要讓學生了解文學常識,還要讓學生了解作者成才成名的艱難歷程,感受其美好的人性的力量。如在學習《合歡樹》,說到作者史鐵生時,給學生介紹史鐵生身殘志堅的故事。史鐵生從小成績優異,在田徑運動方面更天資卓越,被稱為“小飛人”,而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一個懷揣田徑夢的少年失去雙腳,再也不能自由活動,被迫開始了輪椅人生。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史鐵生也不例外,面對這飛來橫禍,曾經樂觀懂事的他變得性情暴躁,每當這時,母親總是默默哭泣,這一切被史鐵生看在眼里,他不愿母親為他傷心,決定振作起來,用文章來發泄情感。于是,31歲的他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疾病的痛苦并沒有消磨掉史鐵生的意志,相反他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通過這一番對史鐵生的介紹,讓學生樹立了一種信念,即使面對再多的困難,只要樂觀面對,一定會完成夢想,擁有精彩的人生。
2.結合教材指導學生朗讀,感染學生的情感。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它們蘊含美的情感,給人美的享受。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激發他們的情感,培養他們的興趣。“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越是感情豐富的文章,越需要熟讀吟詠。教師在帶動學生進行朗讀時,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表情,這可以直接將學生帶入并沉浸于一種美的境界,教師將訴諸于視覺的無聲文字轉換為聽覺的有聲語言,可以生動直觀地把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傳達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教師的示范朗讀,對指導學生的朗讀技巧,引導學生的情感迸發,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作品根據內容不同,采用的語調和語音也不同,或昂揚或低沉,除了老師自身進行情感朗讀之外,還應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時將眼、耳、口、腦全部調動起來,真正走入文本,與文本對話,對文本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在朗讀中理解作品內容,感受作品的情感,受到藝術熏陶。在學習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時,朗讀到“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學生體會到了毛主席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胸襟和高遠志向,又在“揮斥方遒,指點江山”讀出了毛主席一身浩然正氣的英雄氣概,而“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呈現了一個乘風破浪,勵志振興中華的青年才俊的形象,學生在激情誦讀中被作者豪邁情懷所感染,情感被激發,自然而然聯想到自己作為21世紀的青年,也應像作者一樣熱愛生活,充滿理想,去開創未來。
3.發揮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養學生的情感。托爾斯泰曾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使別人也為這種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優的佳作,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錯綜交織的情感,這就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也為語文教師實施情感教育創設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悉心鉆研,耐心品味,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和作者蘊含的思想,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析、理解、品味、鑒賞,體會作者于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為學生創造出思考探究的學習境界,使學生被作品中的言辭美,人性美所打動,與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講老舍《我的母親》一文時,我先從大家熟知的孟郊的《游子吟》入手,指出母愛是世上最無私,最神圣的愛,再推及到《我的母親》,由作者對于母親的回憶,母親對他生命的教育,引導學生敘述自己感受到的母愛,講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啟發學生對母愛的思考,既激發了學生對作品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體會到了母親為子女無私的奉獻。在《在困境中更要發憤求進》教學時,通過給學生介紹主人公華羅庚的數學成就,讓學生產生崇拜感,為學生樹立了積極的模范榜樣。然后再帶學生一起了解華羅庚求學的艱辛困苦,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的學習現狀,再與作品人物進行對話對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會更珍惜現如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從而知難而進,不空不松,從嚴以終。學習《漢堡港的變奏》時,借30年前遠洋貨輪漢川號的船員們為祖國贏得榮譽的故事,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每一個細節,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學生的情緒也在變化,他們既佩服我們中國船員嚴謹的工作作風,也被船員們的愛國情懷所感染,紛紛表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強大。
所以語文教學就是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形象生動的講解, 把文中優美的情感根植到學生的心靈中,使學生產生共鳴,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道德情操更加高尚。
4.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的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本作品,因此要拋開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對教學的創新,通過組織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實踐鍛煉。比如:舉辦“優秀圖書推薦會”,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圖書推薦給其他同學,通過讀書報告,好書簡介來展示,這種形式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熱情,在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文學素養提升了,精神上得到了享受,心靈得到了凈化,可謂益善多多。在“開展走進生活,關注環保的宣傳展”時,讓學生調查、考察身邊的環境保護情況,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來展示身邊環境受到的污染,最后制作成宣傳板,進行文字、圖片整體設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收集、篩選、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不僅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更是現代教育理念與創新的突破口,忽視情感教育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離開情感教育的語文教學就無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芳.情感教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8)
[2]孫寶杰.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實施途徑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
[3]方菲.談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J].《教學改革與研究》.2005
(作者單位:陽泉職業技術學院)